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佺
〔摘要〕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關愛。學校應結合心理分析,采取應對策略給這些特殊學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能與城里的孩子一樣在同一片藍天下共同茁壯成長。
〔關鍵詞〕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心理健康;心理分析;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20-0061-03
引言
眾所周知,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城鎮(zhèn)化建設吸引了大批進城務工人員,從而引發(fā)了前所未有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潮。當前,外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作為新時期一個獨特的弱勢群體,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是不容樂觀的,其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受到關注,切實探討并化解其心理健康問題的策略在倡導和諧社會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怎樣才能使這些“流動的花朵”競相開放,讓他們積極融入并適應現(xiàn)有的生活,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探討的熱點話題。
安徽省宣城市第六小學坐落在宣城市區(qū)廣教寺路與拱極路交叉處,東臨宣城母親河——水陽江,北倚全國著名詩山——敬亭山,學校占地20000平方米,目前有32個教學班,在校師生達1800余人。作為宣城市宣州區(qū)區(qū)政府確定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定點就讀學校,學校招收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占在校學生總數(shù)的60%以上。因此,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關愛他們健康成長,一直被作為學校的重要工作來落實。
(一)家庭方面
養(yǎng)成教育是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環(huán)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員的心理行為異常。由于學生家長進城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賺錢養(yǎng)家糊口,為了忙于生計,進城務工人員經常變換打工地點,他們的孩子跟隨父母到處“遷徙”,流動性大。做父母的平日在撫養(yǎng)教育孩子方面的時間少之又少,孩子幾乎都交由他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帶。
長輩對孫子或孫女大都百般遷就,造成孩子逐漸養(yǎng)成為所欲為的性格特征。每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長輩們非但不進行制止甚至還縱容孩子的行為,天長日久這些做法可能會讓孩子失去正確判斷事物的能力,不知道是非曲直。這些孩子因其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不能得到父母的親情、關照和教育,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由于父母疏于管教,這些孩子易生霸氣,造成他們在學校、社會與家庭之間的教育方面出現(xiàn)斷層現(xiàn)象。
(二)校園方面
市六小作為一所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定點就讀學校,生源來自全省各地,外省生源也顯日趨增長的態(tài)勢。通過調查筆者發(fā)現(xiàn),在校園里絕大多數(shù)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感到自己因為是“外地人”而被本地人看不起,覺得本地人嫌棄他們,因此在心理上他們的歸屬感并不強,表現(xiàn)得比較孤獨、敏感、自卑和易受傷害。從自我意識情況來看,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自卑、膽小、敏感的弱勢心理。因為家庭教育氛圍不良,導致了這批孩子心理有缺陷,或嬌氣,或霸氣,或內向孤僻,在學校也不太受同學和老師的歡迎。在學校,讓“務工人員子女”感受到更多的只是歧視、責罵與體罰。表現(xiàn)為課堂上不回答問題,行為拘謹,總覺得自己不如人家,在同學面前自慚形穢。
通過調查還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朋友不是很多,即使有朋友的學生也只是愿意和自己同樣從外地來的同學來往,這些說明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與人交往,尤其是與本地學生交往方面存在明顯的孤僻、敵對心理。在學習行為習慣方面,他們態(tài)度隨便,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作業(yè)馬虎草草完成;在品德行為習慣方面,他們往往不太愿意接受學校各項規(guī)章制度的約束,法治和紀律觀念都比較淡?。辉谏钚袨榱晳T方面,他們的衛(wèi)生意識很差,亂吃零食亂扔東西,做事常常缺少章法。
針對以上問題,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養(yǎng)成,特別是幫助學校中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一)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
蒙臺梭利說:“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學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教師是精神環(huán)境的核心因素,良好的精神環(huán)境依賴于教師完美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和對教育事業(yè)執(zhí)著的追求。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質,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給小學生以積極的感染。教師不僅是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還要做小學生的觀察者和引路人。
學校在針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健康心理品質養(yǎng)成教育方面,要求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在平時教育教學中注重“五個一點”,即思想上多一點引導、學習上多一點幫助、師生多一點溝通、活動中多一點參與、表揚上多一點關注。通過了解他們的思想、學習、生活等情況,及時幫其克服心理障礙,努力為他們創(chuàng)設溫馨、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
(二)立足學科滲透,扎實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是學校進行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不僅是科學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過程。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讓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明確,正確地調適自我,提高自己對挫折的容忍力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讓他們懂得人的本性是積極的、向上的、富有理性的,是可建設性的,可以通過自我教育不斷地自我完善、達到自我實現(xiàn)。我校嚴格按照上級要求,上好心理健康課的同時,要求教師在各科備課時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有關的心理知識,可以使學生處處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且作為教育的主體,教師不僅在知識上影響著學生,而且教師的人格也會在教學的師生互動過程中起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組織開展心理健康主題教育系列活動
學校德育處每學期開學初都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制定一系列以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個性特長為內容的興趣活動。如組織舉辦小學生講故事比賽、愛國主義讀書征文、心理健康團體輔導講座、“我們的節(jié)日”主題教育、清明節(jié)掃墓、童謠傳唱、道德大講堂、經典誦讀、校園藝術節(jié)、運動會、重陽節(jié)慰問敬老院及“小手拉大手”紅領巾志愿者進社區(qū)等系列活動,以德育為先導,鼓勵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積極報名參加,通過一系列活動來為他們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調節(jié)學生的身心,釋放他們的潛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四)加強師生、家校之間的溝通
鑒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缺乏歸屬感,而良好的生活學習氛圍,能緩解他們心中的憂慮,因此,我們應該發(fā)動全體學生,相互關心,相互協(xié)作,共同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創(chuàng)建心靈港灣。從心理上開導,生活上指導,學習上輔導,行為上引導,減少和避免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各種不利影響,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學校和老師的溫情。學校不但注重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而且注重個案研究,對個別心理障礙的學生,老師會給予特別的關愛,特別是心理障礙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更是特殊關愛的對象。教師力求轉變心態(tài),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tài)度,以親切的面孔,平等、和諧的口吻與他們進行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他們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chuàng)造能量。
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家庭、社會有密切聯(lián)系,我們努力整合家庭和社會資源,打造適宜學生心靈成長的綠色通道。如:通過家長學校、家長咨詢日、教學開放日等形式定期與家長溝通與探討。學校的家長委員會里必須有半數(shù)以上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家長,通過召開家長會,建立與務工人員子女父母及監(jiān)護人的家校聯(lián)系卡,以制度形式保障與他們父母及監(jiān)護人聯(lián)系的經常性與實效性;班主任主動和家長們交流座談,通過學校、家長和老師共同配合,及時了解學生動態(tài),注意和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家校形成合力,可以更及時地了解家庭、孩子心理狀況,便于及時疏導,指導家長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
(五)成立心理輔導室,讓“心語小屋”成為心靈樂園
2013年7月,我有幸以學校德育處主任的身份參加了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舉辦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師培訓班”,通過近半個月的學習和培訓,順利取得了安徽省心理學會頒發(fā)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師證書。培訓回校后,我便開始籌備建設了學校心理健康輔導室,成立了以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陶山青老師為組長的學校心理輔導老師團隊。輔導團隊每學期開學初認真制定學校心理健康輔導計劃和月工作安排,每學期至少舉辦兩次以上團體心理輔導,并將個案研究作為日常輔導工作重點。
特別是心理障礙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更是特殊關愛的對象,給他們建立個別心理輔導檔案和臺賬,從心理上開導,生活上指導,學習上輔導,行為上引導,減少和避免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各種不利影響,讓他們得以健康成長。自學校心理輔導室成立以來,“心語小屋”便成為他們在困難時找?guī)椭⒁苫髸r找答案、委屈時找傾訴的心靈樂園,成為他們釋放心靈、超越自我、快樂成長的加油站。
此外,學校還開通心理咨詢熱線電話并在校園網(wǎng)站上醒目位置公布電話號碼,設立“傾訴信箱”,讓學生將學習和生活中的煩惱向“信箱”傾訴;輔導者以循循善誘的語言,親切的話語引導學生,為學生打開心結。學校還充分利用網(wǎng)站、少先隊廣播、手抄報、黑板報、電子顯示屏、宣傳展板等宣傳媒體,有針對性地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總之,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關愛,學校應給這些特殊學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給這些“流動的花朵”心靈帶來健康成長的“一米陽光”,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和綜合素質,使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能與城里的孩子一樣在同一片藍天下共同茁壯成長。學校每學期都積極開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綠色通道”,努力使這些孩子入學就讀零障礙。在平時教育教學工作中,學校一貫高度重視和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和輔導,尤其是關注他們的健康心理品質的養(yǎng)成,讓他們在學校得以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者單位:安徽省宣城市第六小學,宣城,242000)
編輯/ 衛(wèi) 虹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