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欣,張曉偉,王惠杰,王春萌,陳 勇 ,王 堅 ,羅志國
1.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腫瘤內科,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腫瘤學系,上海200032;2.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骨與軟組織外科,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腫瘤學系,上海200032;3.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病理科,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腫瘤學系,上海200032
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類罕見而獨立的中間型軟組織腫瘤,起源于肌纖維母細胞,伴有炎性細胞(主要是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過去認為該病是一種反應性炎性增生性病變[1-2]。2002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將IMT定義為“由分化的肌纖維母細胞性梭形細胞組成的,常伴大量漿細胞和(或)淋巴細胞的一種腫瘤”。IMT主要發(fā)生于兒童和青少年,平均發(fā)病年齡為10歲左右,但在任何年齡都可能發(fā)生。女性略多見[2]。
近年來研究證實,約50%的IMT患者有位于染色體2p23的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重排和表達。在其余的IMT中,還觀察到非經典通路引起的ALK基因融合,提示ALK信號通路在大部分IMT腫瘤中起著重要作用[3-4]。這些基因異常表明IMT在本質上是一種克隆性、腫瘤性增生。
成人IMT更為罕見,相關報道較少。新近文獻報道了一種高侵襲性的類型,即上皮樣炎性肌纖維母細胞性肉瘤(epithelioid inflammatory myo fibroblastic sarcoma,EIMS),然而其臨床和病理特征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2013年2月—2017年11月期間收治的11例成人IMT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并結合國內外相關文獻分析其臨床病理特點、治療及預后轉歸等。
2013年2月—2017年11月經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病理科確診,于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診治的成人IMT患者共11例。收集其臨床及病理資料、治療及預后等情況進行分析。涉及到療效評價時,按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 1.1)進行評價,分為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疾病穩(wěn)定(stable disease,SD)和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以CR+PR計算有效率(response rate,RR),以CR+PR+SD計算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按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術語(National Cancer Institue-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NCI-CTC4.0)評定不良反應。自開始治療到患者出現(xiàn)腫瘤進展或死亡的具體時間為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應用SPSS 15軟件進行相關數據的統(tǒng)計學分析。
患者的基線臨床特征見表1。在11例成人IMT患者中,男性5例(45%),女性6例(55%);年齡范圍24~74歲,中位年齡39歲;東部腫瘤協(xié)作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體能狀態(tài)評分0分者2例(18%),ECOG 1分者8例(73%),ECOG 2分者1例(9%)。原發(fā)病灶位于肺部者2例(18%),位于腹膜后者2例(18%),位于腹盆腔者7例(64%)。6例(55%)患者原發(fā)病灶進行了根治性手術切除,4例(36%)患者原發(fā)病灶接受了姑息性手術治療,1例(9%)患者因腹盆腔廣泛病變無法行手術治療。在6例接受根治性手術治療的患者中,術后無復發(fā)轉移的患者3例(50%),術后單純局部復發(fā)的患者2例(33%),術后遠處轉移(腹盆腔原發(fā),術后出現(xiàn)肝轉移)的患者1例(17%)。4例接受姑息性手術治療的患者原發(fā)病灶均位于腹盆腔,其中3例患者因腹盆腔病變范圍廣泛行姑息性手術,1例患者手術時已有肺、骨、縱隔淋巴結轉移,同時可見左心房和肺靜脈癌栓。
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進行了腫瘤標志物的檢測,但我們在2例IMT患者中,觀察到糖類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水平的中度升高(180 U/mL左右),并且升高的水平和疾病相關。
所有患者均進行了ALK蛋白水平或基因重排的檢測。ALK免疫組織化學分析的陽性率為82%(9/11),ALK基因重排的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xiàn)ISH)檢測陽性率為86%(6/7)。ALK免疫組織化學和基因重排檢測結果的符合率為100%(7/7)。ALK免疫組織化學分析陰性的2例患者中,1例為腹盆腔原發(fā)的36歲女性患者,1例為肺部原發(fā)的50歲男性患者,均接受了根治性手術治療,且術后均未出現(xiàn)復發(fā)轉移。ALK免疫組織化分析陽性的9例患者中,接受根治性手術治療的患者4例(44%),未手術或姑息性手術治療的患者5例(55%)。
11例IMT患者中,4例患者為腹腔EIMS。其中男性2例,女性2例,中位年齡為33歲(25~74歲),ALK免疫組織化學(4/4)和基因重排(2/2)的陽性率均為100%。這4例EIMS患者均因病變廣泛而無法行根治性手術切除。
11例成人IMT患者中,3例患者根治術后處于無病生存狀態(tài),無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分別為2.7、2.8和4.0年。8例晚期患者中,4例患者為姑息性術后殘留,1例患者因病變廣泛無法手術,3例患者為術后出現(xiàn)復發(fā)轉移(術后至復發(fā)轉移時間分別為7.0、7.5和8.7個月)。其中有2例晚期患者病程中接受了化療(分別為多柔比星單藥和紫杉醇+卡鉑方案),1例患者在病理未明確時口服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療效均為PD;1例晚期患者接受了放療,但行兩次放療后無法耐受。
表 1 11例成人IMT患者的基線特點Tab. 1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eleven adult patients with IMT
8例晚期患者中,ALK免疫組織化學(8/8)和基因重排(5/5)檢測的陽性率均為100%。7例ALK陽性晚期IMT患者接受了ALK抑制劑克唑替尼(crizotinib)治療,劑量為200~250 mg口服,每天2次。這7例患者的具體臨床特點和療效見表2。7例患者中,PR 6例(86%),PD 1例(14%),沒有CR和SD患者。RR和DCR均為86%(6/7)。4例EIMS患者中,3例PR(75%),1例PD(25%)。克唑替尼治療后腫瘤緩解的1例患者的CT圖像見圖1,這例患者至今已口服克唑替尼治療4年余??诉蛱婺嶂委煹牟涣挤磻赡褪?,沒有Ⅲ/Ⅳ度不良反應發(fā)生,最主要的不良反應為乏力、惡心、腹瀉及皮疹等。其中1例患者用藥后出現(xiàn)了Ⅱ度間質性肺炎,經停藥對癥處理后好轉,后續(xù)克唑替尼減量為200 mg口服,每天1次,未再出現(xiàn)間質性肺炎。
7例接受克唑替尼治療的患者中,3例仍未進展,4例已進展,其中2例已死亡。中位PFS為20.8個月(95%CI:7.6~34.0個月,圖2)。4例EIMS患者中位PFS為20.8個月(1.3~39.1個月)。
截至2018年1月,所有11例IMT患者中,有8例患者仍生存,3例患者已死亡,總生存期3個月~5年。克唑替尼治療后進展的4例患者中,2例患者接受了第二代ALK抑制劑色瑞替尼(ceritinib)治療,療效均為PR。
表 2 接受克唑替尼治療的7例ALK陽性晚期IMT患者的臨床特點和療效Tab. 2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fficacy of the seven patients who received crizotinib treatment
圖 1 克唑替尼治療后腫瘤緩解的1例患者的CT圖像Fig. 1 The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nings of 1 patient who achieved partial response after crizotinib therapry
圖 2 接受克唑替尼治療的7例患者中位PFSFig. 2 The median PFS of the seven patients who received crizotinib treatment
本研究中術后出現(xiàn)復發(fā)轉移患者的中位DFS為7.5個月。發(fā)生轉移的部位為肝、肺、骨和縱隔淋巴結。EIMS是IMT的罕見特殊亞型,2011年由Marino-Enriquez等[5]首先報道,因腫瘤細胞呈明顯的上皮樣、細胞異型性顯著而命名,具有特征性RANBP2-ALK基因融合,ALK蛋白通常為陽性[6]。EIMS好發(fā)于青年男性,腫瘤幾乎只發(fā)生于腹腔內大網膜、腸系膜等,個別患者發(fā)生于胸膜腔內[7-8]。與經典型IMT相比,EIMS的臨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遺傳學性狀等均有其特殊性,侵襲性及惡性程度較高,腫瘤常快速進展,易復發(fā)轉移,預后很差。本研究中4例EIMS患者均原發(fā)于腹腔,中位年齡(33歲)相對較輕,男女比例相近,侵襲性及惡性程度更高(均因病變廣泛無法行根治性手術治療),ALK蛋白陽性率為100%。4例患者均接受了克唑替尼治療,療效和本研究中所有克唑替尼治療患者相仿。其中1例患者病情進展非常迅速,服藥1.3個月后死亡,從手術到死亡時間只有3個月。
ALK是一種跨膜酪氨酸激酶[9]。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IMT中ALK表達率高,免疫組織化學陽性率可達89%,ALK表達與ALK基因重排相關[10-11],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仿。Coffin等[11]分析了59例IMT患者,發(fā)現(xiàn)ALK陰性更多見于年紀較大的患者,且侵襲性更強,更容易遠處轉移。但本研究中2例ALK陰性的IMT患者預后均較好,術后未出現(xiàn)復發(fā)轉移。因此ALK在IMT患者預后中的意義,還需要進一步的大樣本研究明確。
2010年Butrynski等[12]首先在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上報道了1例ALK基因易位陽性的IMT患者,接受克唑替尼治療后腫瘤出現(xiàn)明顯縮小。2017年Mossé等[13]的一項I/Ⅱ期臨床研究發(fā)表在臨床腫瘤學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JCO)上,該研究入組了14例ALK基因融合陽性的轉移性或不可手術的兒童IMT患者(中位年齡7歲),接受克唑替尼治療后RR為86%,CR為36%,中位治療時間為1.63年。最常見的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為嗜中性粒細胞下降(43%)??诉蛱婺嵩贗MT患者中的耐藥機制和后續(xù)治療尚不明了。
本研究結果提示,ALK信號通路在成人IMT的發(fā)生、發(fā)展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新一代ALK抑制劑可作為克唑替尼耐藥ALK陽性IMT患者的治療選擇。關于ALK信號通路在成人IMT中的確切作用和ALK抑制劑的耐藥機制,需要從臨床和基礎方面進行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