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梅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挖掘學生的語文潛能,進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目的。當前,培養(yǎng)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它承擔著對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一旦具備了獨立閱讀的能力,將為自己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語文閱讀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的意識正在逐步得到認可和實踐。但要想進一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繼續(xù)潛心地研究。下面我就自己在高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中的體驗來說說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興趣是學習之母。正如前蘇聯(lián)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毫無興趣,只是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愿望”。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用有趣的謎語、生動的故事、巧設的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競賽、電教手段等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好奇、興奮、激動,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閱讀情境中。如我在教學《老人與海鷗》一文時采用了電教手段——用課件展示了老人喂海鷗,海鷗悼念老人當時的畫面,再現(xiàn)了當時的場景,然后讓學生在文中找出相關的段落,學生興趣盎然,很快就找出來,而且通過字里行間理解了老人愛海鷗,海鷗對老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學生還領悟出更高的思想境界:保護自然,愛護生物,共創(chuàng)和諧。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fā)揮出來了,同時也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學生有了閱讀的激情與動力,更能夠突破文字的限制,產(chǎn)生更多的個性化見解,從而為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巴甫洛夫說過:“懷疑是發(fā)現(xiàn)問題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痹谛抡n程教學中,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大膽去探究,提出質(zhì)疑,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主動去思考,咀嚼文本、品味文本,讀懂文本,讀活文意。比如,學生在學習《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篇課文,剛讀題目時,有的學生就提出“為什么用神圣來形容?”老師指出要想解決問題,就認真讀課文,學生便帶著問題認真讀。在讀的過程當中,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如:為什么要像善待我們的兄弟那樣善待我們的河水?為什么任何降臨在大地上的事,終究會降臨在大地的孩子身上?為什么大地不屬于人類,而人類屬于大地?等等。學生通過多讀課文,開動腦筋思考,弄懂有關的問題,從而就掌握課文的內(nèi)容,領悟其中的精華,從中就受到了教育。
“學成于思、思源于疑”。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躍的表現(xiàn),也是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活動的具體特征。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大膽放權:一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思考,大膽提問;二是創(chuàng)設民主、寬松的閱讀環(huán)境,開拓學生的閱讀空間;三是精心設計問題,教會學生質(zhì)疑,用于文本探究。
新課程標準中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币虼?,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為: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精讀課文,學習重點段;品讀課文,感悟課文中心。從中看出“讀”是閱讀教學的精髓,“讀”是閱讀教學的生命線。一篇課文或一段話,不能讓學生放任自由地、平平淡淡念一兩遍就了事,而應布置預習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句子,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培養(yǎng)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就高年級來說,在指導朗讀過程中,一定要結合篇章的教學充分發(fā)揮朗讀在理解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山中訪友》《山雨》《草蟲的村落》等這類意境深遠,情感濃郁,文字優(yōu)美的課文,更要讓學生在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用恰當?shù)恼Z調(diào)、語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讓學生讀代替教師講,能更好地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日常學習中交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行之有效的閱讀技能和閱讀技巧,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讓學生達到閱讀理解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