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現(xiàn)輝
【摘 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求,深入開展法治教育,增進思想政治教育及法治教育的規(guī)律性、科學性和實效性是當務之急,需要運用辯證思維和法治思維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與公民性及其辯證關系,并立足國內和國際的現(xiàn)實、且站在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高度追求“兩性”有機結合的最高境界。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公民性;實效性;法制教育;導學主體;自悟主體
【基金項目】本文系珠海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規(guī)劃第二批(2012年度)立項課題“基于微博平臺的中學公民教育研究”(課題編號:2012KTG08)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7-0075-03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經濟全球化、網絡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競爭復雜多變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更好地發(fā)揮法治的引領和規(guī)范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建立和鞏固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堅實社會基礎。這就需要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實施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戰(zhàn)略,也要求加強全社會的思想政治、法律意識和民族意識教育,切實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切實增強全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想政治課程一直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但是,圍繞如何提高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達到讓學生“真學、真信、真懂、真用”的目標,依然存在著理論或實踐上的爭議和困惑。這里,筆者僅從思想政治課程開展法制教育這個切入點,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和公民性加以實事求是的辯證思考,為增進思想政治教育及公民法治教育的規(guī)律性、科學性和實效性提供新視角。
一、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我國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
有人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特有的東西,西方國家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淡化政治色彩的公民教育或國民教育。
其實,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社會主義國家獨有。世界各國都把愛國主義、公民意識、國民精神、價值觀教育、法制意識、宗教教育等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只不過很多國家“掛羊頭賣狗肉”,沒有用思想政治教育這個名稱。以法治教育為例,法制教育和愛國主義是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西方的公民教育或國民教育都包含的基本內容,而且法制教育最基本的內容都是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教育。但是,任何國家的憲法和法律都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任何國家的愛國主義也都是指向特定統(tǒng)治階級所掌控的國家政權的。以自我標榜“最自由、最民主、最多元”的美國為例,滲透在美國憲法和法律及其所規(guī)定的公民權利和義務中的愛國主義的特定內涵是:熱愛并信仰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同時,美國的主導價值觀教育從來就不是“多元化”的,作為反共典型的“杜魯門主義”、總統(tǒng)和國會選舉的“金錢政治”、奉行霸權主義的多次侵略戰(zhàn)爭都赤裸裸地體現(xiàn)了美國民主政治鮮明的國家性和資產階級本性,自然也昭示了主張“熱愛美國”的法制教育及公民教育的階級性。當美國仍然能“厚顏”地向自己的國民和全世界鼓吹美國民主法治的優(yōu)越性之時,其民主自由的雙重標準和“全民”教育的欺騙性也就天下大白了。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是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個根本價值認定,這也是我國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性質的價值觀根源。由此出發(fā),我黨領導人民制定的憲法和法律必然集中體現(xiàn)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我黨堅信人民群眾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堅持群眾路線,做到法治為了人民、法治依靠人民、法治造福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與之相適應,我國的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方向,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不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最本質的屬性講,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人民教育”,必須始終保持鮮明而堅定的人民性。
但是,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深入開展法治教育并不是要全盤否定和一味拒絕國外公民教育的一切內容、方式和成功經驗。馬克思主義本來就是人類智慧的偉大結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任何國家不僅具有鮮明的階級屬性,而且具有廣泛的社會屬性。這就要求我國的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借鑒國外公民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民精神教育中一切有利于實現(xiàn)和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管理經驗,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例如: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目的,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建構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的教育途徑,重在引導、注重實踐、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等。
二、必須實事求是地界定我國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公民性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國的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保持鮮明的人民性。教育的“雙主體”理論認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即教育對象)都是教育的“主體”。那么,是否可以由此推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民群眾呢?籠統(tǒng)看,答案是肯定的。
我國《憲法》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家培養(yǎng)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梢姡覈ㄖ谓逃c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應該是我國公民,而不是我國人民。但是,如果模糊了“公民”與“人民”的界限,很容易把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等同于全國人民——因為人民占了我國公民的絕大多數(shù),因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是我們一貫強調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對教育對象的直接確定發(fā)生上述錯誤的可能性很小。首先,把極少數(shù)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甚至他們的子女)排除在外,僅僅把我國人民當作教育對象,似乎更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人民當家作主。但是,黨和國家對戰(zhàn)俘、對犯罪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勞動改造的成功實踐證明:恰恰是把他們納入(廣義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之中,才能更有效地減少犯罪,促進他們子女的良性發(fā)展,從而更好地維護了廣大人民的利益;其次,在犯罪或敵對活動尚未被發(fā)現(xiàn)和把握時,就去區(qū)分誰是潛在的敵人從而把他排除在教育之外也是很不現(xiàn)實的;再次,人民是一切對社會歷史發(fā)展起推動作用的人。按照這個概念,那些沒有能力去造福社會的嬰幼兒根本沒有資格成為教育對象。這些通常不會發(fā)生的荒謬結果,更能凸顯一旦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認識產生偏差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
比確定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是公民還是人民要復雜得多的難題是,如何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究竟是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還是培養(yǎng)“合格的人民”呢?其實,從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底線來界定“合格”的標準,“合格的公民”與“合格的人民”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都能夠體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但是,“公民”與“人民”卻有本質的區(qū)別:我國“公民”以具有中國國籍為條件,可以分為“人民”與“敵人”兩個部分。當人們專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站在人民的角度來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目標和內容時,可能無意中、或有時、或局部、或一定程度上疏漏或淡化“公民”的角度,甚至把更適合從“公民”角度來設定和解決的問題轉移到了“人民”的角度。這種哪怕不經意的“張冠李戴”卻有可能帶來不小的理論困擾和實踐偏差。首先,人民是個政治概念、公民是個法律概念。如果把人民當作教育對象、把“合格的人民”當作培養(yǎng)目標,就很難從憲法和法律上找到直接針對人民的全面而豐富的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當然除了極少數(shù)直接規(guī)定或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條款。因為我國憲法和法律中很多關于個人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人身權利和義務的規(guī)定,絕大多數(shù)是針對公民個人做出的而非針對人民或其中的一員。用源于法律的規(guī)范公民活動的教育內容和要求來檢驗思想政治教育是否達到了“合格人民”的培養(yǎng)目標,于理論、于實踐都是增加不必要的麻煩。同時,我國憲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的權益滲透于公民權利和義務的實現(xiàn)之中。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培育“合格的公民”,切實提高全體公民充分行使法定權利、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的意識和素質,不僅不會損害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而且是充分實現(xiàn)其人民性的有效途徑。
其次,人民是集體概念,公民則是個體概念。如果從人民這一集體性角度確定教育目標及教育內容,很容易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容及方式方法偏重于社會對個人的共性要求,而疏漏公民個體身心發(fā)展的特征、需求、實踐途徑和客觀規(guī)律,這在導致長期以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差的諸多原因中有很突出的表現(xiàn)。
最后,“合格的人民”本身就存在語義重復問題,“不合格的人民”根本就不是“人民”,而是敵人。從“合格的人民”角度確定培養(yǎng)目標,也會導致無法有效評價“不合格的”教育對象的問題。
依法治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推進依法治教,要求用法律規(guī)范引領和推動教育改革、促進和保障教育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人民性,而且直接包含法治教育,更有必要利用法律準繩規(guī)范其教育對象、目標、內容和方式。
綜合以上分析,遵循教育工程系統(tǒng)的有序性和優(yōu)化原則,從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公民、憲法和法律是從公民角度規(guī)范社會成員的權利和義務的這兩項基本事實出發(fā),全面推進依法治教要求最好以憲法和法律為準繩,從“公民”角度、從教育對象、目標和內容等方面進一步明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公民性”。堅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辯證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與公民性的關系,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構成要素、教育過程和客觀規(guī)律,從而增強我國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為充分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培養(yǎng)更多的素質更高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與公民性的有機統(tǒng)一及其最高境界
綜合前兩部分的觀點,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鮮明的人民性,又有法定的公民性,是人民性和公民性的辯證統(tǒng)一。這種認識對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科學性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 我國的憲法和法律是規(guī)范、溝通和體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與公民性的橋梁
因為我國的憲法和法律是黨領導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制定的,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xiàn),是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的法律保障。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堅持法治建設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導的社會主義制度、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政治認同、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等內容在我國憲法和法律中都有比較全面的體現(xiàn)。所以,依法規(guī)范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必然直接體現(xiàn)和維護維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同時,我國的憲法和法律不僅確定了我國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而且明確詳盡地規(guī)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是法治教育中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公民需要遵守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制度等相關內容,為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政治、法律、道德素質提供了法律依據(jù)和保障,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現(xiàn)出明顯的公民性。
可見,在加強法治教育、提升學生依法治國意識的基礎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和公民性是緊密結合,甚至很大程度上是合二為一的。從強調意識形態(tài)教育角度,維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是目的,重視其公民性是手段。從實現(xiàn)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高度,人民性和公民性則互為目的、手段和條件。鑒于此,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嚴格依法治教,為依法保證其人民性和公民性而著力克服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誤解和問題。當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和公民性,也要求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為依法治教提供更可靠的法律依據(jù)。
2.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與公民性的統(tǒng)一還要通過導學主體的人民性和自悟主體的公民性來實現(xiàn)
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運用一定的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法律規(guī)范對學生學習發(fā)揮主導教育作用的教師是導學主體,在教師主導下通過自主體驗和學習領悟并接受教育的學生則是自悟主體。同其他學科教育不同,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雙主體特別強調導學主體的人民性和自悟主體的公民性。導學主體的人民性意味著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專業(yè)素質,這是由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決定的。自悟主體的公民性,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目標、內容及教育方法共同作用的體現(xiàn)和結果。
比之其他學科,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一個專業(yè)任務就是“公民身份”的認同和強化;培育“合格公民”的目標,更直接體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悟主體的公民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方法也要求充分尊重并發(fā)揮自悟主體的公民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提高,離不開學生想象公民境遇、模仿公民身份或者運用公民身份進行實踐、體驗和領悟。導學主體的人民性和自悟主體的公民性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雖然導學主體和自悟主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但是通常情況下兩者區(qū)別十分明顯,不可偏廢。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主導作用具有先導性,學生的公民意識和主體作用則具有可塑性。高度重視、辯證結合、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關鍵。
3. 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與公民性相統(tǒng)一的最高境界必須不忘初心——站在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高度
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進步是社會發(fā)展與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統(tǒng)一。一方面,人的個性和能力的全面發(fā)展要求社會發(fā)展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另一方面,“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即社會發(fā)展)的條件”。根據(jù)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的辯證關系,人的發(fā)展必須堅持社會化和個性化的辯證統(tǒng)一,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也必須以人民為中心,兼顧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兩個方向,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作為確定教育目標、評價教育質量的雙重根本標準,不能片面強調某個方面。人類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歷史經驗和教訓足以證明:即使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如果忽視國家及個人發(fā)展同社會及自然的間接的、長遠的、多樣的聯(lián)系,違背客觀規(guī)律,急功近利地強調或追求狹隘的眼前的人民利益,結果也只能是損害人民利益。反過來,如果不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去追求所謂的“普世的”公民權利和義務,到頭來也必然損害我國公民與中華民族的利益。
所以,從追求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高度,來探究和設計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其人民性與公民性應該高度一致——越是體現(xiàn)和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道德素質,也越是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公民素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展現(xiàn)了中國外交的時代特色和價值追求,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fā)展”理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也應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增強現(xiàn)代公民意識的重要內容。同時,《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實現(xiàn)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以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為原則,這又體現(xiàn)了我黨深信“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堅定立場。思想政治教育追求人民性與公民性相統(tǒng)一的最高境界,當以此為范。
參考文獻:
[1] 肖前,李秀林.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3] 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4]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依法治教實施綱要(2016-2020年)》的通知[Z].2016-01-07.
(編輯:易繼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