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利花
由于各方面條件的制約,在為數(shù)不少的農村地區(qū)的課堂教學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嚴重阻礙了和諧課堂的建設與實施。為了解決農村地區(qū)的中學語文課堂問題,在農村中學實施和諧語文課堂教學,本文將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建設和諧課堂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要求,對促進教學發(fā)展和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什么是和諧課堂呢?
首先來看一下什么是和諧。著名的作家張賢亮曾用拆字法給和諧下了這樣的定義:和,從“禾”,從“口”,就是人人能有飯吃;諧,從“言”,從“皆”,就是人人都能自由的說話,擁有話語權。然后來看一下什么是課堂。課堂一般來說是指進行各種教學活動的教室,但是它又有別于教室?!敖淌摇?,只是一個沒有生命的建筑空間;而“課堂”則是一個動態(tài)的系統(tǒng),是由教學活動中的各個要素組成的有機的整體。那么,和諧課堂應該就是師生在進行教學活動的場所中,處于和睦協(xié)調的教學氛圍,并能夠平等地進行合作與交流,從而達到促進全體師生共同發(fā)展的目的。
農村地區(qū)的教育建設作為我國教育建設中重要的一環(huán),在這些地區(qū)實施和諧語文課堂教學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 經過對調查材料的整理和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由于各方面條件的制約,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使新課程的實施存在一定的困難。具體問題突出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氛圍欠活躍,教學環(huán)境有待改善
走進農村語文課堂,我們常常能看到如下此類現(xiàn)象:第一,當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上課時,很多學生只是麻木地坐著,既不主動舉手發(fā)言,也沒有向教師傳達出“我會”或“我不會”等信息。第二,當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時,只有少數(shù)幾個“優(yōu)生”在討論問題,其他學生只是作為冷漠的旁觀者而存在。第三,也有一些學生對參與語文課堂學習完全不感興趣,他們認為獲取語文知識只需要進行“題海戰(zhàn)術”就可以了,語文學習完全可以脫離課堂。
(二)教師教學觀念相對落后,欠缺民主精神
教師的教學觀念影響著他們對教學對象、目標、內容、過程、教學質量和評價等諸方面的理解和認識,指導著他們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他們對課堂內容的處理,進而也影響了課堂教學的質量。由于地域條件和經濟條件的制約,有些農村語文教師的綜合素質不是很高,教學觀念相對落后,教學方式單一和枯燥。他們在上課時,往往把課堂時間和空間都安排得很滿,教學步驟規(guī)定得很“死”,幾乎都照搬教案,沒有給學生留下自己學習與思考的時間及空間。在這部分教師看來,學生只是課堂教學的零部件,是配合他們表演“教案劇”和完成教學任務的工具。
農村中學的語文課堂現(xiàn)狀問題顯然阻礙了農村教育的發(fā)展,為了改變這些現(xiàn)狀,建設和諧的語文課堂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根據(jù)和諧課堂的基本特征,結合當前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筆者認為在農村實施和諧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轉變教師教學觀念,培養(yǎng)和加強教師的教學能力
無論是在傳統(tǒng)教育中還是在現(xiàn)代教育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都是不容忽視的,他們的行為和思想都將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轉變農村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培養(yǎng)和加強他們的教學能力,是建設農村語文和諧課堂的前提條件。
(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和諧課堂的建設如果只是依賴于教師單方面的努力,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最終還是會導致課堂教學往不“和諧”的方向發(fā)展的。所以說,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是建設和諧課堂的必要條件。
(三)國家要加大資金投入,改變農村教學環(huán)境
農村語文課堂教學的不和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地域條件和經濟條件低。農村教育資金的不足,不僅使農村的教育基礎設施不健全,而且使農村的教師資源嚴重不足。因此,國家應該加大資金投入,加強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從而吸引更多的優(yōu)秀教師前往農村發(fā)展,改善農村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
在農村實施語文和諧課堂,不僅需要師生們互相配合,教學相長,也需要國家和學校也要發(fā)揮一定的力量,為農村語文和諧課堂的實施提供一定的物質基礎,改善農村教育教學條件。只有在協(xié)調各個方面的力量,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建設農村和諧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