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斯是西方近代政治哲學的奠基者。關于霍布斯政治理論的形成,學術界向來有各種說法 。一種觀點認為,霍布斯比他同時代的任何人都更為超脫于現(xiàn)實政治之外①,霍布斯的政 治理論是其整個哲學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政治思想是邏輯演繹的結果②;另一種 觀點認為,霍布斯的政治理論不是一個演繹系統(tǒng),而是一個"與其同時代人所作的對話", 是對現(xiàn)實政治進行思考的結果③。第三種觀點則介于二者之間,認為霍布斯的政治理論是 他長期的哲學思考受到現(xiàn)實政治激發(fā)的結果,而這種對現(xiàn)實政治的思考與其哲學體系相一 致④。本文無意卷入這些討論,而想就英國內(nèi)戰(zhàn)與霍布斯政治思想的形成作一探討。事實 上,霍布斯最重要的政治著作都是在英國內(nèi)戰(zhàn)風云將起或內(nèi)戰(zhàn)方酣的時候誕生的。而霍布斯 本 人也寫過一部名為《狴希莫司》的著作,闡發(fā)了自己對1640年至1660年英國內(nèi)戰(zhàn)原因的思考 。探討英國內(nèi)戰(zhàn)對霍布斯政治思想的影響,可以使我們對影響深遠的霍布斯政治思想作更為 真切的把握。
一、霍布斯政治思想的形成與英國內(nèi)戰(zhàn)
在英國內(nèi)戰(zhàn)即將爆發(fā)前,霍布斯即特別關注于政治⑤。他的四部最著名的政治著作的誕生 本 身即說明了現(xiàn)實政治對他的影響。當內(nèi)戰(zhàn)之前各派紛紛拋出各種政論的小冊子,大打"紙仗 "的時候,霍布斯也拋出了《保衛(wèi)國王必不可少的大權》,以亮明自己的政治觀點。隨后, 他于1640年傳布《論法律的原理》的手稿,打算在長期國會的辯論中支持國王。《論公民》 本來是霍布斯打算構建的哲學三部曲(《論物體》、《論人》、《論公民》)之最后一部, 但為了喚起人民的義務觀念,這一部分卻在其他兩部分尚未誕生之前于1642年先行出版。16 51年,霍布斯又出版其最具盛名的政治著作《利維坦》,為克倫威爾政權辯護,以期喚起人 民對新政權的服從。從所有這些情況來看,我們可以認為"他的著作是挑戰(zhàn)許多思想流派的 論戰(zhàn)",這些思想流派中最主要的是牧師及其在大學當中的支持者,以及英國普通法的律師 ⑥?;舨妓箤τ谧约旱闹魉哂械膹娏椰F(xiàn)實性并非沒有自知。他在《論公民》的序言中 即 直截了當?shù)卣f:"我發(fā)現(xiàn)這些東西將遭到一些人最堅決的反對:我使世俗權力變得太大,但 這是神職人員所反對的;我完全取走了良心的自由,但這是各個教派所反對的;我使君主凌 駕于市民法之上,但這是律師們所反對的。"⑦其后的事實證明,霍布斯自己估計得完全 正確。
英國內(nèi)戰(zhàn)即將爆發(fā)的形勢,以及內(nèi)戰(zhàn)中的騷亂,還直接影響著霍布斯政治思想著作內(nèi)容的變 更與重心的轉移?!墩摴瘛繁取墩摲傻脑怼吩黾恿岁P于宗教的部分,這一部分的基本 論 點是神職人員應該徹底從屬于國家,而這與英國內(nèi)戰(zhàn)之前激烈的宗教論爭息息相關。在他出 版《利維坦》一書時,書中關于通過武力征服(另一種方式是人們通過自愿的契約授權)而 獲得主權的觀念在分量與含義上都發(fā)生了變化,其原因在于他試圖捍衛(wèi)新英吉利共和國政府 的合法性。而《利維坦》與《論公民》相比,涉及宗教以及國家與教會關系的材料所占的比 例前者更遠遠大于后者。所以如此,其原因在于整個40年代關于神職人員的權力問題論爭激 烈,眾說紛紜。而長老會牧師試圖在英國建立一個嚴格的、不寬容的宗教體系,在這一體系 中,世俗平民的意見要由教會人員嚴格審查。這實際上賦予神職人員以高于國家的權力,而 《 利維坦》的一個主要目的則是駁斥長老會的觀念⑧。所有這些,充分說明英國內(nèi)戰(zhàn)與霍布 斯的政治思想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英國內(nèi)戰(zhàn)對霍布斯政治思想的影響
1庇⒐內(nèi)戰(zhàn)所表現(xiàn)出來的騷亂,使和平與安全成為霍布斯政治思想追求的首要政治價值和 目標。
英國內(nèi)戰(zhàn)期間,教皇派潛藏暗伏,國教派明火執(zhí)仗,新教內(nèi)部小宗派林立,你爭我吵 ;議會派、保王派等政治派別既打"紙仗",又動刀兵;英國政體由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 護 國主統(tǒng)治,接著又是復辟,真所謂"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宗教的紛爭與政治的動蕩交 錯 ,引發(fā)了整個英國社會內(nèi)部的失序,不僅正常的經(jīng)濟活動受到影響,人們也常常有性命不保 之虞。理論上大膽但性格上懦弱的霍布斯,因為自己的觀點被各派視為洪水猛獸,害怕遭受 迫害而一再逃亡,對此他更有深切的體會。英國內(nèi)戰(zhàn)期間的戰(zhàn)爭狀態(tài)以"自然狀態(tài)"的虛構 形式進入了霍布斯的政治理論:"在人人相互為敵的戰(zhàn)爭時期所產(chǎn)生的一切,也會在人們只 能依靠自己的體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來保障生活的時期中產(chǎn)生。在這種狀況下,產(chǎn)業(yè)是無法存在的 ,因為其成果不穩(wěn)定。這樣一來,舉凡土地的栽培、航海、外洋進口商品的運用、舒適的建 筑……文藝、文學、社會等等都將不存在。最糟糕的是人們不斷處于暴力死亡的恐懼和危險 中,人的生活孤獨、貧困、卑污、殘忍而短壽。"⑨正因戰(zhàn)爭狀態(tài)(自然狀態(tài))弊端種種 , 求取和平與安全也就成了霍布斯首要的政治價值。而脫離自然狀態(tài)結成政治社會,人們就獲 得了和平與安全。在和平與安全的基礎上,才有資產(chǎn)階級的發(fā)財致富,才有文明社會的種種 一切。于是,將和平與安全而不是自由或其他作為首要的政治價值,將自然狀態(tài)等同于戰(zhàn)爭 狀態(tài),霍布斯的全部政治理論由此展開,獨具特色。離開英國內(nèi)戰(zhàn)的背景,我們將無法理解 霍布斯的政治價值與目標追求,也就難以理解霍布斯的政治理論。
2庇⒐內(nèi)戰(zhàn)所引起的社會失序,使得近代國家的權威、尤其是主權者的職位成為其政治思 想的主題。
和平與安全是最為重要的政治價值,但和平與安全只有在有著至上的政治權威的近代國 家中才能找到。但是在霍布斯所處的時代,一方面,絕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用霍布斯的話來說,"是一萬個人里知道的也許沒有一個")"國王或國家有什么必要性",而不肯為國家這一公共權力機關提供必要的賦稅支持及履行服從的義務⑩;另一方面,又存在許多挑戰(zhàn)國家權威 的重要因素。這其中首要的是宗教權力向國家主權的挑戰(zhàn),以及人們以自由權抵抗國家權威,以習俗與慣例即所謂習慣法與共同法來取代主權者的立法,使得國家主權的權威穩(wěn)定成為嚴重問題。為此,霍布斯一方面詳盡地論述了國家與主權的起源,主權者所應有的權利與義務等,以喚起人們對公共權力的服從;另一方面,霍布斯將一切與維持和平與安全有關的權力屬之于主權者,同時不厭其煩地批駁了人們對政教關系的錯誤理解與錯誤的自由觀念,以及其他不利于主權權力行使的觀念。在霍布斯的政治理論中,論述最多的是教權與主權之間的關系,以及臣民的自由權利與公共權力之間的關系。而這兩方面正是英國內(nèi)戰(zhàn)期間最為突出的問題。
霍布斯所處的內(nèi)戰(zhàn)時期,"教會與國家的沖突"是"真正尖銳的問題"。教士們自稱為 基督,有時在向人民布道時自稱為上帝的使者,聲稱上帝授權他們統(tǒng)治其教區(qū)中的每個人, 而這種集會遍及全國(11)。他們聲稱預言家可以根據(jù)他們的使命,選立一位新王,并 給弒君者 以赦免(12)。新教各派內(nèi)爭不已,而天主教徒也蠢蠢欲動。宗教各派的論爭與宗教狂 熱最終導 致政治與社會動蕩。在《狴希莫斯》中,被霍布斯視為"蠱惑人心"而引起英國內(nèi)戰(zhàn)的各種 蠱惑者當中,前三種人首先即是牧師和各種宗教派別。正因宗教問題引起了他的密切 關注, 他在其主要政治著作《論公民》、《利維坦》當中分別用了約1/3、1/2的篇幅來論述宗教問 題。
教會與國家的沖突,其實也是中世紀以來西方社會中長期存在的問題。長期以來,教會常常 以上帝的名義命令人,而世俗主權者以國家的名義命令人,一仆二主,兩個主人的命令相沖 突,使得基督徒無所適從,這常常成為"基督教體系國家中,引起叛亂和內(nèi)戰(zhàn)最常見的借口 "(13)。針對這一"古已有之,于今尤烈"的"老大難"問題,霍布斯緊緊抓住基督 說過的一句話,試圖將教權掃出塵世?;皆f:"我的國不屬于這個世界。"據(jù)此,霍布 斯認為,任何以純潔信仰為借口而干涉世俗事務的說法就立不住腳。因為上帝國尚未來到, 任何基 督徒在這個世界上就只能服從一個主人:"現(xiàn)在除開自己的世俗主權者以外,便不處于任何 按約建立的國王的統(tǒng)治之下。"霍布斯將中世紀以來西方教會所具有的教權,尤其是與世俗 國家和平與安全有關的一切特權,包括制訂宗教法典、審定包括宗教教義在內(nèi)的一切學說的 立法權、對于教士的任免權等等,全部屬之于世俗主權者。這樣,宗教無由干涉世俗事務, 宗教紛爭就可以在世俗主權者的權威之下得以消彌,這是霍布斯所期待的。
引起內(nèi)戰(zhàn)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來自國王特權與臣民自由之爭。在內(nèi)戰(zhàn)前后,議會的支持者使用 同意論作為主要論點,以此質(zhì)疑國王的權力。他們借重法國宗教戰(zhàn)爭期間反暴君派的理論, 認為合法權力得以產(chǎn)生的惟一方式,是當"一群人"以人民全體的方式行動,同意通過"共 同訂立契約"才能建立。一切權力的"源泉與有效原因""是人民"。人民全體不僅是一切 主權的"自由而自愿的授權者",它還隨時保有最初的主權,可以在國王違背契約時,隨時 收 回授予國王的權力。而保王派大多在面對議會的攻擊時,又起來重申神權,鼓吹君權神授。 這些人宣稱,一切政治權力,都是"自然的",上帝是政治權力的"直接授權者",一切統(tǒng) 治者從神的任命而不是從人民的同意當中獲得政治權力,人民"不可能有權選擇他們的國王 ,也不可能選擇他們的創(chuàng)始者"(14)。這兩派提出的其實是西方政治思想近代化所必須 解決的 一個前提:統(tǒng)治者的權力到底來自于上帝,還是來自于人民?如果來自上帝,則人民無權變 更統(tǒng)治權力;如果來自人民,則人民隨時擁有自由權利以對抗和變更統(tǒng)治權力。
與完全否定教權和快刀斬亂麻式的處理宗教問題不同,霍布斯對于臣民的自由權利 與公共權力之間的關系則有點猶疑。一方面,霍布斯贊成保王,但他之所以贊成保王,是因 為 國王體現(xiàn)和代表著國家的公共權力,這與保王派主張君權神授完全是形同而質(zhì)異,因此他反 對神權論,完全贊同議會派的主張,認為人具有生而自由的權利,同意公共權力來源于人們 的同意,即人的自由權利。但另一方面,霍布斯又不希望人們在政治社會中以自由權利來對 抗國家權威。為此,霍布斯構想了其獨特的國家學說。他以契約論為基礎,認為自然狀態(tài)下 的人通過彼此相互訂立契約,共同放棄自我管理的權力交給第三方--一個主權者,從而建 立 起利維坦--國家。建立主權與國家的目的,在于保衛(wèi)每一個個體的安全與彼此之間的和平 。由于與和平及安全有關的一切權力都已經(jīng)交給了主權者,人們不再具有自然狀態(tài)下的那種 絕對而充分的自由,因而在國家中不能以自由權利來對抗主權者這一公共權力。只要不違反 建立主權的目的--即保障國人的和平與安全,至上的、不可分割的主權權力就是不可挑戰(zhàn) 的。這樣,從政治權力的來源上看,霍布斯政治思想是自由主義的,而從他所界定的主權者 權力的性質(zhì)來看,他的政治思想無疑是專制主義的?;舨妓拐卫碚撍N藏的所謂自由主義 與專制主義之間的矛盾,如果離開英國內(nèi)戰(zhàn)中國王特權與臣民自由論爭的這一背景,同樣是 難以理解的。
三、霍布斯政治思想的影響
霍布斯的著作一經(jīng)拋出,其結論或某些觀點在當時雖然得到一些人士 的稱許,但更多 的是遭受攻擊。雖然他自稱影響了一千個紳士的思想,使得他們服從于新政權,但事實上,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對內(nèi)戰(zhàn)、對于現(xiàn)實政治的影響卻微乎其微。他拚命想阻止內(nèi)戰(zhàn)的爆發(fā),但 實際上 內(nèi)戰(zhàn)仍不以其意志為轉移;他身為查理王子的教師,本有機會直接接觸處于政治中心地位的 國王,但卻沒有明顯的跡象表明這位后來復辟成為國王的查理二世曾受到其政治思想的影響 ,相反,國王還逆其道而行,其不少重大舉措根本就與霍布斯政治學說當中一些明顯的結論 相違背。英國內(nèi)戰(zhàn)促進了霍布斯政治思想的形成,但霍布斯政治思想的最大影響卻發(fā)生在對 其他政治思想家身上。哈林頓、斯賓諾莎、普芬道夫、洛克等一大批與霍布斯同時代的政治 思想家,以及盧梭等后輩思想家,無不從霍布斯的政治學說當中受益。從一定意義上來看, 英國內(nèi)戰(zhàn)集中地濃縮了歐洲政治思想自中世紀向近代轉型時期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宗教權力 與世俗權力的沖突;國王特權與臣民自由的沖突。相應地,霍布斯的政治思想正是針對這些 主要矛盾而提出的解決方案。雖然,霍布斯所提出的方案不同于洛克的、后來成為經(jīng)典自由 主義 的解決方案(他既未提出教會與國家分立和宗教寬容的學說,也未能徹底地將人民的自由權 利凌駕于政治權威之上),但他對英國內(nèi)戰(zhàn)中所反映出來的西方政治思想近代化轉型過程當 中的矛盾之把握,他所確立的政治價值,他對近代國家權威的論述,使得他的思想具 有遠遠超越于其時代、其國度的深刻性。不管對他的學說是贊成還是反對,其后的思想家們 都無法繞過霍布斯政治思想所樹立的豐碑。
① G.P.Gooch, Political Thought in England:From Bacon to Halifax, Oxfo rd University Press, 1946,p.23.
② M.M.Goldsmith, Hobbess Science of Politics,Columbia University Pre ss,1966,vii.
③ ⑧Johann P. Sommerville, Thomas Hobbes: Political Ideas in Historic al Context, 1992, The Macmillan Press Ltd,p.2,p.23.
④索利著,段德智譯:《英國哲學史》,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4頁。
⑤Norberto Bobbio, Thomas Hobbes and the Natural Law Tradition ,Trans lated by Daniela Gobetti,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p.76.
⑥James R . Stoner, Jr. Common Law and Liberal Theory:Coke,Hobbes,andthe Or igins of American Constitutionalism.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2,p.73.
⑦Thomas Hobbes, De Cive, The English Version, Edited by Howard Warre nd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p.37.
⑨(13)霍布斯著,黎思復等譯:《利維坦》,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94~ 95、473頁。
⑩(11)Thomas Hobbes, Behemoth.In the English Works of Thomas Hobbe s of Malmesburg,London: John Bohn. Vol.VI,1839-1845,pp.168~169,p.167.
(12)Lewis. S. Feuer, Spinoza and the Rise of Liberalism,Transactio n , Inc. New Brunswick, 1987,p.99.
(14)昆騰·斯金納著,袁柏順譯:《霍布斯與作為純粹虛擬人的國家》,載 馬德普主編:《中西政治文化論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版,第252~299頁。(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ぴ鶉偽嗉:倪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