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一個集思想、知識、宗教信仰、道德與藝術(shù)等各個方面為一體的復(fù)雜而廣泛的概念。英國的人類文化學(xué)家愛得華泰勒最早在《原始文化》的著作中提出了“文化”一詞的概念。語言屬于文化領(lǐng)域中的一個重要分支,通過不同民族文化的語言交流,可以折射出背后蘊藏的不同民族思維的差異性。本文將圍繞著中西方思維差異的原因以及如何進行跨文化交流進行分析討論。
關(guān)鍵詞:東西方;思維差異;跨文化交流
1 不同思維方式的影響
西方文化偏重抽象思維,中方文華偏重辯證形象思維。中西方文化語言的交流與表達方式深受各自民族思維方式不同的影響,不同思維方式也必然影響著對相同一句話含義的理解。在進行句子表達時,西方文化更偏重于以連貫完整的句子一氣呵成的進行表達,中間很少用標點符號進行分隔,在語法結(jié)構(gòu)中套用復(fù)雜的定語從句、狀語從句或者同位語同居等語法規(guī)則,進行句式構(gòu)造。而在中方語言文化的表達方式中,習(xí)慣將一整段話分割為幾個相連接的句子。例如:Behaviorists suggest that the child who is raised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re are many stimuli which develop his or her capacity for appropriate responses will experience greater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在這個句子中沒有任何標點符,一氣呵成。同樣的一句話翻譯成中文標書則是:行為主義者認為,如果兒童的成長環(huán)境里有許多刺激因素,這些因素又有利于其適當反映能力的發(fā)展,那么,兒童的智力就會發(fā)展到較高的水平。其次,在進行英語表達時,西方更注重態(tài)度的表達,因此在進行語言陳述時,會在最開始交代自己的態(tài)度立場,然后在進行理由的闡述。而中方語言文化進行表達交流時更加注重辯證邏輯思維,在組織語言時,習(xí)慣從側(cè)面非重點說明,把要標的重點信息放在語言表達的最后一部分。例如::He must have to leave for The UK this evening
because he have another appointment with Mis Jiang.翻譯成中文表達方式則為“因為他與江小姐有約,所以必須在今天傍晚前前往英國。”前因后果邏輯表達十分清晰。
1.1 西方重分析思維,中方重綜合性思維
分析思維與綜合思維屬于兩個恰恰相反的思維方式。西方人偏向于分析思維,在進行思維上,由點及面,從部分出發(fā)向整體考慮。而中方的綜合性思維方式則是注重問題的全面性,掌握問題的整體,把各個部分聯(lián)系成為一個整體進行思考。這兩種思維方式運用到語言表達中則是:英語中進行概念或者范圍的表達時,一般是從小到大的順序,以地址的表達方式為例::20001 Kate Street , Houston , Tex as , UK即“門牌號-街道 -市 -省 -國家”為典型西方的寫法。在中國地址的表達方式則是按照由小到大的表達順序進行排序:“國家——省——市——縣——街道——門牌號”這種約定成俗的表達方式與歐美四維文化是截然相反的。
1.2 中西方文化中的主客意識強弱的不同
西方文化中頗為重視主客體的區(qū)別,西方在語言表達方式中,嚴格區(qū)分主客體,較常用被動句來突出主體地位。而在中方文華的表達方式中,常常是主客體交融,沒有嚴格的主客界限。這種細微表達的差異在交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
2 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
2.1 問候話題的選擇
在中方朋友之間進行交流問候時候,話題選擇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西方朋友間閑聊問候多選擇聊今天的天氣作為開始,在討論過程中不可觸及比較私人的話題,尤其在和女性朋友進行聊天時,不可以詢問女性的年齡問題,在西方國家,詢問女性年齡是一種不尊重的行為。同樣關(guān)于私人話題的結(jié)婚與戀愛等感情問題,也不可以在朋友聊天中成為討論的內(nèi)容,這在一定程度上會被視為對情感的傷害。而在中國朋友進行問候時,常以吃了么,最近在做什么,作為聊天話題的開始。在西方如果問朋友是否吃過飯,可能會被誤解為你是不是想要請我吃飯,因為思維的差異,需要在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注意細節(jié)問題,防止尷尬局面的造成。
3 聯(lián)想心理不同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差異中,還要注意心理聯(lián)想的差異。比如:“醋”,單一個醋字,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會使人第一反應(yīng)料想到“醋壇子”等與嫉妒含義相類似的詞語;與中方文化相反的西方文化,表示醋的英語為“sour ”,與sour相關(guān)的英語單詞為“sour-temperred”,意為“尖酸的,刻薄的”。再比如“綠帽子”在中國人的認知中是不好的事情,但是在西方人的眼里,這是一個漂亮的東西。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導(dǎo)致人們對同一件事物的聯(lián)想心理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必須要注重這一差異,以免因為該差異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
4 對動物所持態(tài)度的不同
首先,貓在東方傳統(tǒng)文化中,多用來對人親近情感態(tài)度的表達,在語言表達中與貓相關(guān)的詞語有:懶貓、饞貓等,在一定程度上是表達對所說對象的親近態(tài)度,但是cat在西方文化中,多是不好名詞的代表,她是個心狠手辣的女人,常用cat來代指這個女人。其次,龍在東西方文化中所代表的含義不同,我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中,龍是民族性的代表,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圖騰,歷代皇帝所穿的衣服稱為龍袍,代表著至高無上不可侵犯的顯赫身份,是東方的吉祥物。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 是邪惡丑陋事物的代表。東西方文化中對龍的形象描述也不同,東方文化中的龍是多種動物的組合,霸氣而威武,在西方的歐美文化中,龍多是大大的肚子上有一個口袋,綠色的皮膚加背上有一對翅膀,形象笨拙而簡陋。最后以狗為例子,狗在東方文化中被視為層次地位較低的動物,經(jīng)常用的形容詞有看家狗,狗腿子等土語來表示對人的輕視,在成語中有雞飛狗跳,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表達。與之相反,狗在西方文化中也是吉祥的代表,比如lucky dog正確的翻譯——幸運兒。很多東方人按照本土思維進行翻譯會導(dǎo)致出現(xiàn)“幸運狗”的笑話的局面出現(xiàn)。
5 在交流中方克服中西方文化差異
面對當前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現(xiàn)狀,我們要做到尊重文化差異,在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中,求同存異,允許并尊重中西方文化因歷史文化背景和宗教等問題而導(dǎo)致交流過程中存在思維差異的現(xiàn)象。當我們要走向世界舞臺,和國際友人進行文化交流時,在充分理解掌握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做好西方文化的功課學(xué)習(xí),提前學(xué)習(xí)不同民族的文化,為中西方文化更好的交流學(xué)習(xí)做準備。真正做到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6 總結(jié)
語言作為溝通交流的工具,在進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在進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尊重民族歷史背景和文化發(fā)展歷程,學(xué)會換位思考,尊重文化差異,嚴格遵守交際準則,在新時代中西方文化交流溝通中借鑒西方優(yōu)秀文化,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
參考文獻
[1]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及對跨文化交流的影響,張玉琪.心理學(xué)報,2016,期刊
[2]中西方跨文化交際用語失誤及對策分析,張梅,課程教育研究,2015,期刊
[3]中西方文化元素差異,馬賽,世界宗教文化,2017,期刊
作者簡介
陳嘉榮、(1995-)、男、漢、廣東佛山、廣東工業(yè)大學(xué)華立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