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針對語文課堂教學低效問題,從營造和諧氛圍、篩選梳理問題、合理運用討論、科學運用評價、注重拓展延伸等方面,論述了實踐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可行性和有效方法,為實踐初中語文高效課堂作出積極而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高效課堂;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1978年語文泰斗呂叔湘先生“少、慢、差、費”的直言不諱批評,“97大批判”,“2006徐江語文教學批判會”,引發(fā)了語文教育工作者對“語文高效課堂”理論與實踐的深入思考與探究。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也就直接推動了“高效課堂”的廣泛探究,甚而掀起了一股熱潮。下面筆者就自己教學過程中的種種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與想法,以期為揭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神秘面紗作出積極而有益的探索。
一、 營造和諧氛圍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前提
學習語文最忌諱的是只讀不想,只聽不說;只隨老師的思想轉(zhuǎn),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學好語文呢?華東師大著名教授葉瀾曾這樣說過:“課堂的有效性既包含教師在課堂中專業(yè)價值的實現(xiàn)、個人魅力的發(fā)揮,也包含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心情的愉悅和自我成就感的獲得,同時也包含師生雙方教與學的融合與發(fā)展。”因此,教師必須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大膽地走進課堂,大膽地去“想”,去“聽”,去“說”。
在民主、和諧的新課堂中,教師不再是絕對的權威,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和民主的態(tài)度組織教學,以情育情。這樣,孩子們成了學習的主體,身心放松、精神愉悅、如魚得水,也就敢想敢說了。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他們可以讓想象的鳥兒在課堂上自由飛翔,讓靈感的火花在思索中盡情迸濺,讓自己的情感融匯于作品中的情節(jié)發(fā)展、環(huán)境變遷和主人公的喜怒哀樂,讓自己與主人公共命運、同呼吸。這樣,孩子們就能真正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同時,孩子們還可以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對情感的體驗,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到審美的樂趣。
二、 篩選梳理問題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關鍵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其關鍵所在是學生要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在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方面,黃厚江老師強調(diào)應注意做好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是提出問題,特別是要提出高質(zhì)量的問題;其二是篩選、梳理問題,也就是從眾多紛繁復雜的問題中篩選、整合出有價值的關鍵問題;其三是解決問題,也就是采用獨立或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并且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們在設計閱讀教學方案時,總是煞費苦心地設計了一大堆表面看來頗為周全的問題。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的學生總是被動地回答我們事先精心準備好的問題,總是針對我們的問題在文本中苦苦尋找答案。久而久之,孩子們的問題意識就慢慢喪失了。問題意識的喪失必然從根本上影響到孩子們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閱讀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必須植根于整個閱讀教學的全過程。
閱讀教學的問題應該從文本中來,從學生中來,從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中來。但是,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初步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往往是繁雜的,是散漫無序的。如果教學時不對其加以篩選、梳理,而是毫無針對性地眉毛胡子一把抓,力求逐一解決的話,那就會走進閱讀教學的死胡同。因此,對于中心問題的篩選、梳理與確定,直接決定了閱讀教學效率的高低。
三、 合理運用討論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保障
大凡公開課,必見學生們?nèi)?、四人湊成一個學習小組,展開討論,美其名曰合作、探究學習。也不管這樣的小組組合是否合理,問題有沒有討論的必要和價值。這種拉郎式的小組討論學習把課堂教學引向了一種因注重熱鬧而走向浮躁、盲從的表象化、形式化極端。學生在課堂上只能看老師的臉色行事,配合老師的表演。他們內(nèi)在的思維和情感并沒有真正被激活。在小組學習中,優(yōu)生成了絕對的權威。而其他人呢?特別是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他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其量只不過是南郭先生搭便車而已。這樣的做法,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掩飾了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剝奪了部分學生獨立思考、質(zhì)疑與發(fā)言的機會,得到的只是一種表面的浮華。
那么,正確的做法該是如何?李海林教授是這樣認為的,他認為要想真正落實好討論,就得解決好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有沒有問題和是不是問題。無難之疑,無疑之問,其討論結果必定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因為它的討論結果不可能發(fā)展學生的智慧,反而會讓學生變得弱智。二是有沒有必要討論。如果是非本學科的問題,或是沒有答案的問題,或是超過了學生能力的問題,就沒有必要放在課堂上展開討論。三是有沒有條件討論。即使問題是問題,也有必要討論,那么,也應該考慮它是否適合我們的學生,是否適合我們的這堂課。四是怎么討論的問題。討論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它有屬于自己的一些規(guī)定和要求。但是,當前的討論課中存在大量的“七不”“二假”“一無”的現(xiàn)象。“七不”指的是:不給時間(思考的時間)、不給材料(空想)、不給背景(沒有任何依據(jù))、不給方法(瞎猜)、不交鋒(自言自語)、不辨別(不評判對與錯)、不分析(不追問其原因);“二假”指的是:假答案(問A答B(yǎng))、假統(tǒng)一(所有的答案均是可行的);“一無”指的是:無結果(沒有解決任何疑難和矛盾)。這樣的討論徒具討論的形式,失去了討論的真正意義;這樣的討論遠離了我們展開討論的初衷,其教學效益必然是低效的。
四、 科學運用評價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動力
傳統(tǒng)的課堂中,教師是進行各種評價的唯一權威,是學生各方面表現(xiàn)的終極評定者。這種單一、單向、一元、程序、預設性的課堂評價,直接導致學生缺乏積極參與的動力,導致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孩子們的發(fā)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考查學生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边@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語文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語文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自我的認識、肯定和欣賞。
只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做到了公平,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才能構建起充滿活力、扎實高效的課堂。為此,教師就應該做到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均有權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師對學生的見解絕不能不置可否,更不能粗暴否定,而應該多用一些諸如:“你要是這樣說就好了”“你再加上……就全面了”“你能否不說……”“若你能聯(lián)系自身的體驗來回答那就更好了”等激勵性語言委婉地與學生交流,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而對發(fā)言突出的同學,教師就應予以強調(diào)性的表揚,以此強化學生積極的心理體驗。
我們提倡自評、互評。這樣做,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思維能力,而且能使他們更充分地認識自我,更客觀地評價他人。我們提倡價值多元。這樣做,才能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他們的個性化發(fā)展。我們提倡開放性。這樣做,才能允許學生依照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做出不同形式或內(nèi)容的解答,才能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允許學生通過分工協(xié)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務。
五、 注重拓展延伸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升華
“語文學習功夫在課外”,“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語文學習是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生活有多么廣闊,語文教育的天地就應當多么廣闊。
要想變“死”為“活”,由“封閉”走向“開放”,使語文教學更加扎實、高效,那就應該注重語文課堂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我們應引導學生大膽地走出課堂,去接觸教材以外更廣闊的天地:要引導學生走進社會,走進生活,到生活中去學習語文;要倡導學生博覽群書,多讀書看報;要指導學生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去解決生活中、閱讀中碰到的實際問題;應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qū)等各種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真正走出課堂,走進五彩斑斕的生活;讓學生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升華自我……
多年來,我甚為珍視自己始終在堅持的“QQ空間語文”“時事語文”“生活語文”“花樣語文”……它們,無非是生活中的幾朵浪花罷了,然而它們卻可以把“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的理想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可以最大限度地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
作者簡介:莊進平,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泉港區(qū)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