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桂玲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作文”部分的總目標要求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jù)日常生活的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但現(xiàn)實中很多學生談文色變,提起作文就心煩,沒有興趣,不會寫,寫不好。老師也頭痛,不會教,教不會,沒心情。那么教學中怎樣才能讓學生愛上學寫作文呢?我認為關鍵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興趣,通過觀察、積累生活素材,真正做到有話說,有事寫,懂得寫,這樣學生就會愛上寫作文了。因此,我在教學中,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了嘗試,具體如下:
語文學什么?學表達!表達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口頭表達,另一種是書面表達。書面表達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作文?!白魑木褪前涯阈睦锵胝f的話,圍繞著一個主題書寫在本子上而已?!焙螢樽魑??我這樣告訴學生,學生聽了不但對“作文”的概念明確掌握,而且對“寫作文”這件事不會感到那么神奇、那么可怕、覺得那么難了——只不過將“心里想說的話,圍繞著一個主題書寫在本子上”而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就像我國現(xiàn)代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經(jīng)這樣說:“學生有了興趣就可以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學與樂密不可分”。我國早期著名的教育學家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睂τ谖覀冏约簛碚f也不例外,如果我們喜歡上了某一種運動或工作,就會整天處在心血來潮的狀態(tài)中,連做夢也不例外。那么在作文教學中,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對習作的興趣呢?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平時我們可以向?qū)W生多講一些作家的故事,讓學生對作家,對寫作多一些了解,或者是充分利用網(wǎng)絡報刊傳媒的影響,讓學生在網(wǎng)上大量閱讀、了解作家故事、優(yōu)秀篇章等。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在了解寫作的基礎上消除了對寫作文的恐懼心理,從而激發(fā)自己習作的欲望。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間就流行一首打油詩:老師一命題,學生撓頭皮,心里空蕩蕩,咋會寫文章?在作文創(chuàng)作中,我們教會學生收集寫作素材也是比較關鍵的。那么怎樣才能取得真實的、可靠的、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呢?那就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學會觀察;做自己心靈的主人,學會感悟,讓學生在深入細致地觀察中發(fā)現(xiàn)素材找到靈感、抒發(fā)感情,培養(yǎng)興趣。作文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大千世界,而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生活中的導演,脫離了實際生活談寫作就像一張沒有水的池塘。初步寫作文的學生都會覺得沒有什么可學,也不懂如何去寫 。這時就可以引導他們從自己身邊的最熟悉的事物或活動寫起。比如寫第一次做家務,我提前安排學生回家?guī)桶职謰寢屪鲆淮渭覄?,讓學生去感受做這件事時的過程,同時感受一下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后心里是怎么想的?得到爸媽的夸贊心情如何?這樣學生找到寫作的素材并親自做了,再寫作文時就會消除恐懼的心理了。當然,面對不同的寫作對象,需要不同的引導,更需要給學生一個接受消化的過程。在實際寫作中,我們常碰到有的學生生編硬套,字詞不夠廢話湊,像擠牙膏似的想一句寫一句,看到聽到的一套,寫出來的卻是另一套,使文章失去了生活的真實性,也缺乏感情。這種情況不僅僅出現(xiàn)在應付作文的同學身上,即便有些同學,作文功底不錯,但沒有說真話訴真情,他們的作文即使有文采,依然脫不了胡編亂造的弊病,無法打動別人,也不會獲得高分。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象呢?掃描生活,睜大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敘述真人真事,抒真情實感,敞開心扉,暢所欲言,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就會有血有肉有感情了。
俗話說:“學會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偷?!痹娫~是語言精華的濃縮,書讀得多了,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賞析寫作能力,還能陶冶情操。我認為學生要寫好作文的捷徑就是學會積累,學會借鑒,只有腳踏實地的,堅持不懈地積累詞匯,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筆生輝。為此,我注重在課堂閱讀教學中依托文本,滲透寫作方法教學,課外開展了“每日讀范文,記筆記”活動,要求學生記下一些優(yōu)美的詞語、句子、段落等。同時堅持讓學生每天讀課外書籍,不需要背過,只要第二天利用早讀時間把自己讀的大概內(nèi)容講述給小組內(nèi)的同學聽即可。這兩項我班學生堅持了兩年,現(xiàn)在學生作文的語言有了很大的變化,詞匯豐富,語言流暢了。
新課標指出,重視引導學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因此每周四下午的寫作時間,我都是讓學生先寫,然后利用小組合作進行小組內(nèi)互改、班內(nèi)互改,這樣既能幫助別人,也能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練習,相信學生再寫作文時不會覺得沒有東西可寫,不再是擠牙膏了,寫作也成了他們課堂上的一種樂趣。
總之,我認為我們教師只要引導學生立足于生活實際,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導下,再給予學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導,給他們表達的自由和空間,就能讓我們的學生深深地愛上寫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