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摘要】語文作為所有學科的基礎性學科,它在我們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它與其他學科也是戚戚相關的。而如今我們的語文教學正在逐漸走向枯燥無味,尤其是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小學生們正在被書本束縛住,書本就像是枷鎖,鎖住了他們的步伐和思想。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去解開他們的枷鎖,將語文不斷地生活化,變語文的小課堂為生活的大課堂。
【關鍵詞】小學教育 生活教育 語文教學
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他始終認為教育是為了人們的解放,這個解放是人們思想上的解放。人類社會需要不斷進步,而這個進步需要通過教育來促進?!吧罴唇逃笔翘招兄壬岢鰜淼慕逃枷?,也是他教育理念的重要體現(xiàn)。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大,處處都以成績?yōu)橹?,這樣慢慢地忽略了教育中的生活化現(xiàn)象,尤其是語文,這種忽視的程度更加嚴重。
在如今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為了教書而教學,不斷地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將知識灌輸給學生。教師匆忙地教,學生匆忙地學,拼命地去記,最終卻沒有將所學的知識掌握。而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語文的教學既要有人文的高度,又要具備人生的高度,語文教學該怎么進行才更有效果,是現(xiàn)在語文教學主要思考的問題之一。
一、教育資源的生活化
語文來源于生活,它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最終也要運用到生活中去,服務到生活中來。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告訴我們生活是教育的內容,教育是生活的提升,我們要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接觸到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想、所思所感都可以成為學習語文的素材,利用他們生活中的知識可以幫助他們提升學習語文的能力和表達水平。
現(xiàn)在的課堂上,教師捧著課本教,學生捧著課本學,這樣的教育模式使得學生與生活脫節(jié),明明很努力地學習,但進步卻很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指出教育必須面向社會和生活。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動手動腦的機會,放手給學生更多選擇的權利,鼓勵學生依照自己興趣和需求,進行實踐創(chuàng)新活動,這樣才能使學生從生活中學到更多知識。教師還可以借助語文與生活的緊密關系,運用“生活教育”的教學理念,將教學活動放到生活中去,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愿望。如教師在教授關于《夏天》識字的時候,會收集一些和課文內容聯(lián)系很密切的聲像資料,特寫的、整體的、局部的,配上一些相關的文字資料,然后通過教師生動的故事和情景創(chuàng)設,學生們似乎站在夏天前,聆聽蟬的鳴叫,觀看蟋蟀的撲斗,感受炎熱夏天帶來的感受。筆者聽過這樣一節(jié)課,這節(jié)課主要是講沙漠中的綠洲——迪拜,教師通過播放迪拜綠化的圖片,讓學生在沒有去過迪拜的情況下感受到迪拜綠化的美麗。通過敘述每一棵樹木是怎樣培育的,來體會迪拜人民耗費的心血之大。最后教師通過播放迪拜的宣傳視頻,讓學生直觀地了解迪拜,了解這個城市的文明。正是因為這些形象而生動的生活素材,使學生們深深地沉醉于語文課中,感受到迪拜的迷人景色。
二、教學手段的生活化
現(xiàn)在的語文教材都是編者從眾多優(yōu)秀的作品中精心挑選出來的,文本和文質都十分優(yōu)美。但對于現(xiàn)在的小學生而言,有些文本的內容過于遠離他們的生活實際,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很難用有限的知識去感悟那些深奧的道理。這就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提高教師對現(xiàn)行教材的把握能力。我們需要對現(xiàn)有教材進行細致的分類,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調整學習內容,使學生能輕松愉悅地學習,使他們的能動性、主體性也得到充分發(fā)揮,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就會興趣盎然地去學習。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僅要教課本上的知識,還應該將生活中的語文學習及現(xiàn)象也帶到課堂。如我們可以利用晨會課的時間給學生們講述一些時事新聞、好人好事、社會現(xiàn)象等,鼓勵學生把自己知道的說給大家聽,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說說自己的見解。這樣,學生的知識面就會不斷擴大,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會得到鍛煉和提升。
從教學手段上來說,要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引導他們去自我發(fā)現(xiàn)、領悟、體會,光對著課本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可以用一些藝術手段,利用音樂、繪畫、視頻、表演等方法,激發(fā)學生探索、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熱情。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樣,對課文的理解也是這樣的。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視讓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觀點,并將“知行”之名改為“行知”,更說明了“行”的重要性。他認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則與方法是“教學做合一”。其含義是教的方法,應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應根據做的方法。教學就是通過在生活中學習,利用生活來教學,從而使學生明白道理,學到知識?!敖虒W做合一”的實質就是根據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學,通過生活實踐去教學,從而使學生獲得生活實踐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創(chuàng)造力。
三、教學情境的生活化
語文教學中,處處都是教學園地,時時可以進行語文學習,這就是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方式。學生們如果想要學好語文,僅憑他們現(xiàn)在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是不可能的?,F(xiàn)在學校的教材已經出現(xiàn)了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學生的理解水平或者說是思維水平往往與所學的課文需要的理解能力是相差很遠的。在現(xiàn)在的學習中,優(yōu)秀的學生都是那些自己實踐過或參觀過的學生。因為他們通過旅游,涉獵到了課堂中無法涉及的東西,那就是感性知識??墒?,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這種出去旅游的機會的,那怎樣才能讓那些一直生活在小圈子里的學生體悟到書本中一些難度較高的情感呢?只有將教學情境生活化了,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到之前所沒有學到的東西。
如在學習《負荊請罪》這篇課文時,教師該如何讓學生去理解當時的人物的感情呢?這是一篇古文,也無法讓學生坐著時光列車回到那個朝代,那該怎么辦呢?僅僅只靠課文內容的表達是遠遠不夠的,這時就要靠教師們的情境創(chuàng)設了。教師們可以設計一個圖片或者視頻,帶學生去了解它發(fā)生的地點、環(huán)境和時間,從這些方面讓學生自己去演繹這個劇本。只有給他們創(chuàng)設情境,再給他們一定的理解時間,自然而然的,雖然無法見證歷史,但也能真正感受歷史。所以,對于這種故事性比較強的課文,我們可以通過課本劇的形式讓學生學習表演來學習課文內容,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廉頗和藺相如,在當時的情況下我會怎樣做?再讓學生把自己當成圍觀者,面對藺相如和廉頗的言行,又會有什么想法,會對他們兩個說些什么?這樣既讓學生了解了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又知道了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將相和合戰(zhàn)無不勝的道理。同時,在課本劇的排練中,又鍛煉了學生的表演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
總之,把生活和語文聯(lián)系到一起的課堂,不僅是一種對生活實踐的學習,還是學生真正學習的過程,是學生真正掌握知識的過程,也是對語文改革的一種預先性的實踐。生活化的語文會讓學生更加熱愛學習,會讓學生更加理解學習的意義,不再會因為語文課堂的枯燥無味而不愿意學習。相反,他們會利用語文去體悟生活,運用生活去理解語文中的遣詞造句,完善自己的說話之道,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