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華飛
十多年來,國內學術界對"門戶開放"問題不斷進行研究,對"門戶開放"政策的成因、歷 史背景、政治目的等展開討論,也曾有過激烈的爭論,發(fā)表過不同的見解。從已有的學術成 果來看,學者們所持的觀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種觀點認為,"門戶開放政策從本質上 說是美國保障和擴大其在華經濟和政治利益的政策,但在客觀上對抑制或延緩帝國主義對我 國的侵略起過一定的作用"①。認為,"門戶開放政策是為這些因爭奪勢力范圍搞得 焦頭爛額的列強提供了一項能為它們基本接受的原則,即重新建立列強在華侵略勢力再次平 衡或基本平衡"②。另一種觀點認為,"門戶開放"政策"是帝國主義強權外交的體現(xiàn), 其 目的在于保持、擴大美國對中國的控制與對中國人民的剝削",是"徹頭徹尾的帝國主義政 策"③。強調"門戶開放"政策是美國"實現(xiàn)獨霸中國的第一步--壟斷中國市場"④ 。指出,該政策"無論從制定者的主觀動機上看還是從政策的客觀效果上看,都沒有,也不 可能在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進程上設置任何障礙"⑤。這些觀點仍影響中國學術界對 這一問題的認識。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至今已有一百年歷史,而事實上對這一問題 的認識不僅曾引起中國學術界的強烈反響,即使在美國也引起很大注意。美國學者們從未停 止過對這一政策的討論和研究,他們之間同樣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見解。30年代美國學術 界對這一問題的激烈爭論,可以證明即使今天我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也未超出當時的理解。
一種觀點強調"門戶開放"政策的正面作用。主要論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認為"門戶開放"政策是打破列強瓜分中國的政策。理由是,甲午戰(zhàn)爭后,在列強企 圖瓜分中國時,美國如果不提出這個政策,中國主權就要破碎分裂,不能保持完整。日俄戰(zhàn) 爭后,美國斡旋議和,在"門戶開放"原則下,向兩國提出撤退滿洲駐兵的要求;在歐洲大 戰(zhàn)日本占領膠州灣時,美國對日提出通告,要求尊重中國領土完整:"如果中國發(fā)生變亂時 ,日本在膠州以外所有行動必須事先與美國商議。這實際上維護了中國領土的完整。在日本 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時,美國聲明,如果條件對中國領土的完整和門戶開放主義有 害者,美國一律不承認。"⑥
第二,《在蘭辛-石井協(xié)定》中,美國雖然承認日本在滿洲的特殊利益,可是也曾聲明" 須保全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凡侵害中國主權的獨立,和工商業(yè)均等機會等,美日兩國應 協(xié)同對付"⑦。美國主張中國參加歐戰(zhàn),更是為了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在巴黎和會中, 美國雖然因為歐洲復雜的國際關系,沒有極力幫助中國,可是這個遺憾,已被華盛頓會議所 彌補。那次會議中,在美國極力維護"門戶開放"的原則下,促成中日山東問題的解決。
第三,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九國公約》,規(guī)定"尊重中國主權獨立,領土和行政完整;給中 國以完全無礙的機會,以發(fā)展維持有力鞏固的政府,施用各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并維護各 國在中國境內的商務實業(yè)機會均等原則;不得利用中國情況,乘機營謀特別實利"⑧。正 是美國竭力維護這個原則,各列強才不得不承認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即使是"九一八"事 變后,美國也絲毫沒有放棄這一原則。美國曾根據(jù)《非戰(zhàn)公約》,一再促日本覺悟,這種道 義上的制裁,當時曾發(fā)生不小的影響。
第四,"一·二八"日本進攻上海時,美國竭力在不損害中國主權的原則下議和,而在事實 上,淞滬協(xié)定中也沒有足以損害中國主權完整的條文。關于史汀生的"不承認主義",美國 已經明確向中日兩國政府表示,"美國政府不能承認任何事實上情勢為合法,凡中日兩國政 府或其他代表所訂立的任何條約和協(xié)定,足以損害美國或其人民在華條約上的權利,或損及 中國主權及領土及行政完整,或違反國際間關于中國的制裁,即通常所謂門戶開放者, 美國政府都無意承認"⑨。又凡以違反1928年8月27日中、日、美三國在巴黎簽字的非戰(zhàn) 公約的方法而造成的情勢,或締結的條約或協(xié)定,美國政府也無意承認之。這正是美國維護 門戶開放原則的最有力的證明。國聯(lián)通過不承認滿洲國的決策,也是美國努力的結果。
以上這些論點,不難看出,強調"門戶開放"政策對中國有利的美國學者們把"門戶開放主 義"作為一種正義的象征,認為這種政策的提出是為了中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這個政策不 是紙上空文,實際上已經產生實際效果。如果這個政策還沒有能盡力發(fā)揮它的作用、產生應 有的效用,那不是這個政策本身的問題,而是因為日本違反了這個政策,英國沒有堅定地和 美國共同執(zhí)行這個政策,而中國還沒有堅強統(tǒng)一的政府。美國提出這個政策,單靠美國去執(zhí) 行還不夠,一定要靠國際合作,特別是在中國具有最大利益的英國和有堅強統(tǒng)一政府的中 國的合作。雖然如此,"門戶開放"原則對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起過不可忽視的作用。
另一種與之相對立的論點是否定"門戶開放"政策的正面效應,強調這一政策的損人利己的 本質。主要論點有三個方面。
第一,"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是和美國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美國和遠東新興帝國主義的日 本的利益沖突日益尖銳化有密切聯(lián)系。美國在中日戰(zhàn)爭前,已發(fā)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它要尋 找適當?shù)氖袌?、原料供給和投資場所。這時候,未被占領的"自由地"只有中國,但是中國 也已被劃分為各帝國主義的勢力范圍,美國雖然借不平等條約,獲取了不少在華利益,可是 比起英國來,還是望塵莫及,加上中日戰(zhàn)后日本的勢力大大擴張,其地理位置使其更容易入 侵中國。對這個勁敵,美國十分地憂慮,美國要想在中國取得經濟利益,就要打入已經劃分 了的勢力范圍,就要設法阻止日本在華勢力的膨脹,這就需要保持中國的"門戶開放",使 美國也能自由進出;就要求機會均等,美國也能參加。只要看美國所提出的"門戶開放"宣 言,是向侵略中國的各國提出的,就知道"門戶開放"就是"分一杯羹"政策。美國在"門 戶開放"宣言中所要求平等享受的權利,本身就是以不平等地位享受在中國的特權。這些權 利已經破壞了中國的獨立與主權。
第二,日俄戰(zhàn)爭后,美國政府奔走日俄議和,也是怕日本獨占滿洲,使美國不能分潤。在中 日《馬關條約》簽訂后,美國借口利益均沾要求在中國設立工廠。日俄軍隊退出滿洲,將該 區(qū)行政權歸還中國以后,美國曾經提出日美共同管理和經營南滿鐵路,主張滿洲鐵路歸國際 銀行團管理和建設。所有這些不是為了中國,而是為了削弱日本勢力,增強美國的地位。第 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美國的確反對過日本占領山東,反對過"二十一條"。但美國同樣表示" 如果中國發(fā)生變亂,日本在膠州灣以外有所行動,必先與美國商量"。美國為什么同意將日 本在膠州灣的行動除外,而且中國有變亂一定要日本"有所行動";美國還要求日本行動時 ,一定要和美國先商量,這將中國主權置于何地?美國反對"二十一條",僅僅是反對第5條 ⑩,而不是反對所有的條件。這實際上等于承認日本的侵略行為。此外,《蘭辛-石井協(xié) 定》 承認日本在中國有特殊的利益,承認日本在中國"得享有種種特別權利"(11)。如果美國以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為己任,在巴黎和會上,當中國代表提出修改不平等條約 、歸還租界地、撤消領事裁制權、要求關稅自主、減少駐華軍警、退還庚子賠款時,就應給 以最大援助,而無須等到華盛頓會議時才給中國一些利益。如果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是 以維護中國主權領土完整為目的,那么當中國革命發(fā)展到南京時,美國為什么要開炮轟擊南 京?很明顯"門戶開放"背面刻著"分一杯羹"幾個大字。
第三,巴黎和會時,美國不積極幫助中國,那是因為中國提出的問題太大,影響美國在華利 益太多,它不能輕易答應。而且,歐洲問題復雜。意大利鬧著退出和會,日本提出人種平等 ,更加上美國國內對于國聯(lián)等問題意見異常分歧,所以美國只有不開口。和會以后日本積極 侵華,勢力日增,而中國的反日怒潮極為高漲,美國感受日本勢力的壓迫、反帝運動的危險 。也就是說,日本繼續(xù)"一戰(zhàn)"時在華所得的利益而又向前進了一步,使得英美不得已而采 取措施加以制止,這樣才召集了華盛頓會議。這正是戰(zhàn)后帝國主義力量重新組合到了一個新 階段,帝國主義間的矛盾發(fā)展到了一定階段所產生的結果?!毒艊s》等固然給了中國一 些利益,但是,何曾滿足中國的主權領土完整的要求:不平等條約還在,領事裁判權、關稅 不自主也還存在。所謂"門戶開放"政策不是為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只是美國為了尋求 向遠東地區(qū)尤其是中國經濟擴張的一種借口。炮轟南京只是證明"門戶開放"是要使中國一 切利權讓給美國和其他列強。至于說"九一八"以后美國的態(tài)度,那是因為美國當時還沒有 實力,而且也不愿在這個時候,去和日本進行一場戰(zhàn)爭,所以才以"不承認主義"做為惟一 的最后武器。但是不承認僅僅是不承認,日本并不因為美國不承認就會退兵,日本占領東三 省后,積極向華北進逼。當然也不否認"門戶開放"政策,對中國盡過一些表面上維護領土 主權完整的作用,但這也是用犧牲更多的利益換來的。實質上,"門戶開放"并沒有真能做 到這點。
應該看到,30年代美國學者對"門戶開放"問題研究和認識的正反兩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義 ,尤其是后者,指出了"門戶開放"政策損人利己的動機。列舉事實理由極為充分。如果我 們聯(lián)系今天美國的對外政策,不難看出國家利益至上依然是美國政府堅持的原則。從這個意 義上講,美國不可能在考慮自身利益的同時又要兼顧他國利益。從歷史上看,"門戶開放" 是美國推行遠東經濟擴張政策的依據(jù),不可能為維護中國利益服務。關于"門戶開放"政策 利己主義的動機,連美國總統(tǒng)西奧多·羅斯福都曾作過評價,稱"美國大談要在中國實 行門戶開放,但它只要求中國人做到,而不要求美國人做些什么"(12)。美國輿 論 稱"我們要中國對美國的商人、鐵路建筑者、礦業(yè)主、傳教士門戶開放,但同時,我們 卻把中國商人、旅行者和學生關閉在美國大門之外"(13)。所以,如果"門戶開放" 政策在客觀上真的起過維護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某些作用,那它只能是在實現(xiàn)美國利己主義 動機之前,在美國同列強爭奪在華利權相互妥協(xié)后產生連帶反應。因此,相比較而言,前一 種論點雖然能自圓其說,但沒有論述"門戶開放"的真正目的;而第二種觀點真正揭示了美 國推行"門戶開放"的實質。
仔細閱讀20世紀30年代美國對外關系文件,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國政府在同中國進行外交談判 中的態(tài)度和立場。中美"寧案"賠款問題、中國關稅自主、取消領事裁判權、美國人在華財 產以及中美債務問題等,每一次交涉,美國都盡量使中國滿足其提出的要求,但始終把美國 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此基礎上才會對中國作出一點點讓步。中國人民自巴黎和會以 來就一直要求關稅自主,美國等西方國家以種種借口加以阻撓,直到1928年,美國才勉強同 意中國關稅自主,但拒絕取消在華治外法權。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成為列強任意劃分勢力 范圍的場所,美國雖未參與瓜分中國,但美國在1898年占領菲律賓后,將發(fā)展的戰(zhàn)略轉向遠 東和太平洋地區(qū),在向世界各地尋求新的市場時,也將中國作為美國進行經濟擴張的重要目 標。在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時,美國在中國沒有租界地或勢力范圍,所以,從戰(zhàn)略上考慮 ,美國有必要在兩種選擇中擇其一不可。一是依然堅持其傳統(tǒng)的孤立態(tài)度與列強相抗爭,但 此種舉動有失掉在華勢力的危險。二是與歐戰(zhàn)列強采取協(xié)調政策,提出門戶開放主張,共享 在華利權。此種政策既可以對于列強產生一種牽制作用,擴大美國在中國的影響,為美國資 本在華尋求更多的投資場所,也可以實現(xiàn)其在對外政策中刻意標榜的道德理想主義,從而贏 得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好感。這就是美國兩次發(fā)出"門戶開放"照會的真正目的和動機。
最后,本文以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曾擔任過國務卿、駐華公 使詹森(Nelson T. Johnson)的一段話作為結束語。詹森指出:"海約翰通牒的各國政府 是我們要合作的政府。在通牒中他說明根據(jù)何種條件可以合作,那就是我們不作任何土地的 要求,不建立租界割讓等。由于這些條件的規(guī)定就有人說,門戶開放就是保障中國領土完整 ,其實這和門戶開放在實際上是兩回事。"(14)
①汪熙:《略論中美關系史的幾個問題》?!妒澜鐨v史》1979年第3期。
②鄒明德:《美國"門戶開放"政策起源研究》。《中美關系史論文集》第2輯 ,重慶出版社1988年版。
③丁名楠、張振鵠:《中美關系史研究:向前推進還是向后倒退?評〈略論中美 關系史的幾個問題〉》?!督费芯俊?979年第2期。
④向榮:《論門戶開放政策》?!妒澜鐨v史》1980年第5期。
⑤楊令俠:《試析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稓v史教學》1984年第12期。
⑥Paul Clyde,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 China, Diplomatic and Publi c Documents 1839-1939, Durham, 1940, p.259.
⑦Walter V. Scholes, ed. Lansing-Ishii Agreement, United States Dipl omatic History, Vol.2,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p.55.
⑧Westel Willoughby, China at the Conference, Baltimore, 1922, p.371.
⑨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1931-1932, Vol.1, p. 75.
⑩1915年1月18日,日本政府向中國北洋政府提出獨霸中國的"二十一條",其 中第5條內容很多,包括的面很廣,共有7款:一、中國政府聘請日人充當政治、財政、軍事 顧問:二、在中國內地的日本醫(yī)院、寺院、學校享有土地所有權;三、若干地方的警察由中 日合辦,或聘用多數(shù)日人;四、中國所需軍械的半數(shù)以上須向日本采購,或在中國合辦軍械 廠,聘用日本技師,購買日本材料;五、從武昌經九江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的 鐵路建造權;六、福建省內建設鐵路、礦山、???包括船廠),日本有提供貸款的優(yōu)先權;六、福建省內建設鐵路、礦山、???包括船廠),日本有提供貸款的優(yōu)先權 ; 七、在中國內地的布道權。見丁名楠等著《帝國主義侵華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第474頁。
(11)alter V.Scholes,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History Vol.2,p.55.
(12)Theodore Roosevelt, "Annual Message", Dec.5, 1905, U.S.Cogres s , A Compilation of)the Message and Papers of the President, 20 Vols. New York 19 02-1908, 15:7009.
(13)Luella Miner, "American Barbarism and Chinese Hospitality", O utlook 72,
Dec. 27, 1902, 988.
(14)轉引張永貴:《詹森與中美關系》,(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版,第61 頁。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ぴ鶉偽嗉:蔡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