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文
摘要:隨著當代中國志愿服務迅猛發(fā)展,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青年志愿服務不可或缺的關鍵組織形式,已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在高校實踐育人過程中,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其關鍵所在,是實踐思想教育的首要前提,志愿服務可以幫助大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成為新時期社會市場需要的高素質專業(yè)人才。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育人價值;實踐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內涵與特征
大學生志愿者活動是一種有組織有紀律的在不求回報的前提下,為了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貢獻個人實踐和精力進行的服務社會的活動。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主要有兩者形式:一種是固定的穩(wěn)定組織,熱心公益事業(yè)。另外一種就是在某些大型活動中招募的臨時志愿者活動。如今,很多高校積極建設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當前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主要有以下特征:時空性、實踐性和事業(yè)性。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
(一)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人的道德品質既要靠思想的教育、文化的涵養(yǎng),更需要在親身實踐中逐漸修養(yǎng)養(yǎng)成。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中,能夠樹立盡自己所能為他人服務的人生觀,擯棄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思想,這個過程就是一項社會道德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引導人、塑造人、教育人的過程。志愿服務活動以幫助服務他人為目的,不計勞酬,奉獻社會,引導大學生擯棄自私自利、抵御市場經濟帶來的逐利性和以個人為中心的思想,形成為人民服務,以集體利益為重,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因此,在志愿服務中,大學生既鍛煉了技能,也提升了思想道德素質,更加切身體驗到個人、集體和社會的依存關系,從而自覺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提升思想道德情操。
(二)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感是全體社會成員應當對推動社會的有序運轉、與他人和諧共生而秉持的一些最基本的公共生活準則。大學生是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生力軍,更應主動承擔起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大學生能夠深入到基層、邊遠地區(qū),走進企業(yè)、社區(qū),服務于大型會議賽事等,能夠深刻感知社會各個領域層面,接觸了解各個群體,深度體驗生活、感受民生民情,激發(fā)自身服務意識、奉獻精神、責任觀念,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三)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在志愿服務活動中,推動大學生走出封閉的校園,廣泛接觸社會,積極參加扶危濟困、應急救援、重大活動賽事、公益救助等領域,對于提高大學生語言表達、組織協調、團隊協作、承受壓力等能力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在各級各類志愿服務活動中,大學生能將在課堂中學到的理論知識外化于實踐活動之中,從而促進自身對理論知識的思考、判斷和吸收強化,并進一步開闊了視野,不斷從實踐中獲取新知識、新技能,從而全面提升自身能力素質。
三、志愿服務育人功能的實現路徑
(一)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內容建設,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應建立專門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設立專項經費,加大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培訓體系,加強對大學生志愿者的培訓,不斷提高大學生志愿者素質和服務質量。大學生志愿服務內容建設的重點是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設計與規(guī)劃,重視規(guī)劃系統性的志愿服務項目,在服務實踐中,科學設計、組織和管理單次志愿服務活動,從整體上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質量和水平,引導大學生拓展志愿服務實踐的深度和廣度。樹立互聯網思維,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信息化水平。
(二)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隊伍建設,建設穩(wěn)定的志愿服務基地。鼓勵大學生自主發(fā)起、組織、參與志愿服務實踐,開發(fā)志愿服務項目,完善志愿者登記、服務認證時數累積、志愿者培訓及相關激勵制度,激發(fā)隊伍活力。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地建設,是促進志愿服務活動持續(xù)健康開展的重要支撐。高校應重視和加強志愿服務的基地建設。通過與政府部門、企業(yè)等共同打造大學生能夠長期參與的志愿服務活動項目。在持續(xù)的志愿服務活動基地活動中,大學生不僅可以鍛煉實踐能力,還能夠加強與服務部門的溝通交流,加深對行業(yè)、領域的深層次了解,提升服務質量,有效彌補政府服務和市場服務的盲區(qū)和不足,從而為政府分憂、為群眾解難。如當前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所涵蓋地區(qū)的高校,可結合自身優(yōu)勢,積極打造如會務服務、旅游服務、沿線國家語言服務等志愿服務基地,這些將會為當地政府推進“一帶一路”提供重要參考和幫助。
(三)完善服務組織機構,加強志愿服務管理。隨著志愿者隊伍日漸擴大,離不開健全的規(guī)章制度,更好地指導實踐工作,必須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做到有法可依,得到法律保障。還要完善志愿服務組織機構,開展不同形式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促使新時期志愿服務具有鮮明的“品牌化、項目化”特點。具體來說,就高校而言,需要構建合理的志愿服務領導組織機構,確保各項志愿服務活動順利開展。在選擇志愿服務活動的時候,必須全方位分析在校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心理特征、個性特征等,能夠充分展現實踐育人的價值,比如,海南地區(qū)開展的“愛心支教活動”。還要完善志愿者考核制度、志愿者優(yōu)秀評選制度,客觀地評價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學生,使其更好地認識自己。
(四)創(chuàng)造志愿服務品牌項目,突出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建設。高校通過項目化的管理手段、創(chuàng)造性的管理方式,打造志愿服務品牌,從而使基層志愿服務工作實現“微循環(huán)”,形成長效機制。對基層志愿服務項目加強指導,規(guī)范項目管理,形成基層項目品牌。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建設方面:一是注重打造志愿服務品牌。二是大學生志愿者交流活動對志愿文化進行梳理和升華。引導大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交流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三是建設新媒體文化陣地。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相關微博、微信、QQ群、小組等網絡平臺,有利于志愿者交流,增強歸屬感和凝聚力。
(五)將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納入社會保障體系。通過對志愿者的培訓,讓志愿者掌握志愿服務相關專業(yè)知識;使大學生志愿者在服務前具備求生和急救的基本知識等。同時,為志愿者提供更為健全的保險服務,以使其有能力抵御志愿服務過程中的風險,無后顧之憂,從而積極開展志愿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周立.積極發(fā)揮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11)
[2]鄭金鳳.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實踐育人功能及其實現路徑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
[3]沈姣.志愿服務對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效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