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忠偉
摘 要 詩歌中的意象就是作者通過塑造現實的事物來表述詩人的內心思想及情感,學生通過意象來體驗詩中的意境是意象派詩歌教學的模式精髓。
關鍵詞 意象;詩歌;教學;作用
中圖分類號:I052,C41,B0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3-0202-01
中學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和其他文體的教學要點一樣,沒有什么固有的模式,一旦把握住主要的中學語文教學方法,就會使教學效果與日俱進。作為中學語文一線教師,結合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實踐,個人認為中學詩歌教學,最為關鍵的是把握住詩歌的意象、意境,其次是引導學生分析詩歌是如何運用精煉的語言、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來刻畫形象,凝聚意境,抒發(fā)個人情懷及志向,激發(fā)作為欣賞者的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潛力。
昔日,授課教師困于語文詩歌鑒賞經驗性的思維定式,總自認為學生的生活閱歷與社會經驗有所欠缺,對于掌控詩歌難以自如。因此,授課過程中對詩歌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色的剖析,總習慣于指令性、強迫性的,乃至于利用直白式的語言進行陳述,忽視乃至嚴重壓制了授課對象學生的感受與對美賞析的迫切愿望,歸根結底,這種詩歌授課模式是嚴重違背新課綱以學生為主體的要求的。中學詩歌教學應側重于讓學生運用一定的聯(lián)想與想象,切身地體悟詩歌中的藝術形象,這就需密切扣合詩歌本身,感悟那詩情畫意中的意象、意境,剖析、領悟那詩歌所蘊涵的深刻境界——情味、意味。
南朝的劉勰曾說道:“窺意象而運斤”,所指意為運用筆墨描繪詩者想象中的景象。儒家先賢也言道“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本人認為先哲們這些創(chuàng)制物的表象和刻錄語言的文辭,只是為了更好地敘述自己的思想或志向等。而詩歌中的意象正好體現出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相關特點。只是現今的“意象”內涵早已超越“表象”的限制。
中學語文詩歌教學第一要務就是欣賞者要有對“意象”概念的清楚認識。而對作為學習者的學生而言,材料中的詩歌意象和詩人形象在腦海中的印象極為瑣碎。因此,教授給學生們掌控運用聯(lián)想與想象方法,借助自身生活中的經驗積淀與知識積累,將詩歌中的意象進行有效地組合,凝聚出一幅幅令人深有所悟的畫面與場景,準確地把握詩歌中創(chuàng)造意境,并進而實現欣賞者與詩人的合二為一,融為一體,為準確地把握滲透在詩歌中的情感、理想打下堅實基礎。艾青曾言及:“詩歌里的意象、意境和象征都是通過聯(lián)想、想象而萌發(fā)。”可見,中學語文詩歌的創(chuàng)作與欣賞離不開聯(lián)想與想象這一根本。而作為縱橫跳躍式的思維模式——聯(lián)想與想象,其個體主觀色彩又較為濃郁,不可能局限于固有模式。因此,中學詩歌意象到意境的分析仍然需要回歸到詩歌創(chuàng)作者本身情感的剖析上,都需要學生們展開所擁有的聯(lián)想與想象的羽翼,緊密扣合個人的學習生活體驗,從中體悟到那覆蓋了詩人情感色彩的形象刻畫與情感體驗,實現學習者與詩人的心靈情感互通。
接下來,應注重不斷加強欣賞者閱讀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中學詩歌教學過程中,多引導學生有意識進行深入性閱讀與分析性閱讀,以此不斷增強聯(lián)想與想象思維能力。
例如戴望舒的《雨巷》,“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北砻嫔鲜钦f丁香一樣美麗的姑娘,實際上是在說詩人自己。特定背景下的“他”因為理想難以實現的憤懣,心情是冷漠,凄清又惆悵的。教師可嘗試引導學生置身于緊扣身處憤懣而又急于掙脫“她”“寂寥雨巷”“像我一樣的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悵”下組合的場景。再如“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這一情景就可提示學生為何詩人希望飄過的是“丁香一樣結著‘愁怨姑娘”,提示后,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想象,融入自己對生活的體驗,進而來感觸那凄傷、痛苦中的人物在特定氛圍下的情感,最終品味到那凄傷、痛苦下所映現出的主人公雖然理想渺茫難以實現,而詩人仍然懷著對理想的追求和憧憬不斷尋求的內心世界。
然后,體悟詩之意境的同時,可嘗試借助于詩歌鑒賞之法——“煉字”,揣摩詩人創(chuàng)作構思,分析其藝術技巧等,深層次地把握詩歌中所塑造的意象、意境之意義和審美價值。揣摩詩歌之“煉字”,要求準確地找到能體現詩人旨意的“字詞”即常說的“詩、詞眼”,掌握其豐富字義的同時,更要深入剖析其內涵。揣磨詩文篇章構思時,需體悟詩人借助于哪些意象和手法來表達情與意。如《雨霖鈴》中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詩人柳永并不是要刻畫秋之寒、肅殺,而是要借助這特定的環(huán)境氛圍來營造離別令人凄傷的氣氛,表達出心中對方的依依惜別之情。教師于授課過程中,應讓學生反復誦讀、品析,以不斷加深對詩歌旨意地捕捉與體悟。
作為語文教師,應于正確運用教學模式開展教學的同時,靈活掌控不同文體下文章的特征與鑒賞技巧,才能讓學生在詩歌的學習中,不斷汲取養(yǎng)分。如何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詩歌意象意境,需要鑒賞者不斷增強發(fā)散性想象思維和再創(chuàng)造性能力。相信只要認真挖掘與引導,加強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在鼓勵學生們積極創(chuàng)新與激發(fā)學生模仿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最終一定能獨立地去克服詩歌分析與鑒賞中的瓶頸。
參考文獻:
[1]桌邊神游族[J].中學英語之友(上旬),2011(06).
[2]謝華.文學寫作中的意象[J].作文新天地(高中版),2011(06).
[3]趙西蓮.意象,古典詩詞的靈魂[J].新課程(綜合版),2011(07).
[4]丁書筠.古詩詞鑒賞切勿忽視“意象”分析的重要性[J].語文天地,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