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桂嫻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當中古詩詞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千百年來傳誦不衰。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了很多名家名篇,有的向我們展示了美麗的山河景色,有的向我們描繪了生動的人物形象,有的向我們介紹了美好的人間真情……學習古詩文,不僅可以了解過去,更主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素養(yǎng),更要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因此,嘗試從欣賞變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經(jīng)典詩文中得到心靈的熏陶。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教學中要采取范讀、獨自朗讀、加手勢吟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從而也就能夠更好地體會古詩的意義和感情,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古詩對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獨特的節(jié)奏美和音律美。朗讀古詩是綜合感受古詩、鑒賞古詩、體會意境情感的第一步,它有利于我們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領悟那些只可意會的豐富內(nèi)涵。在閱讀時,最好讓學生忘掉自我,全身心浸潤到詩的情境之中,讓大腦接受最初的、最鮮活的信息。在接觸這些信息的一剎那間,能感受到作品的初步印象。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的古詩中,很多都是千古絕唱,在這些詩句中,詩人講究一個“煉”字,往往用詞精妙。如果教學時能認真揣摩、品味,并引導學生加以賞析,就能使學生體味語言之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要善于捕捉關鍵字詞,讓學生放下包袱,用欣賞的眼光來品味,因為這些字詞往往能畫龍點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對表現(xiàn)全詩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著獨特的作用。
1.咀嚼字詞,理解意境
教學“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本義是“產(chǎn)生”,而在此詩句中“生” 既有“產(chǎn)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進一步追問:是什么東西產(chǎn)生并升起來了?“是香爐峰的云霧、水氣產(chǎn)生并升起”。讓學生展開想象:從“生”字你看到怎樣的一幅畫面?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詩的本義,詩的意境去進行理解。
2.換詞對比,體會意境
在教《泊船瓜洲》這一首古詩的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我讓學生當小詩人,把詩中的“綠”字換掉,用另一個字代替。當學生換上“到”“過”“入”“滿”等字后,再比較哪個字用得好。讓學生在換詞比較中,體會到用上“綠”字就把春天寫活了,不僅寫出春天到了,還把春風給江南岸披上綠裝這一變化生動而又形象的寫出來了。
古詩語言凝練、蘊含豐富,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發(fā)揮無窮的想象,指導學生擴充想象,從而漸入意境。誦讀的內(nèi)容是否有吸引人的力量,能否讓孩子們有所感悟,相應的意境營造是非常重要的。而意境的營造需要教師帶著啟發(fā)性的言語去引導孩子們想象。豐富的想象、聯(lián)想是鑒賞詩句的重要方法,要邊讀詩,邊想象,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觸其物;要想出詩中畫面,讀出畫中詩味。
1.熟知詩文的背景,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
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細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人著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點,用清新活潑的語言,描繪了一幅靜謐、溫馨而富于生機的“泉池小荷”圖。我們要詩情畫意地教古詩,學生要詩情畫意地學古詩再現(xiàn)意境是關鍵,這種方法使學生在作畫過程中積極動腦,深挖詩歌的內(nèi)容和情感。在探求學習的過程中既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2.通過理解詞句領悟古詩的意境
就古詩而言,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寫的客觀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從而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隨著人的情感變化而變化的。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奔纫龑W生從整體上體會詩人如何借描寫江畔雪景,借歌詠垂釣“寒江”的漁翁,來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發(fā)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心情,又要抓住“絕”“滅”“孤舟”“獨釣”“寒江”等詞語仔細品味,體會詩人的感情和用詞之精妙。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不是孤立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這樣不僅復習了舊知,同時又強化了所學。如學完《別董大》之后可與《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作比較,學生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都是送別詩,都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真摯感情。《送元二使安西》由于作者送的元二是帶著使命前往安西,日后很難相見其感情基調(diào)是憂傷的。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作者李白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與孟浩然分別的地點又是聞名于世的黃鶴樓,朋友去的是當時繁華的城市揚州,因此是一首樂觀的送別詩?!秳e董大》的董大是當時有名的樂師,天下人皆知的。從詩中的最后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笨梢钥闯鏊娘L格也是一首樂觀的送別詩。
古詩詞的教學,除了指導學生掌握一般的學習步驟,學習方法外,更要重視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方法橫向的遷移運用。在學完一首古詩后,可以以一帶多進行相關鏈接,如學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還知道其他思鄉(xiāng)、思念的詩;學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你還知道杜甫其他的詩作嗎?與杜甫同時代的詩人還有哪些?以便進行拓展閱讀,打開課外閱讀的新視窗,當學生有了一定數(shù)量的積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教學。學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從而激起他們更強烈的學習欲望。
優(yōu)秀的古詩詞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優(yōu)美的詩詞,深刻的內(nèi)涵,高遠的意境,流傳的佳句,精湛的語言,是我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寶藏。所以就讓我們廣大語文教師重視古詩詞的教學,既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從而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享受美,以此在學習經(jīng)典詩文中得到心靈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