汪志強,康金科,周 慶,馬明杰
(青海紅十字醫(yī)院,青海 西寧 810000)
結直腸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約占消化道腫瘤的33.8%,占腫瘤患者的8.5%~12.5%[1]。目前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已經成為治療此類患者最常見的方式,該手術具有切口小、出血少、術后患者恢復快等諸多優(yōu)點[2],但術中CO2氣腹壓力造成的炎性反應、應激反應能夠引起一定程度的臟器功能損傷[3-4],其中肝功能損傷較為常見[5]。相關研究顯示,腹腔鏡結直腸癌術后即刻至術后7 d是肝功能異常(或損傷)的高危時期,有15%~30%的患者表現(xiàn)為一定程度肝酶升高,一旦合并肝功能損傷,則顯著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增加治療費用和康復的時間[6]。因此,如何減輕腹腔鏡手術中的肝功能損傷,減少并發(fā)癥,改善患者預后就成為臨床醫(yī)師關注的重點。本研究觀察了益氣活血通絡湯聯(lián)合還原型谷胱甘肽對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后患者肝功能及炎性-應激狀態(tài)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擬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的患者86例為研究對象,美國麻醉師協(xié)會分級(ASA)Ⅰ~Ⅱ級;經病理檢查確診為結直腸癌;無盆腔浸潤及遠處轉移病灶;患者及其家屬能積極配合各項檢查和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術前肝功能異常、肝癌、肝硬化、酒精性肝病、急性膽囊炎、脂肪肝、重度營養(yǎng)不良者,合并急性腸梗阻或穿孔者,術中因難以控制的出血、腹腔內粘連嚴重、腫瘤侵犯周圍組織等原因需要開腹手術者,伴有嚴重的內科疾病者,有腹部手術史者。將86例納入研究的患者隨機平均分為2組,每組43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接受全麻下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術中依據結直腸腫瘤大小、部位、系膜決定切除范圍,術中均實施第三站淋巴結清掃。對照組于入院后給予還原型谷胱甘肽(重慶藥友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67129) 1.8 g加入到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1次/d,用至術后7 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于患者入院當天開始給予自擬益氣活血通絡湯治療,組方:黃芪、三棱、莪術各30 g,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各18 g,黨參、茯苓、山藥各15 g,白術、三七、薏苡仁各12 g,地龍10 g,丹參12 g、炙甘草6 g。1劑/d,術前水煎分早晚2次服,手術當天停用,術后第1天胃管注入,當拔除胃管、開始進半流食后改為口服,用至術后7 d。
表1 2組治療前一般資料比較
1.3觀察指標 ①檢測2組術前及術后1,3,7 d總膽紅素(TBil)、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谷氨酰轉肽酶(GGT)水平,以各個指標大于正常值上限評定為肝功能異?;蚋螕p傷(AST正常參考值0~40 IU/L,ALT正常參考值0~40 IU/L,GGT正常參考值< 50 IU/L,TBil正常參考值1.7~17.1 μmol/L),記錄陽性率。②檢測2組術前及術后1,3,7 d機體炎性-應激反應指標,包括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IL-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③記錄2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和臨床結局,包括術后下床時間、排尿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進半流食時間、術后住院時間、住院總時間、住院總費用。
2.12組術前與術后不同時間點肝功能異常、肝酶水平比較 2組術后1 d ALT、AST、GGT、TBil陽性率和平均水平顯著增高,隨后逐漸降低,觀察組上述指標陽性率和平均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2組術前與術后不同時間點肝功能異常、肝酶水平比較
注:①與術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術前與術后不同時間點炎性-應激反應相關指標比較 2組術后1 d血清IL-6、IL-8、TNF-α水平顯著升高,隨后逐漸降低,觀察組上述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2組術后1 d血清MDA水平顯著升高,隨后逐漸降低,血清SOD、GSH-Px水平則呈現(xiàn)相反趨勢,觀察組血清MDA水平低于對照組而SOD、GSH-Px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2.3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2組均未發(fā)生吻合口瘺和吻合口出血,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4。
表3 2組術前與術后不同時間點炎性-應激反應相關指標比較
注:①與術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4 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2組臨床結局的比較 觀察組術后下床時間、排尿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進半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住院總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且住院總費用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5。
結直腸癌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殺手之一,外科手術是治療此類患者最主要的方法,如無手術禁忌證均應盡早施行結直腸癌根治術,以延長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生存質量。目前,采用腹腔鏡技術治療各類消化道腫瘤已經普遍開展,其在結直腸癌患者的治療當中亦取得了不錯的療效。但手術刺激、術中CO2氣腹壓力、組織損傷能夠直接激活花生四烯酸代謝通路、補體系統(tǒng)和炎性細胞,從而引起機體炎性反應和應激反應,表現(xiàn)為炎性細胞因子含量增高(IL-6、IL-8、TNF-α表達顯著增高)[7-9],機體氧化-抗氧化系統(tǒng)失衡(MDA升高,SOD、GSH-Px抗氧化酶含量降低)[10-11],能夠對肝細胞造成炎性損傷和脂質過氧化損害,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2]。
表5 2組臨床結局比較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還原型谷胱甘肽主要是由甘氨酸、半胱氨酸、谷氨酸構成的三肽類蛋白質物質,能夠通過其結構中的γ-谷氨酰胺鍵和巰基(-SH)發(fā)揮藥理學功能。還原型谷胱甘肽能夠在過氧化物酶的協(xié)助下,利用巰基與機體內的氧自由基結合,從而清除氧自由基,促進其排泄,發(fā)揮抗氧化應激功效[13];還能夠保護肝細胞膜,抗肝細胞纖維化,抗炎,減輕肝細胞炎性損傷,促進肝組織修復和肝功能恢復[14-15]。
中醫(yī)學將結直腸癌歸屬于“積聚”“腸覃”“便血”“臟毒”“腸風”等范疇,認為其發(fā)病是在機體正虛基礎上,由血瘀痰凝毒交雜聚集而成。現(xiàn)代中醫(yī)學家認為,經歷外科手術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元氣損傷,引起氣血生化乏源,氣虛血行不暢,最終引起血瘀阻滯,引起臟器功能損傷,治宜扶正益氣、活血通絡。本研究采用的益氣活血通絡湯方中黃芪、白術、黨參健脾益氣,扶正固本,能夠資后天之本,使患者脾氣得健,氣生血運;茯苓健脾和胃,滲濕利水,寧心安神;薏苡仁除痹止痛,清熱排膿;山藥生津益肺,補脾養(yǎng)胃,補腎澀精;地龍、三七、丹參、莪術、三棱破瘀散結,行氣活血,使瘤塊得以消之;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清熱解毒,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合用共奏益氣健脾、活血化瘀、扶正減毒之功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黃芪能夠抗菌、抗炎、抗氧化、抑制缺血再灌注損傷,具有重要臟器保護功能[16]。黃芪含有的活性成分黃芪多糖能夠通過抑制炎性因子、氧自由基,發(fā)揮肝細胞膜的保護效應[17]。丹參則能夠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血小板和炎性反應,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抑制肝細胞纖維化,保護肝功能[18]。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術后1 d肝臟轉氨酶陽性率和水平及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顯著增高,隨后逐漸降低,觀察組上述指標陽性率和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2組術后1 d血清MDA水平顯著升高,隨后逐漸降低,血清SOD、GSH-Px水平則呈現(xiàn)相反趨勢,觀察組血清MDA水平低于對照組而SOD、GSH-Px水平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臨床結局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益氣活血通絡湯聯(lián)合還原型谷胱甘肽能夠減輕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后肝功能損傷,減少并發(fā)癥,促進患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可能與二者聯(lián)用抑制手術造成的炎性-應激狀態(tài)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