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婭楠,王蘭針
摘 要:近年來,受傳統(tǒng)教學方式學生參與度不高,工作、市場導向不明確的困擾,新的教學模式與方法的探索成為了各大高校教育改革的焦點。本文以《醫(yī)務社會工作》這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為例,探索在教學中使用微課融合Seminar的項目化教學手段。文中首先介紹了微課、Seminar、項目化教學的內涵與優(yōu)勢,其次重點闡述了微課錄制、項目設計、項目發(fā)布的課前準備工作要求以及課堂的教學時間分配、教學內容布置,課后多維度評價的整個教學過程。希望通過項目化的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的課堂參與、提升實踐技能,最終達到滿足市場、社會人才需求要求的培養(yǎng)目標。
關鍵詞:微課;Seminar;項目化教學;醫(yī)務社會工作
一、引言
從“獲取知識”學習觀到“參與學習”學習觀①,再到“知識創(chuàng)新”的學習觀,教學觀念與學習觀念的不斷更新,使得單一教學方法的缺陷曝露無疑。再加之在知識爆炸的當下,高等院校中學生的異質性越來越高。因此,在以應用技術型為建設目標的高校中,融合微課、Seminar等的教學手段開展的課程項目化改革成為了打破以教師、教科書為中心的刻板教學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二、微課融合Seminar的項目化教學內涵
微課,以其短小的學習時間、靈活的線上學習、扼要的重難點剖析,已經(jīng)成為了各教育階段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就微課對項目化教學的輔助而言,其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對個案、社區(qū)、小組社會工作方法、干預流程等的基礎知識點的學習與掌握上。項目的整體策劃與Seminar的討論,離不開基礎知識這一地基。而采用微課的形式學習,可以使學生在課前學,宏觀構建知識框架;在Seminar討論中學,結合項目體會知識細節(jié);在項目評價中學,反思知識應用程度。從而全方位、多反復的夯實地基。
通過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研討、頭腦風暴作為Seminar教學方法的主要特征,更能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辯論以及與醫(yī)務社會工作案主溝通等方面的復合職業(yè)能力。更加能夠加速學生將理論融合技巧轉化為策劃、執(zhí)行實際案例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使用這種基于項目的、學生為主導的學習討論小組,在自由與活化的氛圍當中可以達到“理越辨越明”的學習目的。
如果把微課與Seminar教學方式看作羽翼,項目化教學本身則是主體。項目化教學是依托于基礎知識與實踐導向,將學生組成項目小組,共同模擬完成一項項目的全過程。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對于知識的理解與內化,除了依托于自身原有知識與經(jīng)驗,還取決于特定的情境創(chuàng)設。脫離了項目創(chuàng)設的情境,技能的練習將會像流水線生產(chǎn)般生硬。因此項目化教學是應用技術型大學供給側培育理念的集中體現(xiàn),是聯(lián)結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的橋梁,是學生創(chuàng)造力與個體經(jīng)驗、能力的表現(xiàn)。
三、《醫(yī)務社會工作》項目化教學模式搭建
2016年8月,在全國衛(wèi)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而在疾病譜發(fā)生變化的新的醫(yī)療需求下,順應時代,“健康中國”戰(zhàn)略部署又尤以預防、康復工作為重點。醫(yī)務社會工作作為與醫(yī)學相結合的特殊社會工作領域,其在社區(qū)的保健預防工作,在臨床的康復工作所作出的貢獻已經(jīng)越來越得到社會的肯定與支持。為了能更好的使這項職業(yè)化的助人工作達到助人自助的效果,結合學科特點,在人才的培養(yǎng)上更加應該與職業(yè)接軌、以項目化的模式模擬整個實務過程。
(一)課前準備
1.微課錄制。在開展項目化教學之前,首先需要對基本知識點進行微課制作。微課的制作主題主要取材于項目的重、難點基礎知識。例如,對心腦血管疾病的個案醫(yī)務社會工作的微課制作以心腦血管患者的健康評估這一內容為重點。對社區(qū)健康服務的宣傳教育以社區(qū)內資源獲取這一內容為難點。微課錄制完成之后,將資源共享至校內線上課程專欄及微信公眾平臺,最終形成整個課程體系的“微課知識樹”。
2.項目設計。
項目是客觀“醫(yī)患”材料的真實具體呈現(xiàn)。而不同的學生受生活經(jīng)歷、還原能力所限,在面對相同項目材料呈現(xiàn)時,能夠捕捉到的有效信息,能夠結合的助人手段的能力、敏銳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為了使學習能夠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教師應設計多難度的不同項目目標,且在各目標階段的項目策劃中扮演不同角色,如表1所示。
(1)初級目標:以微課課前學習的知識儲備為基礎,側重于某一社會工作環(huán)節(jié)文獻閱讀與知識剖析,以主導者的身份幫助學生了解醫(yī)務社會工作應該如何做,練習怎么做。
(2)中級目標:在項目化教學的中期階段,為了使學生全面詳盡的吃透材料,教師有必要以引導者的身份幫助學生剝離出項目主線,并分解任務板塊,引導學生逐步提升項目的剖析能力。對問題的理解上,也應該由機械的完成變?yōu)轶w現(xiàn)人文關懷的設計。
(3)高級目標:在初、中級目標的基礎之上,高級目標希望學生可以針對線索繁雜的項目材料整體性、全局性的設計出符合利他主義價值觀的項目策劃。此階段,教師不再直接介入項目策劃,僅作為旁觀者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過程性評價觀察。
通過三階段項目目標的設計,最終希望學生可以達到在日常生活中根據(jù)時事熱點、醫(yī)患矛盾焦點主動發(fā)現(xiàn)醫(yī)務社會工作領域的新問題,并積極思考解決策略。與職業(yè)工作接軌,把學生學習從被動的喂變?yōu)橹鲃拥某浴?/p>
3.項目發(fā)布。配合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將有針對性的項目材料通過班級微信群等方式,提前發(fā)布給學生。要求學生首先結合項目材料中涉及的基礎知識點進行微課學習。其次,強調學生應自主、獨立思考項目中包含的關鍵問題,搜集輔助資料,預估案主的重點需求,并做好預估摘要。最后,初步設計項目的介入流程。
(二)課堂設計
1.課堂任務明確。在具體的研討之前,首先由教師再次重申此次項目討論的目標、時間分配等要求。并從25人左右的班級中隨機選出8名同學作為接下來研討小組中的成員。采取課堂中的隨機選擇代替課前的提前分組可以更好的促使每一位班級同學在課前都做好發(fā)言討論的充分準備,而不是置身事外。余下的17名學生,以裁判員的身份,記錄每位同學的表現(xiàn)。此記錄一方面成為班級成員補充小組方案的依據(jù),另一方面作為同學表現(xiàn)互評的依據(jù)。
2.Seminar研討。在課前思考及資料搜集的基礎之上,給與小組內8名同學30分鐘的自由討論時間。過程當中要求教師不打斷、不引導、不評價每一位組員的發(fā)言,而是盡量以小組成員相互的角色扮演及定位完成思維碰撞,并最終形成小組成員一致同意的項目設計方案。在這一階段,教師應盡可能詳細的記錄每一位成員的表現(xiàn)及閃光點,為過程性評價做好準備。
3.小組總結匯報。在完成研討之后,要求小組推選出一名代表對最終的項目設計方案做出匯報。匯報時間控制在5分鐘之內,匯報內容要求涵蓋接案—需要預估—計劃制定—介入流程—效果評估—結案六環(huán)節(jié)。
4.班級成員補充。課堂中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要求以“裁判員”身份觀察的17位同學,就小組形成的最終項目方案做出補充。時間控制在40分鐘之內。在這一階段,仍舊要求教師與所有同學一道做好發(fā)言記錄,為小組外補充發(fā)言的同學的課程評價搜集素材。在所有補充完成之后,在教師的主導下,形成基于小組項目規(guī)劃的完善版項目方案。
(三)課后評價
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往往重結果,輕過程。而單純地注重結果的考評是與項目化教學的初衷相悖的。因此,在項目化的教學評價中,我們更應該以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積極性、參與性、進步程度、資料搜集的前期準備等作為評價指標。同時,教師并不是項目設計方案優(yōu)劣的獨裁者,因此項目化教學的考核方式還必須兼?zhèn)涠嘣黧w。在百分制的評價體系中,除了40%的教師評價之外,還應包括30%的學生互評、30%的學生自評,由此構成每一個學生的最終總評成績。
四、總結
在《醫(yī)務社會工作》這門應用性極強的課程中,通過微課融合Seminar的項目化教學改革,讓學生從教師給的項目規(guī)劃是真理,逐漸變?yōu)榻處熃o的項目規(guī)劃是參考。轉變“應試”心態(tài),提升“應用”技能②。完成從認同到質疑再到創(chuàng)新完善的質的飛躍。而這一高級目標的完成也實現(xiàn)了對基本工作技巧的實踐認知,無論是在將來的實習中,又或者是工作崗位上都能夠更快的適應崗位要求,更好的服務于大健康時代的案主需求。
注釋:
①董艷,劉璐,成爽,陳麗竹.《新技術助力項目化學習更具儀式感》,《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8年第1期,第50-53頁.
②康雷閃,劉玉林.《“Case+Seminar”教學法在法學本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考試周刊》,2017年第10期,第6-7頁.
參考文獻:
[1]湯海林.《項目化教學在<計算機網(wǎng)絡>課程中的應用》,《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年第13卷第36期,第114-115頁.
[2]羅茜雯.《高職商務英語項目化教學的實施困境及優(yōu)化策略研究》,(碩士論文),河南師范大學,2015年,第37-38頁.
[3]許商成,李敏,張蕾,周舟,鐘敏,余爭平.《以案例為引導的Seminar教學模式在軍事作業(yè)醫(yī)學中的應用》,《中國醫(yī)藥導報》,2017年第14卷第34期,第114-115頁.
[4]康雷閃,劉玉林.《“Case+Seminar”教學法在法學本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考試周刊》,2017年第10期,第6-7頁.
[5]董艷,劉璐,成爽,陳麗竹.《新技術助力項目化學習更具儀式感》,《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8年第1期,第50-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