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婷
摘要:美術欣賞課如果不能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就會使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甚至失去學習興趣。因此,采取好的教學方法非常重要,學生課前認領學習內容、課堂上設置生動的提問、用藝術家的事跡感動學生、給學生講故事等,這些都是美術鑒賞課的好方法。
美術鑒賞教學是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培養(yǎng)其審美能力和理解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樹立學生正確的文化觀。對于美術鑒賞課,學生往往沒有技能課那么感興趣,很多時候都是老師講、學生聽,聽完不久就忘記了,作為美術老師,我應該怎么辦呢?這是我經常思索的問題,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我總結了一些經驗供大家參考指正。
1.以自愿認領的方式,鼓勵學生參與講課和評價
提前一周告訴全班學生下一堂美術鑒賞課的內容,讓所有同學進行分組,一般3個同學為一組。抽取1、2個小組對學習內容進行認領,組內1個同學認領以一個小的可以獨立的部分,自己準備上課資料,這對于需要時間和機會練習講課的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來講,是非常好的。如果他們想到了但又找不著適當內容的,由他們提出來,我可以略為指點。然后,他們自行組織材料,準備講課。例如:講到達·芬奇的代表作《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時,小組中就可以有一位認領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背景,一位認領《蒙娜麗莎》,一位認領《最后的晚餐》,并進行講解。其他同學在聽的過程中可以提出疑問,聽完后可以補充不足、評價優(yōu)劣。這就需要全班同學對這個內容都得課前進行了解,這樣,班級中大多同學的積極性、注意力就會被充分調動起來,最后,有不對或者不足的地方,有疑問不能解決的,我再給所有的同學講解、總結,這種方法效果還不錯,只是要注意把握課堂紀律。
2.讓提問變得生動
提問就是一門藝術,什么問題能抓住學生,什么問題能引起師生共同的思索,是值得大家探討的問題,比如在欣賞唐代李昭道金碧山水畫的時候,我設計了兩個問題:金碧山水畫有什么特別的?學生們熱情很高,爭論的氣氛很好,有的說顏色鮮艷,有的說看起來金碧輝煌,有的說有富貴氣……第二個問題是:為什么金碧山水畫這種繪畫形式會出現(xiàn)在唐代?學生回答很多,我總結出:金碧山水畫用的顏料的顏色、技法,與大唐盛世交相輝映。再比如欣賞德拉克羅瓦的《自由引導人民》時,首先讓學生猜測畫中這些人物是什么身份?學生回答:姑娘、少年、學生等,當我講解完背后的故事后進一步提問:那作者為何將自由女神安排在畫面的中心呢?讓學生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少年阿萊爾,你會不會去插三色旗?你會以什么樣的方式去插?等等。這些問題都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的進行理解。
3.以情感人,用藝術家的事跡感動學生
歷史上優(yōu)秀的美術家,往往都是執(zhí)著于藝術,一生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例如:在講到清末揚州八怪中的汪士慎和高鳳翰的作品時,講作者生平就強調汪士慎是一生貧困,老年病瞎雙眼,但生性豁達超脫,仍作畫不輟,高鳳翰是晚年因病,右臂病廢,改以左手書畫,精于篆刻鄭燮印章,均出其手,55歲右臂病廢后,仍以左手揮刀,毅力過人……學生們被感動了,我就趁機總結:只有熱愛藝術、甘心為藝術奉獻的藝術家,才能取得輝煌的成就。接下來我們欣賞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這種方法有一定局限性,因為有的藝術家的生活比較順利,在當時的地位也很高,那就不適合這種方法。
4.講故事的方法,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一幅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往往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有的還有著曲折的故事背景。
例如,我在帶領學生欣賞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時,就先給學生講講《洛神賦》的來歷,美麗凄婉的故事一下就抓住了學生的心,再去欣賞《洛神賦圖》時,學生滿眼都是神往與欣賞,這幅圖漸漸深入人心。還有講到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時,講完故事,再去一一分析耶穌的十二個門徒不同的表情、神態(tài)、動作,學生們一眼就能看出猶大是哪個,尤其聽說猶大的形象是來自于米蘭格雷契寺院貪婪金錢的院長時,更是忍俊不禁,留下深刻的印象。
美術鑒賞課中可應用的方法還有很多,結合學生實際,立足于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才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其審美能力,到達良好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