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公元前505-前435),名參,字子輿,春秋魯南武城人,孔子著名弟子之一。《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唐代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卷二十四《論語音義》謂“參”音“所金反?!?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二謂:“參乎者,呼曾子之名而告之。”3將“參”解釋為曾參的名字?!吨腥A大字典》4、《辭源》5等釋“乎”為表示呼聲、呼告,例證都是“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憋@然也是將“參”視為曾參之名。筆者在閱讀《論語》文本的過程中,覺得這樣解釋值得商榷,若將“參”釋為“驂”似乎更合乎實際。
其一,《論語》中孔子多次直呼弟子之名,但除此之外都不用“乎”作為語氣詞,表示呼告時往往用語氣詞“也”。
《論語》一書中,孔子在談話中提及顏回12次,其中2次用第二人稱代詞,8次直呼顏回的名字,其余則使用語氣詞“也”、“與”,但從來不使用語氣詞“乎”。如: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夭挥蕖!保ā稙檎罚?/p>
子曰:“賢哉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賢哉回也?。ā队阂病罚?/p>
子曰:“回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保ā断冗M》)
子曰:“回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保ā断冗M》)
稱呼其他人也是如此,如: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雍也》)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先進》)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陽貨》)
由此可見,孔子在稱呼其弟子,乃至其他人時,并不習(xí)慣于使用語氣詞“乎”,或者說根本不使用該詞。而且后人總結(jié)語氣詞“乎”的用法時,指出其有表示呼告的作用,但所舉例證也僅限于《論語》中此一例。如《中華大字典》、《辭源》、《辭?!返却笮凸ぞ邥允侨绱?。
其二,整部《論語》當(dāng)中共使用“乎”158次,在除此之外的157次中只有一次是用在人名之后。即《八佾》中“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釉唬骸畣韬?!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钡@然在這里“林放乎”并不是呼林放,而是表示反問語氣。在這157次當(dāng)中也沒有一例是表示呼告的。
其三,參作為驂的通假,在上古時代廣泛使用,后人多無異議。在《論語》中孔子也曾使用。如: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弊訌垥T紳。(《衛(wèi)靈公》)
并且,孔子常常使用“執(zhí)御”等行為來進行比喻說理,如: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保ā妒龆罚?/p>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xué)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zhí)?執(zhí)御乎?執(zhí)射乎?吾執(zhí)御矣?!保ā蹲雍薄罚?/p>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軌,其何以行之哉?”(《為政》)
升車必正,立執(zhí)綏,車中不內(nèi)顧,不疾言,不親指。(《鄉(xiāng)黨》)
其四,對“參乎”一章文本的解釋。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啟發(fā)式教育,他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保ā妒龆罚┰谶@里也貫徹了著一原則??鬃訉λ牡茏觽冋f:“你們駕過車吧!我的道就像駕車一樣‘一以貫之’,只要掌握住韁繩,就可以隨心所欲了?!比欢姷茏又兄挥性鴧⒎磻?yīng)過來了,明白老師的意思。等到孔子出去后,大家紛紛問曾參這是什么意思,曾參對大家說:“老師的道的核心不過是‘忠’和‘恕’而已?!薄爸摇焙汀八 辈痪拖褴嚨捻\繩嗎,握住了韁繩何往而不往。
綜上所述,筆者認(rèn)為“參乎”當(dāng)訓(xùn)為“驂乎”。
注釋:
1.《論語》.〔清〕阮元??獭妒?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10月影印,第2471頁.
2.〔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卷24《論語音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1356頁.
3.〔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10月版,第72頁.
4.《中華大字典》.中華書局,1978年10月縮印本,第14頁.
5.《辭源》(合訂本).商務(wù)印書館,1988年7月版,第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