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fā)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為了貫徹這個理念,我們把現代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到初中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和諧的環(huán)境下主動學習,使他們的身心和個性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學生的學習方式從之前的被動狀態(tài)轉變?yōu)橹鲃訉W習。這種變化讓學生更容易產生自信,在學習中能夠積極進行獨立探索及合作探究,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意識和學習習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數學;提高效率;數學課堂
當今社會已進入到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也是時代發(fā)展的產物。教學內容、手段、方法、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隨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對教學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為教學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為學習提供新的學習方式。下面結合本人多年來在新課程實驗中的教學,談談如何將信息技術有效運用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
一、 實現數學教學內容由抽象向直觀的轉變
數學是一門推理演繹的科學,高度的抽象性是數學的學科特點。由于多媒體不受時空的約束和微感、宏觀的限制,將教學內容所涉及的事物、現象、過程,借助于大量的圖片、動畫和影像資料再現于課堂,讓學生通過對事物的形狀、聲音、色彩以及發(fā)展的規(guī)律進行形象地觀看,使抽象問題具體化,縮短了事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在形象直觀中獲取知識,促進他們新的認知結構的形成。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數學教學,函數的各種表示(代數、圖象、表格)之間的聯系可以得到明確的展現,像二次函數的系數、指數(對數)函數的底數等如何影響函數圖象、函數圖象的伸縮(平移)變換與函數解析式之間的關系等得到直觀清晰的表達。而傳統(tǒng)教學中對這些內容的處理往往是語言與板書的疊加,學生難以消化和接受。如在講圓柱、圓錐、圓臺的生成時,如果按傳統(tǒng)的教法,讓學生展開“想像”,則對那些想象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而言,困難不小。若采用《幾何畫板》工具軟件,就可以輕松地表現圓柱、圓錐、圓臺的生成過程,使學生認識到圓柱、圓錐、圓臺定義中所說的“曲面”(包括圓面),從而達到正確、輕松地理解上述概念,將教學內容由抽象轉為直觀,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 應用信息技術,強化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運用的感覺器官越多,他們的作用發(fā)揮得越充分,那么知識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地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呈現事物變化發(fā)展的過程,并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構成一個跳動的四維空間,就能為學生實現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感知的轉化奠定基礎,并能更好地強化教學重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為了講清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和外心之間的關系,用鼠標拖動三角形的邊或頂點,觀察三角形的形態(tài)變化和度量值的變化,通過觀察、分析、歸納,很容易得出:“任何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外心共線,且垂心到重心的距離與重心和外心的距離之比為2”。概念的抽象是要揭示一般事物的共性和本質特征,動態(tài)圖形能創(chuàng)建一種情境,促使學生通過觀察動態(tài)圖形的不變性質,歸納事物的共性和本質特征。計算機的動態(tài)變化還可以將數與形有機地結合起來,把運動和變化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由形象的認識提高為抽象的概括,培養(yǎng)起良好的思維習慣。不僅如此,利用計算機呈現數學對象的動態(tài)變換過程時,奇妙的圖形變換,可以使學生領略數學奇異之美;各種圖形的有機結合、逐步發(fā)展,展示了數學的和諧之美;通過圖形的旋轉、翻折,表現出數學的對稱之美。這一過程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數學來源于自然,抽象于實踐,創(chuàng)設了數學教學的良好情境,建構了較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收到了較理想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比較自然地接受數學概念,這樣教學,既強化了教學重點,又突破不教學難點,同時開闊了學生視野,有助于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 應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數學偏重于邏輯推理,偏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利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動畫演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情景再現,可以讓學生從具體問題到抽象概念,從特殊問題到一般規(guī)律,逐步通過自己的發(fā)現、探究去思考數學、學習數學。如教學《一次函數》時,用幾何畫板講解析式和圖像的練習用動畫演示,由點動到線動,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內在關系,從而得出一次函數的性質,讓學生加深對它們的認識、理解和應用。又如“行程問題”是初中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在以往的教學中受教學手段的限制和學生年齡特點的制約,學生掌握起來總是有一定困難。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運用信息技術動態(tài)演示,為學生創(chuàng)設視聽情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生活的場景、多媒體的動態(tài)演示,使學生正確而科學地理解了“兩人兩地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相遇”等術語的含義,從而幫助學生正確地掌握了路程與速度、時間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體驗了知識的生成,順利地完成了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認知過程,大大降低了傳統(tǒng)手段靠單一講解帶來的理解上的難度。使行程問題這一抽象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建構了較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收到了較理想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比較自然地接受數學概念,同時開闊了學生視野,有助于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
如此教學,教學重難點被輕易突破,學生不僅輕松獲得知識,而且從中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參考文獻:
[1]崔國強.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之我見[J].時代教育,2012(24):27.
[2]徐衛(wèi)東.論初中數學課堂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效率[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12):32.
[3]顧明.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數學課堂效率[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08):82-83.
作者簡介:
周文彬,重慶市,重慶市大足區(qū)中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