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欣 郗芙蓉
摘要:文藝具有德育功能已為多數(shù)人所接受和認可。沈壯海在《毛澤東文藝育德論探析》一文中首次提出“文藝育德”概念,但在實際應用中并沒有產生可觀的效果,問題在于對“文藝育德”概念界定不到位。“文藝育德”是文藝作品接受者主動吸納文藝作品中的思想涵養(yǎng)并自主建構德行的實踐活動,是一個潛移默化、內化與外化相統(tǒng)一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文藝育德”概念生成的理論基礎;激發(fā)主體人的能動性是提高“文藝育德”效果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文藝育德;理論淵源;概念界定;實現(xiàn)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8)05-0044-03
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多次提到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強調要充分發(fā)揮文藝對人的培育作用,這反映出文藝具有育德功能,實際上是對“文藝育德”的表述。有學者十幾年前明確提出過“文藝育德”的概念,但無論在學術研究還是實踐應用中都無顯著的進展,究其原因在于對文藝育德的概念界定不清。因此,要發(fā)揮文藝的育德功能,提升文藝育德的實效性,首先需要澄清“文藝育德”的概念。
一、“文藝育德”的理論淵源
馬克思把文藝界定為一種精神生產,并從這個角度解釋了文藝具有育德功能。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精神生產是包括藝術生產在內的“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1]185。精神產品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要。文藝作品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可以使接受者獲得精神引領,提高他們認知生活和鑒賞美的能力,提升人們的思想意識、德行修養(yǎng),促進人類的全面發(fā)展。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文中講到“文藝可以反轉過來給予偉大的影響于政治”[2]663,也就是說文藝作品中所包含的政治思想被群眾接受內化,從而產生積極能動的物質力量并影響現(xiàn)實。物質精神互動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文藝育德”的過程。習近平同志從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根源上提出需要利用高質量的文藝作品來實現(xiàn)育人的目的,這也是他對文藝育德思想的發(fā)展和貢獻?!对谖乃嚬ぷ髯剷系闹v話》中,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文藝作品要貼近人民生活,文藝工作者要扎根到群眾中去,創(chuàng)作出“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3]的高質量文藝作品。只有高質量的文藝作品才能向人們傳遞積極健康的思想,并且起到“鼓舞、啟迪、引導人們自主提升思想認識、文化修養(yǎng)、審美水準、道德水平,激勵人們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tài)和進取精神”[3]的作用。因此,高質量的文藝作品才能成為“文藝育德”的載體,“文藝育德”的主體只有通過接觸高質量的文藝作品才能完成德行培育。
對“文藝育德”理論的追根溯源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不僅提及了文藝具有育德功能,“文藝育德”的過程就是精神到物質的轉化,還肯定了高質量的文藝作品對培育人的德行有積極意義。馬克思主義經典論述可以作為界定“文藝育德”概念的理論基礎。
二、“文藝育德”的概念界定
“文藝育德”的概念最初是由沈壯海在《毛澤東文藝育德論探析》一文中提出的。他認為“文藝育德是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文藝的形式,發(fā)揮文藝的引導、激勵人的作用,幫助人民群眾形成革命所需要的知識、情感和斗志”[4]172。劉曉哲在《馬克思恩格斯文藝育德思想研究》一文中認為“文藝育德是利用文學藝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文藝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5]12。這兩種表述都肯定了文藝具有育德功能,但他們都沒有明確說出“文藝育德”由誰來育、如何育的問題,正因為概念界定中缺乏主體,“文藝育德”后續(xù)的研究才陷入了困境。那么,應該如何界定“文藝育德”?“文藝育德”是文藝作品接受者主動吸納文藝作品中的思想涵養(yǎng)并自主建構德行的實踐活動,它的主體是文藝作品的接受者,主體發(fā)揮能動性實現(xiàn)精神到物質轉化的過程就是育德。其中文藝是承載思想的載體,育是相互作用的過程,德是最終要達到的目標。
誰來育?“文藝育德”的主體是文藝作品的接受者,是現(xiàn)實的、客觀存在的人。馬克思認為,現(xiàn)實的人是處于一定社會生產關系中的活生生的人。物質生產活動作為他們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和活動方式,是現(xiàn)實的人得以產生、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所以,在社會生產關系中,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會影響其精神文化活動,促使他們形成不同的認知能力、知識體系和接受水平?,F(xiàn)實的人在接觸文藝作品時,由于主體的接受能力和認知水平是不一樣的,就會導致他們對文藝作品思想涵養(yǎng)的吸收有所偏差,形成的認知程度也不盡相同。所以主體要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和接受水平,就需要能動地進行自我培育。此外,現(xiàn)實的人必須與文藝相結合,才能進行“文藝育德”。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文藝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3],也就是說要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xiàn)的主體,創(chuàng)作出為人民所喜愛的文藝作品。因此,兩者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也促使接受者更愿意利用文藝來完成自我培育。同時,馬克思認為文藝作品既可以帶給人消遣和愉悅,又可以宣揚積極的思想以提升人的道德行為。所以,接受者需要通過積極主動地閱讀文藝作品來提高自身的審美品位和思想素質,不斷完善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繼而實現(xiàn)“文藝育德”目標。
如何育?“文藝育德”自我培育過程是從“內化”到“外化”的內在能動轉化過程。“內化”是發(fā)生在主體頭腦內、不能從外部直接觀察到的情感接受和思想轉化的過程。主體的“內化”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條件,就是接受者要認同文藝作品中蘊含的思想內容。接受者在閱讀文藝作品時,只有先認同思想才能引起情感共鳴,才可以把從文藝作品中接受的情感“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覺悟和意志信念,完成從情感認同到思想覺悟的接受過程?!巴饣笔侵黧w德行培育的目的和最終體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為在一定思想信念支配下的人的實踐活動。所以主體要把內在的思想信念轉變?yōu)楝F(xiàn)實中具體的、實際的道德行為,才能真正實現(xiàn)“文藝育德”的最終目標。可見,“外化”的過程也是直接檢驗“文藝育德”效果的試金石。“內化”和“外化”之間存在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內化”是保障主體實現(xiàn)“外化”的前提和基礎,“內化”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實現(xiàn)“外化”,而“外化”又是“內化”作用于現(xiàn)實的反映和標志。兩者都是“文藝育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否則,“文藝育德”的過程不僅會不完整,還會變成空洞的理論說教,或者導致實踐活動的盲目性,這樣會使“文藝育德”失去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意義。
育什么?“文藝育德”要培育的是德行。所謂德行,就是德性行為,是德性支配下的道德行為。黑格爾把“德行”定義為:“意志作為主觀的或道德的意志表現(xiàn)于外時,就是行為”[6]116。這意味著德行是建立在個人德性基礎上的外化行為,是德性內在品德的外在表現(xiàn),同時也是受內在德性支配的道德行為。那么,“文藝育德”中培育的“德”具體是指什么呢?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公民道德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要堅持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道德準則。這是對主體德行形成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明確了德行培育的方向。因為德行是在主體內在品德意志支配下的主動選擇的道德行為,人的思想意志在道德行為的自我選擇過程中起著自主能動的作用。所以為了達到這些要求,我們需要為主體德行形成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主體自主選擇正確的、有價值的德行內容。
綜上所述,“文藝育德”是內化與外化相統(tǒng)一的內在能動轉化的過程。從主體要素來看,文藝作品的接受者是實現(xiàn)“文藝育德”必不可少的主體;從育德過程來看,主體人的能動性促使內化外化相結合;從實現(xiàn)目標來看,主體要形成符合社會發(fā)展,并適用于現(xiàn)實生活的道德行為。所以,“文藝育德”的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進而促進社會的全面發(fā)展。
三、“文藝育德”的實現(xiàn)途徑
“文藝育德”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應該秉承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的原則,緊跟時代步伐,才能夠得到長足的發(fā)展。習近平同志多次提及要重視文藝對人的培育作用,但長期以來,“文藝育德”仍存在效果不理想的問題。為了推動“文藝育德”的實現(xiàn),應該注意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要涌現(xiàn)一批具有價值、富含正能量,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文藝作品,這就對文藝工作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上也講到文藝工作者要創(chuàng)作出高質量的文藝作品。其次,這些高質量的文藝作品要有一個方便、快捷的傳播平臺,而現(xiàn)在網絡的廣泛應用就為其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再次,主體接受能力和認知水平的不同會影響他們文藝作品思想內涵的接受程度,所以需要營造具有導向性的“文藝育德”氛圍來對其進行幫助。這三方面正是“文藝育德”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求,也是能更好地實現(xiàn)“文藝育德”的有效途徑。
一是要創(chuàng)作出高質量的文藝作品。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到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3],他還指出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應該包含“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3]。所以,要想創(chuàng)作出高質量的文藝作品,既要包含道德行為準則,又要注重作品審美品位的提升,將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才能吸引文藝作品接受者的目光,激發(fā)他們閱讀文藝作品的興趣,使他們在欣賞文藝作品的同時自然而然地產生情感共鳴。高質量的文藝作品中創(chuàng)作的人物形象不再是單一的、充滿模式化的,而是從多方面、多角度對人物進行定位和塑造。例如文藝作品中塑造的英雄人物,不再是“高大全”的形象,而是和接受者一樣的普通人。而這些人物能夠打動觀眾的地方就在于他們每個人身上散發(fā)出來的普通人性,包含正義、信守承諾等品質。人們看的是故事,喜歡的是人物,中心思想更多地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讓接受者在潛移默化中產生情感共鳴。而且接受者通過主動學習高質量文藝作品中傳遞的德行品質,可以擺脫自身存在的缺點,使心靈得到凈化,使情緒變得振奮,從而樹立人生目標,達到“文藝育德”的效果。
二是要借助網絡平臺傳播文藝作品。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使文藝作品有了全新的傳播平臺。網絡傳播采取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豐富了傳播手段,使文藝作品需要轉達的內容更為直觀、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在大眾面前。例如,可以把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道德建設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等內容的宣傳片、紀錄片和公益短片,投放到視頻網站上播放。同時,網絡平臺的便捷性使文藝作品的傳播更具實效性。文藝作品可以利用網站、論壇、官方微博、微信、空間等作為傳播平臺,方便、快捷地向大眾傳輸優(yōu)秀作品中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微小說以其獨具特色的文藝形式和方便快捷的網絡傳播平臺,吸引了接受者的注意力,激發(fā)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在此基礎上網絡平臺可以隨時做好相關作品的推送,并鼓勵接受者參與評論、交流和討論。同時又廣泛傳播了積極的思想,以此來實現(xiàn)社會整體德行的培育和提升,促進“文藝育德”的深入實施。
三是要營造“文藝育德”社會氛圍。在主體進行自我育化過程中,每個人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也是具有差異性的,所以接受者在對文藝作品的欣賞和閱讀上需要有一定的社會引導。營造具有文藝導向性的社會氛圍,有助于引導接受者挖掘出文藝作品中有價值、正能量的內容。首先,可以緊跟時代步伐,以社區(qū)、學校或單位為整體開展宣講活動。所謂的宣講活動,就是根據(jù)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和培育目的的要求,發(fā)揮文藝的可塑性和引導的作用,實現(xiàn)“文藝育德”。宣講活動的形式主要包括以時事政策、愛國主義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各種宣傳欄和書刊、媒體以及演講朗誦活動等。宣傳欄和書刊是宣講活動的傳統(tǒng)陣地,主辦者要充分認識到宣傳欄和書刊在文藝活動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積極組織、策劃板報和書刊的宣傳和教育工作。其次,還可以開展各具特色的文娛活動,具體的形式可以有“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演講比賽、“學習兩學一做”宣傳活動、“合格公民德行建設”專題講座、以弘揚“中國夢”為主題的漫畫展等。這些活動都緊跟時代需求,有助于營造人民群眾進行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又提供了培育自身能力、展現(xiàn)自我品質的平臺,有助于激發(fā)人們主動學習、陶冶情操、培育德行的熱情,強化人民大眾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
[4]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視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劉曉哲.馬克思主義文藝育德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 (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楊,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作者簡介:王羽欣(1992—),女,漢族,單位為陜西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郗芙蓉(1969—),女,陜西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