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錦超 杜 凡 石 明 代 俊 宋 放
(西南林業(yè)大學林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狹葉羅傘 (Brassaiopsisangustifolia) 為五加科 (Araliaceae) 灌木。武素功于1958年初在云南元江三區(qū)小竹箐采到標本 (武素功827),由馮國楣在1979年建立新種[1]。近60年來,其分布區(qū)有過多次調查,但都未發(fā)現(xiàn)該物種,也沒有任何相關研究的報道。文軍等[2]在研究東南亞羅傘屬 (Brassaiopsis) 植物進化關系時,也未將此種列入其中。狹葉羅傘花序側生于無葉老枝 (莖花)、花序休眠等特征,與同屬其他種有顯著區(qū)別[1],在五加科中也極為特殊,是研究五加科系統(tǒng)學的重要材料。這是一個未被關注、知之甚少,但形態(tài)特別的狹域特有種。
2006年項目組在進行元江自然保護區(qū)科考時,再次發(fā)現(xiàn)狹葉羅傘。近年來因在其周圍建風電,威脅加大,對其研究迫在眉睫。本研究根據近2年來的實地調查、文獻整理、標本研究等途徑,對其分布現(xiàn)狀、種群、群落及繁殖等特征進行研究,為狹葉羅傘的深入研究及有效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區(qū)位于元江縣咪哩鄉(xiāng)甘岔村,元江河谷西岸山地,東經101°49′~101°52′,北緯23°32′~23°34′,海拔2 100~2 250 m。年平均溫度9.7~11.7 ℃,年降水量1 646~1 803 mm,生境濕潤;土壤為山地黃棕壤[3]。山體中下部已被廣泛開墾成耕地。
研究區(qū)所屬的元江縣地處滇中高原南部邊緣,是西南季風的控制范圍。其西南面的哀牢山阻擋西南暖濕氣流北上,在迎風坡形成降雨區(qū),在背風坡——元江河谷形成 “焚風效應”[4],河谷地帶形成半薩王納植被。其獨特的地理條件形成了元江山柑 (Cappariswui)、瘤果三寶木 (Trigonostemontuberculatus) 等8個狹域特有植物[5],近年又發(fā)現(xiàn)希陶木屬 (Tsaiodendron) 等狹域特有植物類群[6]。
查閱了CVH中國數(shù)字植物標本館 (http://www.cvh.ac.cn/)、NSII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 (http://www.nsii.org.cn/2017/)、GlobalPlants (http://plants.jstor.org/)、昆明植物所、北京植物所和廣西植物所的標本;查閱了 《Flora of China》、《中國植物志》、《云南植物志》 及 《西藏植物志》 等文獻。
調查時間為2016年11月、2017年1月、2017年6月、2017年11月,采用典型取樣法,選取5個20 m × 25 m的樣方。記錄樣方海拔、坡度、坡向和人為干擾程度等;喬木層設置5 m × 5 m的網格,胸徑大于5 cm的喬木進行每木調查;在樣方4個角及中心各設置1個5 m × 5 m和1 m × 1 m的小樣方,分別調查灌木層 (包括胸徑小于5 cm的喬木幼樹) 和草本層,記錄物種株數(shù)、平均高度、平均胸徑、蓋度等。另外實測樣方內每株狹葉羅傘的株高、基徑、冠幅及以水溝為中心線記錄狹葉羅傘的分布位置,調查區(qū)域內的狹葉羅傘植株,并觀察狹葉羅傘不同時期的物候特征。在狹葉羅傘模式標本產地 (元江三區(qū)小竹箐) 調查,未發(fā)現(xiàn)狹葉羅傘植株。
按照慣例,將樹高 (H) 大于15 m的植株計入喬木上層,樹高5 m至15 m的計入喬木下層。5 m以下的木本植物計入灌木層,包括喬木幼樹和真正的灌木。攀援灌木、藤本、附生植物計入層間層。草本植物與蕨類植物一起計入草本層。計算喬木層、灌木層及草本層的相對密度、相對頻度、相對優(yōu)勢度和重要值[7-8]。
根據狹葉羅傘的樹高,除更新苗外,以0.5 m劃分高度級,2.5 m以上的植株較少,劃為單獨一個高度級,共7個高度級,分別是:Ⅰ級為更新苗,即2年生以下實生苗 (莖木質化低、光滑柔嫩)H< 0.2 m;Ⅱ級為H< 0.5 m,除更新苗外;Ⅲ級為0.5 m ≤H< 1 m;Ⅳ級為1 m ≤H< 1.5 m;Ⅴ級為1.5 m ≤H< 2 m;Ⅵ級為2 m ≤H< 2.5 m;Ⅶ級為H≥ 2.5 m。
經查,國外無狹葉羅傘標本;國內除模式標本外,尚有2份標本鑒定為狹葉羅傘,其基本信息見表1。
表1 狹葉羅傘標本Table 1 The specimens identified of B.angustifolia
表1中,采自廣西的付雨節(jié)0097號標本,其花序頂生、總花梗較細,與狹葉羅傘模式標本花序側生于無葉老枝上、總花梗粗壯區(qū)別明顯;采自西藏墨脫的程樹志、李渤生00214號標本,其葉片6~7裂、先端漸尖、葉脈弧形、上面不顯及葉下面光滑無毛,與狹葉羅傘模式標本葉片小于等于5裂、先端長漸尖、葉脈較直邊緣分叉、上面明顯及葉下面疏背銹色星狀絨毛區(qū)別明顯。因此,這兩號標本都是錯誤鑒定,狹葉羅傘標本僅有采自元江縣的模式標本。
《云南種子植物名錄》 記錄狹葉羅傘的產地和 《云南植物志》 一致,均為云南南部 (元江)[1,9];《Flora of China》 記錄狹葉羅傘產云南南部及越南[10]。作者查閱大量資料未見到越南的標本,也沒有從越南的同行中獲得相關信息,因此狹葉羅傘在越南的分布尚需進一步考證。
狹葉羅傘分布在海拔2 100~2 250 m,群落類型屬于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群落高達20~30 m,樹干較通直,胸徑可達70 cm,樹干上有厚達5 cm的苔蘚和地衣,附生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林下有明顯的寧南方竹 (Chimonobambusaningnanica) 層片。這些群落學特征均反映其生境的高度濕潤。
3.2.1物種組成
狹葉羅傘群落物種組成見表2。5個樣方內共計維管植物52科90屬107種,未發(fā)現(xiàn)裸子植物。種類較多的科有樟科 (Lauraceae) (7屬10種)、山茶科 (Theaceae) (4屬7種)、薔薇科 (Rosaceae) (3屬6種)、殼斗科 (Fagaceae) (3屬5種)、百合科 (Liliaceae) (5屬5種)。
表2 狹葉羅傘群落物種組成Table 2 Community species composition of B.angustifolia
3.2.2數(shù)量特征
狹葉羅傘樣方內植物的重要值見表3~5。
表3 狹葉羅傘樣方喬木層植物的重要值Table 3 Important value of woody plants in the B.angustifolia plot
群落喬木層蓋度85%~90%,物種計31種,占物種總數(shù)的29%。其中重要值前10的見表3,作為喬木層優(yōu)勢種的7種,平均高度15.7 m,重要值之和65.32,分別為疏齒栲 (Castanopsisremotidenticulata)、壺殼柯 (Lithocarpusechinophorus)、截果柯 (Lithocarpustruncatus)、硬斗柯 (Lithocarpushancei)、紅花木蓮 (Manglietiainsignis)、黃牛奶樹 (Symplocoslaurina)、小花檬果樟 (Caryodaphnopsishenryi),前4種為喬木上層優(yōu)勢種,后3種為喬木下層優(yōu)勢種。
灌木層蓋度15%~35%,平均高1.7 m,物種計41種,占物種總數(shù)的38.32%。喬木幼樹較少,計10種 (表4),其中重要值最大是刀把木為2.86。真正的灌木中重要值前10的見表4,重要值較大的有寧南方竹和狹葉羅傘,其中狹葉羅傘的重要值為16.17。
表4 狹葉羅傘樣方灌木層植物的重要值Table 4 Important value of the shurbs in the B.angustifolia plot
草本層蓋度8%~25%,平均高0.3 m,物種計23種,占物種總數(shù)的21.50%。其中重要值前10的見表5,重要值之和71.13。這些物種多為耐陰濕植物。
層間植物較發(fā)達,藤本植物有叉須崖爬藤 (Tetrastigmahypoglaucum)、扶芳藤 (Euonymusfortunei)、叢林素馨 (Jasminumduclouxii) 等;附生植物豐富,主要有苔蘚、蕨類及杜鵑花科 (Ericaceae) 的一些種類,如樹平蘚 (Homaliodendronflabellatum)、滇線蕨 (Colysiselliptica)、假友水龍骨 (Polypodiodessubamoena)、帶葉瓦韋 (Lepisorusloriformis)、白花樹蘿卜 (Agapetesmannii) 等。
表5 狹葉羅傘樣方草本層植物的重要值Table 5 Important value of the herbs in the B.angustifolia plot
狹葉羅傘的種群結構特征見表6。狹葉羅傘種群面積不足3公頃,逐一記錄到152株。5個樣方中,樣方1位于山坡上,僅有1株植株,生長于樹基凹處,其余4個樣方位于溝箐邊。樣方內植株共計70株,平均高度0.80 m,平均基徑1.52 cm,平均冠幅0.75 cm × 0.73 cm,無自然枯死植株,最高植株5.5 m,主干死亡,在基部又萌發(fā)出新枝。狹葉羅傘莖上大多有明顯折斷過的痕跡。
3.3.1狹葉羅傘分布
種群的空間分布格局是由種群生物學特性、種內種間關系及環(huán)境因素綜合影響形成的。5個樣方內的狹葉羅傘,絕大多數(shù)零星分布于水溝邊上5 m之內,山坡少見,偶有植株生于喬木基部的凹塘內。
表6 狹葉羅傘的種群結構特征Table 6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B.angustifolia
3.3.2狹葉羅傘種群結構
狹葉羅傘作為1種生長緩慢的灌木,徑級變化不大,很難用胸徑或基徑的粗度推斷年齡,故用高度劃分代替齡級進行種群結構特征分析,第Ⅰ高度級對應第Ⅰ齡級,依次類推,得到狹葉羅傘種群的年齡結構比例:Ⅰ齡級 (更新苗) 占2.86%;Ⅱ齡級 (幼樹) 38.57%;Ⅲ齡級 (小樹) 占27.14%;Ⅳ齡級 (成年樹) 占10%;Ⅴ齡級 (中樹) 占11.43%;Ⅵ齡級 (大樹) 占7.14%;Ⅶ齡級 (老樹) 占2.86%。圖1以齡級比例作為縱坐標,以齡級作為橫坐標,分析種群動態(tài)變化。
圖1狹葉羅傘種群年齡結構
Fig. 1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ofB.angustifolia
根據種群的年齡結構,一般將種群劃分為增長型、穩(wěn)定型和衰退型。狹葉羅傘植株高度超過1 m時,開始開花 (即Ⅳ齡級),樣地內Ⅰ、Ⅱ、Ⅲ齡級植株還不具備繁殖能力,個體數(shù)比例占總株數(shù)的68.57%,表明狹葉種群屬于增長型。
3.3.3狹葉羅傘種子散布及更新
狹葉羅傘主要分布于溝箐邊,種子主要靠重力傳播,掉落的種子順水移動,在溝邊萌發(fā)長大;成熟果實上有明顯的嚙齒類動物啃食痕跡;部分植株生于喬木基部凹塘內,凹塘內的土壤松軟,往里為動物巢穴,在其周圍未發(fā)現(xiàn)其他狹葉羅傘植株,其明顯為動物搬運儲存的種子萌生長大。5個樣方內調查到狹葉羅傘實生苗2株(H為0.13 m和0.15 m),占樣方內總株數(shù)的2.86%,種群密度8株/hm2。樣方內外調查到的152株植株中,實生苗僅5株。這表明狹葉羅傘更新能力較低。
狹葉羅傘生長情況見圖2。
3.4.1干形及葉形
狹葉羅傘主干一般不分支,莖最粗可達4 cm,最高可達5.5 m,莖上有圓錐形稍扁的皮刺。狹葉羅傘開花時周圍葉脫落,呈老莖生花狀。野外觀察大量植株,葉從幼苗階段的單葉,逐漸向掌狀深裂、掌狀全裂變化 (圖2),裂片狹長披針形,具有發(fā)育異形葉性現(xiàn)象。葉片基部和葉柄頂端始終沒有形成關節(jié),葉片不會從葉柄頂端脫落,所以應為單葉而非指狀復葉。
A. 群落外貌;B. 林下溝箐;C. 生長于樹基凹處的植株;D. 葉片掌狀深裂;E. 花;F. 氣生根;G. 葉片掌狀全裂和老莖生花;H. 果實;I. 狹葉羅傘幼苗。
圖2狹葉羅傘生長情況
Fig.2 The growth status ofB.angustifolia
3.4.2開花特征
狹葉羅傘常綠,葉聚生枝頂?;ㄐ蛏谌~下方老莖上,具有老莖生花特性 (圖2)。從出現(xiàn)花蕾到開花需3~4 a時間?;ㄐ驗?~8個 (而非3~4) 傘形花序排列成總狀或窄圓錐狀,每個傘形花序約30朵小花。在同一植株上,第1年、第2年、第3年和第4年的花序并存,第1年生花序長約2 cm,傘形花序球形,直徑約1 cm;第2年花序軸稍伸長,總花梗變化較?。坏?年花序軸和總花梗變化不明顯,第4年花序軸、總花梗和花柄明顯伸長,總花序達10 cm?;ㄆ趶?1月到次年3月。樣方內的70株狹葉羅傘,有花序的14株,占總株數(shù)的20%;結實的僅6株,占總株數(shù)的8.6%。
3.4.3果實及種子特征
《云南植物志》 中未記錄狹葉羅傘果實及種子的特點。調查表明,狹葉羅傘果期為3—6月,果實為漿果,味道微苦帶甜,果皮薄,成熟后紫黑色,長圓形,長7~11 mm,寬5~9 mm,柱頭宿存約1.5 mm;果柄長7~12 mm;外果皮肉質,內果皮膜質;種子通常側扁、腎形,多數(shù)果實每室2粒種子,部分種子發(fā)育不完整,僅1枚種子。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狹葉羅傘生長在2 100~2 250 m的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林下溝箐山坡呈零星分布,是羅傘屬分布海拔最高的種之一;狹葉羅傘的葉為不裂、掌狀深裂、掌狀全裂的單葉,而非 《云南植物志》 描述的指狀復葉 (掌狀復葉);狹葉羅傘長達3~4 a孕花期的現(xiàn)象,筆者將其稱為花序休眠,這種現(xiàn)象在有花植物中未見報道,其花序休眠的生物學意義有待進一步研究?;ㄐ蛎劝l(fā)于二年生莖,為與老莖生花現(xiàn)象區(qū)別,筆者將其稱為莖花現(xiàn)象。
狹葉羅傘分布區(qū)狹窄,種群數(shù)量稀少,處于高度瀕危狀態(tài),其原因可能是狹葉羅傘分布點唯一,只有云南元江縣甘岔村,且分布面積小,加之人們開墾耕地、修建風電基站使狹葉羅傘適宜生境更加稀少;也可能是狹葉羅傘孕花期長,果實和種子被動物取食,數(shù)量少,嚴重影響了狹葉羅傘的更新;還有可能是附近村民采筍放牧、人畜踐踏使得狹葉羅傘部分植株死亡,尤其是幼苗的死亡。
狹葉羅傘的歷史起源、生存繁殖特性及人類影響決定了種群分布特點。雖然其種群年齡結構屬于增長型,但其分布狹域、種群數(shù)量少、更新困難、原生境面積減少及人畜影響大,使其成為一個狹域脆弱的特有種。根據 《IUCN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和標準》 3.1版 (第二版)[11],狹葉羅傘符合瀕危標準 (EN),即種群未達到極危標準,且推斷種群的成熟個體數(shù)少于250 (成熟個體數(shù)為58),建議納入IUCN物種紅色名錄。同時,也符合 《云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guī)劃綱要 (2010—2020年)》 評定標準的第二條,即生境獨特、生態(tài)幅狹窄、地理分布范圍日益縮小而長期處于脆弱狀態(tài)的物種,建議將其收錄為云南極小種群物種中,給予重點保護。
致謝:本研究外業(yè)調查得到元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護局工作人員的大力協(xié)助,同時得到喻丁香、趙宣武、李娟、馬晨晨、肖之強、肖明昆、呂亞媚等同學的幫助,在此一并致以最衷心的感謝。
[1]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 第二卷[M].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79: 471.
[2] 文軍, 朱昱蘋, Lee C, 等. 東南亞地區(qū)五加科植物進化關系的初步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 2008, 30(4): 391-399.
[3] 哀牢山自然保護區(qū)綜合考察團. 哀牢山自然保護區(qū)綜合考察報告集[M].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8.
[4] 劉方炎, 朱華. 元江干熱河谷植被數(shù)量分類及其多樣性分析[J]. 廣西植物, 2005, 25(1): 22-25, 92.
[5] 李海濤, 杜凡. 元江自然保護區(qū)種子植物區(qū)系特有現(xiàn)象[J]. 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 2008, 33(2): 87-91.
[6] Zhou Z, Gu B J, Sun H, et al.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Euphorbiaceae tribe Epiprineae,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genus, Tsaiodendron gen. nov., from south-western China[J].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7, 184(2): 167-184.
[7] 孫儒泳. 普通生態(tài)學[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134.
[8] 馬晨晨, 代俊, 肖之強, 等. 極小種群物種云南肉豆蔻的群落結構及其種群現(xiàn)狀[J]. 廣西植物, 2017, 37(6): 783-790, 782.
[9]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種子植物名錄: 上冊[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4: 887.
[10] Flora of China Editorial Committee. Flora of China: Vol.12[M]. Beijing: Science Press and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2007.
[11] IUCN. 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Version3.1. 2nd edn[S].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UK: IUCN,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