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教學中依據主干知識確定主題,圍繞主題運用“圖說歷史”的教學法,精心選擇圖片,巧妙設計相關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思維,讓圖片活化教學,讓歷史照亮現實,不僅易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學生感性認識,而且有利于指導學生形成更為理性的認知,涵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圖說歷史;主題教學;核心素養(yǎng)
隨著新課標對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的界定,涵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和家國情懷”成為歷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首先考慮的問題。新課標強調指導教學要“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歷史學科特征,“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結合教學實踐經驗,筆者深切感受到在歷史教學中圍繞主題“以圖說史”,不僅形式生動,易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更能在“解圖”時落實課標要求、全方位促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陳志剛指出“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均指向技能、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并不直接指向知識”。這意味著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注意發(fā)揮歷史學科“思辨”的特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技能、客觀態(tài)度及積極的價值觀。圖片作為史料,類型多樣,內容豐富,是歷史教學中比較常見的方法,但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的巧思也會賦予圖片教學法新的價值。我在教學中設計“圖說歷史話滄?!杯h(huán)節(jié),圍繞特定主題,精心選擇圖片,能在瞬間抓住學生眼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挖掘靜態(tài)圖片資料背后所隱藏的信息,注重對圖片資料尋疑設問,培養(yǎng)學生合理運用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多角度解讀圖片信息,提高觀察分析能力,形成良好的讀圖習慣。在明晰時空觀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多角度解釋歷史事件,培養(yǎng)史料實證意識,強化對唯物史觀的認識,立德樹人,涵養(yǎng)家國情懷,培養(yǎng)文化自信,樹立世界意識。
“一開始就在頭腦中想好結果和目標,這意味著你對自己的目的地有清晰的了解,這意味著你知道要去哪里。”史蒂芬·R·柯維這樣說,在歷史教學中確定主題圖說歷史,在很大程度上,主題便是我們要去的目的地,圖片則是我們路上的好向導。如何更好地做到二者的有機結合,結合平時的教學經驗,我往往從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出發(fā),從自己和學生的體驗出發(fā),在史實中尋找主題與圖片的契合點,涵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一、 突出“人”,解讀“己”
歷史學的魅力之一在于鮮活的“個人”,在確定歷史教學主題時,我最常做的是以人串事,對比學習,或選取同一戰(zhàn)隊的戰(zhàn)友,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林肯與羅斯福,或選取對比鮮明的敵手,如王安石與司馬光、凱伊與瓦特。偉人也好、平民也罷,古人也好、今人也罷,無不需要在大時代中做選擇,能擔當。突出“人”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由人及己”,習得歷史人物的經驗與智慧,在當下的時代潮流瞬息而變的環(huán)境下,找尋出路,映照初心。
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十年對峙時期”的歷史,史事多,人物雜,社會主要矛盾也是一變再變,常使學生張冠李戴,將知識點混成了一團漿糊。我試著以“兩個人的十年”為題,將毛澤東與蔣介石個人在1927~1937年的重大事件以圖片串聯,從二人的經歷說明中國十年間時局的轉折:蔣介石在這十年中,逐漸走向國家權力頂峰,以統(tǒng)一中國為旗號,大肆對中共領導的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尤其是在“九一八”事變后,仍然堅決剿共,不理時局,終于在張、楊兵諫后聯共抗日,轉變?yōu)榭箲?zhàn)的領袖;毛澤東則在國民革命失敗后努力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從井岡山再出發(fā),遵義會議后逐漸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從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出發(fā),積極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使中國共產黨成為民族抗戰(zhàn)的中流砥柱。他們二人十年的時光是個人積極奮斗成長的過程,他們所參與的大事件無不體現出當時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二人在這十年開始的時候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又在民族大義下走向合作。這樣的對比既容易落實主干知識,更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個人選擇與社會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形成慎重選擇個人人生道路、為國家民族積極奮斗的家國情懷。
2017年8月,德國發(fā)生了一起中國游客在國會大廈前因為行“納粹禮”被抓的事件,兩位游客可能是開玩笑的舉動居然引起了軒然大波,9月開學后,我結合二戰(zhàn)時期德國民眾集會時的納粹禮、西方部分國家納粹旗幟重現等相關歷史圖片說明堅決打擊納粹幽靈的重要意義,請學生就“反納粹與言論自由孰輕孰重?”展開討論。學生因此對堅決反對納粹主義思想的死灰復燃有了清醒的認識,也對啟蒙運動中的“人生而自由,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的思想主張又有了新的深刻認識。圖片“活化”了教學,歷史“照亮”了現實。學生不僅從歷史中吸取了智慧,也涵養(yǎng)了理性思考的意識。
二、 突出“時”,解讀“事”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與現實相對照,更能體現出歷史學的意義。在定主題時我也注意突出“時代性”,結合時事熱點,串聯圖片,從歷史的角度解讀時事,從時事中重新發(fā)現歷史。2017年初,美國總統(tǒng)大選形勢如火如荼,我們剛好正在復習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代議制,就在大選結果將揭曉的前一天,我結合美國大選的熱點新聞,結合圖片拓展美國總統(tǒng)選舉的相關知識,說明美國總統(tǒng)產生的過程、美國兩黨政治競爭產生的多重影響,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美國民主共和制的知識體系與美國當時選舉的實際情況相對照,加深對主干知識的理解與綜合應用,培養(yǎng)歷史解釋能力和史料實證意識。我們當時還預測了美國總統(tǒng)大選的結果,大部分同學也與當時的美國主流媒體一樣認為是希拉里,最后結果出爐后,特朗普的當選讓同學們大跌眼鏡的同時,也讓他們反思當下美國民主選舉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民意,對于美國式民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fā)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請同學們分析地圖說明古代絲綢之路對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義、新航路開辟后對絲綢之路的沖擊,分組討論當下提出對中國及世界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在復習古代經濟史的同時,學生們也加深了對當下經濟全球化的認識,對中國在未來世界發(fā)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充滿信心,培養(yǎng)兼濟天下的家國情懷。
三、 突出“生”,解讀“思”
歷史教學中選用的圖片也可以來自學生的繪制,學生精心繪制的主題式思維導圖或漫畫,包含著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主動“解釋”,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與分析能力。在實踐中我將主題式思維導圖歸納為三步走,即“確定與主題相關的重大事件,突出事件之間的時空關聯、選取合適圖形美化”,在課堂上邀請學生解讀自己的思維導圖,給學生提供展示成果的平臺。
圖說歷史——“二戰(zhàn)”進行時
工業(yè)革命一課,我請同學們針對工業(yè)革命的背景設計思維導圖,學生們分工合作,根據主題理清知識線索后,選用“火車”來象征“工業(yè)革命”,在每一節(jié)車廂和火車行進中冒出來的煙霧中巧妙嵌入工業(yè)革命的背景要素,既系統(tǒng)化了主體知識,落實了知識目標,又體現了工業(yè)革命充當了時代的“火車頭”,引領工業(yè)文明的到來。
在復習“二戰(zhàn)”史時,學生們在熟練掌握主題式思維導圖的方法后,從戰(zhàn)場、集團兩個角度出發(fā),利用非常簡潔的幾何圖形來表現“二戰(zhàn)”時期各大洲諸多國家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既簡明扼要,又生動靈活,讓人眼前一亮,記憶深刻,對于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及影響也有了新的認識。
由學生自己設計圖片“圖說歷史”,除了熟悉了主干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學生從自己的角度解釋歷史事件,對歷史有了新思考,有益于學生培養(yǎng)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所蘊含的多項能力。
確立主題以后,還要注意完善“圖說”的細節(jié),增強圖說的效果:
第一要注意圖片的典型性。課堂時間有限,“圖說歷史”作為教學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是課堂導入,也可以是概念解讀或課堂小結,時間不宜超過5分鐘,這意味著圖片的數量不能毫無節(jié)制,一定要精選與主題相關的典型圖片,一般控制在5張左右。
其次要注意圖片的適切性。選擇圖片時,在突出主題的基礎上注意多樣性,力求簡明生動,易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重視圖說的啟發(fā)性,力求以小見大,從細節(jié)引導學生的分析;注意沖突性,力求圖片之間形成對比,對學生的慣性思維形成沖擊,引發(fā)學生的深刻思考。
第三要注意圖片的清晰度?,F在網絡資源非常豐富,但在具體的搜索中要注意對比,選擇優(yōu)質圖片,力求圖片一放出來便能夠使學生有視覺的沖擊,便于學生從圖片中提取相關信息,有利于圖片的解讀,教師也可利用當地的圖片館,翻拍歷史專業(yè)書籍中的照片,增強教學設計的獨創(chuàng)性,當然在搜圖的過程中要有合理的版權意識。
第四要注意解說的簡明度。既然是“圖說歷史”,那么解說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解說要能做到簡明扼要,既能說明歷史事件的梗概,又能突出主題,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思考;既要關注歷史解釋,更要關注學生“解圖”方法的指導。
在新課改又上征程之際,在歷史教學中巧定主題,精選圖片,啟“生”之思,育“生”之能,仍不失為全面涵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好方法。
參考文獻:
[1]齊健.走進高中歷史教學現場[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劉道梁.求真、向善、明道、致公:中學歷史教育探新[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6.
[3]何成剛.史料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4]Waosh,J.A.(美),Sattes,B.D.(美)著;劉彥譯.優(yōu)質提問教學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9.
[5]黃牧航.中學歷史教材圖片設計的理論與實踐[J].歷史教學,2001(9).
[6]陳志剛.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評價改革[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10).
[7]Stenve Herne John Jessel Jenny Griffiths.學會教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導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沈詠梅,福建省晉江市,晉江市平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