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銀娣 烏魯木齊鐵路衛(wèi)生監(jiān)督所 張 寧 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疾病預防控制所
隨著社會及網絡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互聯網訂餐已迅速于人們日常生活中普及開來。為順應鐵路運輸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鐵路運營部門也開始積極開展鐵路旅客列車互聯網訂餐服務,以提高鐵路旅客列車餐飲服務質量。但隨著服務的開展,仍有眾多食品安全管理問題亟待解決。目前,我國鐵路旅客列車在互聯網訂餐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食品安全規(guī)范不完善等問題。為了進一步加強鐵路旅客列車互聯網訂餐食品安全管理,本文從完善互聯網訂餐食品安全規(guī)范及落實互聯網訂餐各環(huán)節(jié)主體責任,強化監(jiān)管機構溝通等方面入手,來提出對鐵路旅客列車互聯網訂餐食品安全管理的相關看法。
鐵路旅客列車互聯網訂餐食品安全管理是指對鐵路網絡平臺第三方提供者——12306網絡訂餐平臺、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開辦互聯網訂餐業(yè)務的站車配送單位等食品生產經營鏈條的監(jiān)督管理。目前,鐵路旅客列車互聯網訂餐已運營一段時間,部分食品安全隱患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第一,無法在互聯網訂餐平臺按照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設立的30min最大加工能力預警訂單,致使食品經營者無限接單而超出加工能力。第二,互聯網訂餐平臺未能及時在訂餐環(huán)節(jié)展示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的食品安全信息。第三,食品安全管理主體責任未落實到位,比如食品加工未按照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guī)范進行,操作不嚴格,執(zhí)行不精準,加熱食品中心溫度未達標,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未及時掌握列車到達信息而無法提前完成加工,導致餐食加工、分裝須在列車開行2 h前完成。第四,開辦互聯網訂餐?的站車配送經營者無法依照最大配送餐食建立配送場所,場所內各種設施及區(qū)域分配不合理。第五,地面、列車餐食交接及配送中各流程責任及義務不確定,交接時過分重視數量及外包裝完整性,不重視食品加工時間、保質期等問題。
鐵路旅客列車互聯網訂餐兼具一般網絡訂餐交易環(huán)節(jié)的復雜性、隱蔽性,還具有鐵路行業(yè)流動性大、跨區(qū)域多、經營環(huán)節(jié)復雜、涉及部門廣、各地安全認知不同等特點。因為,為保障食品安全,應制定專業(yè)、操作性強、系統(tǒng)的規(guī)范,并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及旅客食品安全投訴、應急處理辦法等。
1.嚴審資質
應嚴格審核12306網絡訂餐平臺入網餐飲單位的相關資質及信息等,確保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的相關資質或資料真實有效。
2.完善相關管理
應制定專人來管理入網餐食的加工、制作及配送服務,并制定規(guī)范的入網餐食加工操作流程。此外,還應配備利用互聯網或手持終端設施,以便及時掌握途徑列車到站信息,確保餐食在列車開行前1 h內完成。
3.健全配餐場所
站車配送單位應按照最大配送餐適量建立專門場所,完善各項軟硬件設施,并嚴格按照食品中的標識、包裝完整度、密封情況等規(guī)范來進行交接。
網絡訂餐平臺提供者應多與鐵路食品安全監(jiān)管機構溝通,及時掌握旅客投訴情況,并通報日常監(jiān)督檢查情況,通過競爭來鼓勵提供者通過網絡訂餐交易平臺公示經營者違法失信行為,以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互聯網訂餐為鐵路旅客列車滿足旅客需求上提供了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鐵路餐飲的影響力及美譽度,但因為鐵路旅客列車互聯網訂餐服務處于起步階段,還有諸多問題亟待完善,比如進一步優(yōu)化食品種類、制定合理的價格、提高包裝質量等。
目前,入網食品經營主體的車站內餐飲加工單位的加工能力有限,還無法滿足旅客的個性化訂餐需求。為提高鐵路餐飲品牌影響力,可自建加工配送中心,以便從源頭上規(guī)范食品安全管理,解決食品安全管理問題。
互聯網訂餐作為一種個性化訂餐模式,從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鐵路旅客列車以冷藏或是常溫盒飯及其他加工類食品為主的餐飲經營狀況,該模式順應了互聯網時代緊跟潮流的理念,實現了旅客個性化需求與餐飲經營主體間的無縫對接,這是鐵路旅客列車餐飲服務的一種新模式。為了更好地滿足旅客要求,鐵路旅客列車應不斷總結經驗,并完善相應食品安全制度,加強食品安全監(jiān)管,研發(fā)適合不同鐵路旅客列車的餐飲品種,并通過品牌塑造、價格吸引等方式,促使鐵路經營主體與其他經營主體在互補與共存中健康持續(xù)發(fā)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