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清梅, 羅振峰
(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醫(yī)院, 1. 兒科; 2. 耳鼻喉科, 陜西 安康, 725200)
缺氧缺血性腦病(HIE)是新生兒常見腦損傷疾病,主要發(fā)生原因是腦組織缺血、缺氧,輕者可表現(xiàn)為肢體肌張力增高,嚴重者可留下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降低患兒的生命質量,增加家庭及社會的負擔[1]。臨床研究[2]發(fā)現(xiàn),采用亞低溫療法治療HIE, 不僅可有效減少患兒后遺癥的發(fā)生,還可提高HIE患兒的18月齡存活率,而在治療期間對患兒實施相關精心護理,對于提升亞低溫療法的臨床療效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選取36例HIE患兒實施不同方式的護理措施并對照比較,旨在探討綜合護理配合亞低溫療法對于HIE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11月本院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新生兒36例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 ① 新生兒均經臨床確診為HIE,診斷結果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制定的新生兒HIE診斷標準[3-5]; ② 出生≤24 h的足月兒; ③ 未合并其他肝、腎等臟器嚴重疾病。將患兒按入院時間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8例。觀察組中,男10例,女8例,年齡3~6 h, 平均(3.88±1.23) h, 體質量(3 263.52±202.36) g, 胎齡(274.52±6.89) d, 出生后5 min Apgar評分(3.61±0.94)分。對照組中,男9例,女9例,年齡3~6 h, 平均(3.76±1.32) h, 體質量(3 198.54±199.65) g,胎齡(275.69±7.01) d, 出生后5 min Apgar評分(3.58±0.96)分。2組患兒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2組患兒均進行亞低溫治療。亞低溫治療法: 將降溫帽置于新生兒頭部,保持直腸溫度在34.5~35.0 ℃, 每15 min記錄1次體溫,直至達到目標溫度后延長至2 h記錄1次體溫。同時采用心電監(jiān)護儀持續(xù)監(jiān)測患兒生命體征,監(jiān)測項目包括心率、心律、呼吸頻率、經皮血氧飽和度、無創(chuàng)血壓、膽紅素、經皮測血糖等指標,責任護士應嚴密觀察患兒意識狀態(tài)、瞳孔變化、肢體肌張力等。常規(guī)治療72 h后,停止亞低溫治療,采取輻射床加溫方法逐步復溫。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一般護理,保持室溫24~26 ℃, 濕度控制在55%~65%, 定時通風。一般護理內容包括皮膚護理、合理喂養(yǎng)、給氧、監(jiān)測血氣等。
1.3.2 觀察組: 采用綜合護理。① 皮膚護理: 保持新生兒皮膚清潔干燥,每4 h檢查皮膚1次,每2 h為新生兒翻身1次,以預防新生兒出現(xiàn)紅臀、凍傷等皮膚問題。② 生命體征護理: 建立生命體征監(jiān)測,包括患兒心率、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變化,每1 h記錄血壓值1次,對比新生兒生命體征24 h出入量,出現(xiàn)心動過緩或心律失常應及時反饋。③ 體位護理: 抬高新生兒頭部15~30°, 使用冰毯包裹患兒頭部,包裹至“鳥巢狀”,將新生兒雙手置于嘴邊,收緊上肢于胸前,雙下肢屈曲于腹側。④ 疼痛護理: 給予新生兒5%葡萄糖水于舌尖滴入,再進行檢測末梢血糖、置管、拔針、撕膠布等操作,葡萄糖水劑量為1 mL,每天<8次。⑤ 睡眠護理: 拉好室內窗簾,除用于治療的溫箱出口外,其余溫箱部位均使用布罩全部蓋住。
① 比較2組臨床療效情況。臨床療效評估標準[6-9]: 顯效,患兒出生后3 d內臨床癥狀明顯消失,順利度過危險期; 有效,5 d內患兒臨床癥狀明顯消失,順利度過危險期; 無效,患兒5 d后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② 比較2組患兒住院時間及治療費用。③觀察并比較2組護理方式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如低血壓、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
觀察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為88.88%, 顯著高于對照組55.5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情況[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觀察組住院時間及治療費用均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2組患兒住院時間及費用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組患兒均以低體溫、硬腫癥、心動過緩、凝血功能異常、低血壓為主要并發(fā)癥,但2組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n(%)]
圍產期是指分娩前后的重要時期,具體時間是懷孕28周至產后1周,在該時間段內,母體發(fā)病率及胎兒的病死率較高。圍產期窒息是圍產期中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類型包括宮內缺氧、出生時窒息及出生后缺氧,主要表現(xiàn)為大腦缺血缺氧,甚至可引發(fā)神經系統(tǒng)損傷性疾病,其中HIE是圍產期窒息最主要的并發(fā)癥。文獻[10-12]報道,新生兒出現(xiàn)HIE的臨床致病因素主要為異常產科病史及母體疾病史,異常產科病史包括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等,母體疾病史包括嚴重妊高征或產程延長等。新生兒HIE部分病例在治療不完全的情況下,可留有不同程度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這也是引起兒童期腦癱的主要原因。根據(jù)患兒病情, HIE可分為輕度HIE、中度HIE及重度HIE, 而中、重度HIE是引起患兒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的重要病因,基于該原因,早期進行科學治療至關重要[13-16]。
近年來,諸多動物模型試驗已證實亞低溫治療對窒息后的腦損傷存在保護作用,而目前在臨床中也開始使用亞低溫治療。Rossouw G等[7]在整理動物實驗后認為,當人體體溫每降低1 ℃, 其腦部耗氧減少率將上升至5%, 故降低人體溫度對于控制腦部的耗氧率具有重要作用。亞低溫療法應用在新生HIE中,主要治療措施包括物理降溫及藥物降溫,但考慮到HIE的治療時間窗較短,患兒腦組織缺氧缺血后的遲發(fā)性腦損傷始于出生后6 h左右,因此出生后6 h內是治療黃金時間[17-19]。本研究納入的研究對象出生時間均短于6 h, 在對其實施HIE治療的同時采用不同護理模式,結果發(fā)現(xiàn),綜合護理配合亞低溫療法治療新生兒HIE的臨床療效顯著,表明綜合護理配合亞低溫療法可有效及時地改善患兒臨床癥狀,存在積極作用。本研究中,綜合護理包括皮膚護理、體位護理、疼痛護理及睡眠護理,在嚴密觀察病情的基礎上,根據(jù)患兒疾病特點,全方面實施針對性護理,可使患兒順利進行亞低溫治療,以降低機體反應,減弱損害程度,提高治愈度,從而促進后期恢復和身心發(fā)育[20-22]。本研究結果顯示,除上述優(yōu)勢外,綜合護理配合亞低溫療法還可縮短患兒住院時間,減輕家庭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配合亞低溫療法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的臨床療效佳,可有效改善患兒臨床癥狀,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 孫曉華, 謝穎, 閆慧娟, 等.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亞低溫治療中預見性臨床護理效果觀察[J]. 河北醫(yī)學, 2016, 22(6): 1031-1033.
[2] 曹長青, 李宇寧, 楊學梅, 等. 亞低溫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遠期臨床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 2015, 17(2): 122-127.
[3] 孫妍, 李居龍, 王竹穎. 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jié)苷脂對新生兒窒息并發(fā)缺血缺氧性腦病的療效[J]. 解放軍醫(yī)藥雜志, 2015, 26(11): 99-101.
[4] 陳少波, 楊春暉, 彭嘉恒, 等. 選擇性頭部亞低溫治療出生6~12 h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效果[J]. 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5, 35(18): 62-65.
[5] 曾立軍, 符茵, 陳泳濤, 等. 亞低溫治療中重度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內環(huán)境的變化[J]. 中國婦幼保健, 2016, 31(23): 5056-5058.
[6] 歐明明, 任太亮, 張燕, 等. 亞低溫聯(lián)合藥物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研究進展[J]. 安徽醫(yī)學, 2015, 36(12): 1558-1561.
[7] Rossouw G, Irlam J, Horn A R.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for hypoxic ischaemic encephalopathy using low-technology method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cta Paediatrica, 2016, 104(12): 1217-1228.
[8] 林碧云, 顧秋芳, 張鵬, 等. 亞低溫聯(lián)合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足月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安全性觀察[J]. 中國循證兒科雜志, 2015, 10(2): 85-89.
[9] 郭清皓, 陳陣, 楊世疆, 等. 動脈彈性系數(shù)對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診斷價值[J]. 臨床誤診誤治, 2015, 30(9): 44-47.
[10] 馬艷, 彭端亮, 羅家, 等.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心肌損傷標志物檢測的臨床意義[J]. 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 2008, 5(5): 55-56.
[11] 余艷. 急性腦出血臨床應用亞低溫療法治療的療效觀察[J]. 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7, 5(26): 59-62.
[12] 徐朗. 亞低溫療法在急性腦出血臨床治療中的應用[J]. 中國保健營養(yǎng), 2017, 27(24): 116-118.
[13] 金偉敏, 黃雨茅, 鄭戈, 等. 選擇性頭部亞低溫療法聯(lián)合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HIE的療效及機制研究[J]. 浙江醫(yī)學, 2017, 39(16): 1337-1340.
[14] 張自發(fā), 陳來照, 仝海波, 等. 依達拉奉聯(lián)合亞低溫療法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腦保護作用[J]. 中國基層醫(yī)藥, 2017, 24(22): 3381-3385.
[15] 汪愛斌. 亞低溫療法輔助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腦出血對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其預后的影響[J]. 醫(yī)藥前沿, 2017, 7(35): 172-173.
[16] 楊積. 亞低溫療法用于急診心臟驟停復蘇后優(yōu)化治療的臨床作用[J]. 保健文匯, 2017, 6(12): 42-44.
[17] 趙娜. 新生兒窒息患者治療中選擇性亞低溫療法的早期應用及護理[J]. 醫(yī)藥前沿, 2017, 7(28): 241-243.
[18] 李鴻煒, 張瑋豪. 長時程亞低溫療法對重型顱腦損傷術后部分凝血功能指標、氧化應激指標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J]. 貴州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8, 43(2): 200-205.
[19] 葉正蔚. 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jié)苷脂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療效及對MMP-9水平的影響[J]. 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 2012, 9(4): 58-60.
[20] 楊文. 妊高征與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相關性分析[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7, 20(10): 91-93.
[21] 麥泳瑤, 劉毅, 程國華, 等. 腦蛋白水解物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系統(tǒng)評價[J]. 中國生化藥物雜志, 2017, 37(3): 310-315, 319.
[22] 沈陽. 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護理中循證護理的應用效果分析[J].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6, 36(2): 878-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