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來生
15世紀意大利的人文主義教育家維多利諾主張,應該創(chuàng)造優(yōu)雅的校園環(huán)境和寬松的課堂氣氛來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現(xiàn)代教育理論也提出要讓學生全面發(fā)展,要使學生學會學習,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不強迫學生,讓學生樂學,好學,會學。
學生厭學情況可簡約看為一特征、二成因、三對策。一特征是指學生的厭學特征表現(xiàn)為學生對學習目的存在認識偏差,認為讀書無用,消極對待學習,遠離學習活動。二成因是指將學生的厭學原因分為外部原因和內(nèi)部原因。三對策是指通過社會、學校、家庭三個方面入手,解決學生的厭學情況。
學生厭學的外部原因包括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
由于中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活潑好動,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響,而又缺乏較高的是分辨能力。例如有些學生受家長或周圍人群的所謂瀟灑的生活方式的影響,對自己的學習目的產(chǎn)生了不正確的認識。校園周邊環(huán)境差亂。學生又不具備科學的分析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很容易沉迷于這些無聊的活動中,結(jié)果往往使學生忽視了學習。社會更加激烈的競爭給學生心理上造成的影響,即高壓力產(chǎn)生的負面效應。壓力過大,孩子沒有時間休息,娛樂,因此學習沒有興趣,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目前中學教育還存在重應試、輕素質(zhì)的現(xiàn)象,“分數(shù)至上”仍有一定的市場。導致學生畸形發(fā)展,面臨升學競爭壓力,心理負擔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保護和培養(yǎng)。此外教師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學生心理的研究,不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狀況,采取有效的授課方式,調(diào)動學生的課堂興趣。一些老師只重視成績的不斷攀升,忽視學生能力培養(yǎng)與個性發(fā)展,造成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痛苦的事,產(chǎn)生很大的厭學情緒。
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成就評價方式極端化,他們只重視眼前的成績,無法冷靜、客觀地以長遠的眼光去對待自己的孩子,整日以壓力、嘮叨去驅(qū)使孩子,完全忽視孩子的心理感受。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他們不考慮孩子自身的學習天賦條件,對待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提出過高的要求。當孩子達到他們所要求的目標時,就不惜“重金”滿足孩子的欲望;而當孩子“不爭氣”時就冷眼對待,或放任不管,這都會對孩子的學習心態(tài)產(chǎn)生不良影響。還有些家長對學生教育重視程度不夠,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不夠,配合不好,導致學生不能正確、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導致成績不好,產(chǎn)生厭學情緒。
一方面是新時代的學生的精力都沒有放在學習上,受其他事物的吸引和影響,分散了學習的精力。久而久之,漏洞越來越大,學生跟不上,學習能力薄弱,,失去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是學生學習行為盲目:受“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影響,沒有明確學習的目的,從而消極對待學習。
針對學生的厭學原因,我們可以采取以下解決學生厭學的對策:
1.須得到社會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網(wǎng)吧、網(wǎng)絡游戲、電子游戲廳、歌舞廳等娛樂場所對中學生的誘惑力是巨大的。社會中不利于學生的場合應配合學校和家長,禁止學生入內(nèi),讓學生全身心的學習。同時學校開設“校園綠色網(wǎng)吧”,每周給學生適當?shù)臅r間放松、游戲,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解決學生上網(wǎng)吧上網(wǎng)這一現(xiàn)象。
2.充分發(fā)揮學校在防治學生厭學現(xiàn)象中的主體作用
①學校內(nèi)部要轉(zhuǎn)變評價觀念和課程結(jié)構(gòu)
現(xiàn)代教育應該適應并能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這就要求增加學校課程的多樣性、層次性和選擇性,從而增強學校教育對學生的適應性,讓每個人在這個大千世界中能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
②發(fā)揮學校各種力量,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學校通過日常各種適合每個學生個性展示和能力發(fā)展的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主動性,并使其在良好的集體環(huán)境中形成正確的人際關(guān)系。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開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
③重視班主任隊伍的建設,強化其主體作用的發(fā)揮
教師要與學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要正確地選擇教學方法,在課堂上不能簡單地告訴學生答案,而應該提示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學法指導,使學生學會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學雙方有了良好的認知基礎,學生自然學得起勁,學習的積極性也會逐步提高。
④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切實提高課堂質(zhì)量
教學方法呆板引起的學習單調(diào)、乏味。 學生的學習興趣要依靠一定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各科教材設計安排上仍是未能完全顧及學習者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缺乏生動性和趣味性。各學科知識的傳授模式基本相同,對新知識的傳授基本是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老師留作業(yè),學生做練習;教師考試,學生答卷。這樣,日復一日,周而復始,按照一成不變的模式運轉(zhuǎn),使學生對學習缺乏新鮮感,久而久之便易出現(xiàn)厭學情緒。教師應該加強課堂研究,如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切實提高課堂質(zhì)量。
3.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厭學情緒的重要保證
面對孩子的厭學,家長們該如何防治呢?首先,家長應注意自己的行為習慣及生活方式。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在無意之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長對學習的態(tài)度、學習行為習慣及生活方式等多會在子女身上有所體現(xiàn)。家長樂學好學,孩子受到這種學習氛圍的熏陶,自然樂學上進。其次,需要家長循循善誘,耐心指點,家長要講究引導方法。因為這個時期中學生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較強,如果家長采用簡單粗暴地處理方式,不僅不能很好地達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將矛盾激化,這樣不利于問題的解決,更不能達到消除孩子厭學心理的目的。
總之,要讓孩子從苦學、厭學變?yōu)楹脤W、樂學,讓學生從厭學中走出來,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成為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為建設創(chuàng)新型的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