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紅
幾年前,我校開啟了“以生為本,以疑促學”生命化課堂教學模式研討之旅。在全區(qū)生命化課堂教學競賽上,我對我?!犊酌髦峭怂抉R懿》一課進行了解讀,以此來驗證我們的生命化課堂教學模式。
課前導疑。在該課教學中,我們首先看到的預學單,是生命化課堂教學模式的第一個步驟———自學。在課堂上,老師通過提供預學單,解決基本的字詞,同時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初步質疑。這個預學單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先學,老師指導自學方法,檢查自學效果,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和能力。
這一設計充分遵循了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我們倡導,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人性的溫暖,師生在學校的每一段時光都蕩漾著生命的情懷,每一朵生命之花在課堂上都能得到充分的綻放。在自學環(huán)節(jié),我們放手讓孩子們在課文的天地里翱翔。每個學生的思維、所提出的問題都不一樣,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個性。
課中激疑?!百|疑”環(huán)節(jié)是我們方案的核心部分。教師利用預習單上學生呈現(xiàn)出來的最集中的核心問題,如“孔明是如何智退司馬懿的”等,教在學生的需求點上,教在學生的興趣點上。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和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教師抓住孔明的一段命令與他的一系列動作,繼續(xù)激疑:“讀了這些句子,你還有什么疑問?”特別是后面司馬懿父子的對話,當學生找不到這樣的矛盾點時,教師適時指導,告訴學生質疑的方法還有“抓住矛盾點”。在課堂上,教師沒有提出問題,全是學生自己質疑,在學生的需求和疑問中推動課堂。教師利用這種特有的激勵手段,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升,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得到落實,特別是讓學生的思維方式得到改變,變被動地回答為主動地提問。學生更進一步明白,孔明的智就表現(xiàn)在他的一言一行中,同時還表現(xiàn)在司馬懿父子的對話中。
在學生的問題提出后,教師運用以讀代講的策略實施教學,利用各種各樣的讀,如默讀、齊讀、指名讀、對比讀、創(chuàng)設情境讀等,充分體會諸葛亮的沉穩(wěn)、大氣、足智多謀。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進行了言語實踐。例如,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你眼里的孔明,并與現(xiàn)代文句子作比較,從而讓學生感受古白話文的語言特點和名著的魅力。教師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對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討論、解答,真正做到了學生會的教師不教,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學生能互相教會的教師不教。
課后存疑。通過導疑、激疑、釋疑后,學生又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比如:“《三國演義》中的每篇文章都有這么精煉的文字嗎?別的名著都有些什么人物形象?”教師讓學生們存疑,然后在原著中去尋找答案。學生帶著問題而來,又帶著問題走,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生命拔節(jié)成長的畫面。我相信,學生通過讀整本名著,讀多本名著,一定會慢慢體味語言文字,感受鮮明人物形象。
(作者單位:長沙市雨花區(qū)育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