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摘要:本文評介了電影作品中語言翻譯的由來及現(xiàn)狀,同時回顧了中國電影的翻譯過程,并分析了現(xiàn)狀。探討了六種翻譯方法并分析了相關的電影作品,以期提高電影作品的翻譯,幫助觀眾更為深入地領悟電影作品的內(nèi)涵。
關鍵詞:電影;作品;翻譯
一、引言
電影誕生之初,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最具代表性的全球交流工具。這對于最初的無聲電影時代,此觀點可謂正確,因為當時沒有語言的對白,沒有字幕,更無需在不同字幕間進行翻譯。盡管電影的某些圖片可能包含一些獨特的文化標記,此會造成擁有不同源文化的外國觀眾在理解上稍有困難。然而,由于這些文化標記可以很好地附于其圖片中,因此即使沒有語言的對白,外國觀眾仍可以簡單地識別電影中的人物特征。往往早期的無聲電影描繪對象都不需要任何文化翻譯。如早期電影《盧米埃爾兄弟》,在描繪火車到站,打斗場景,工廠實境等都能很好地跨越文化的差異。直到后來的電影開始注重敘事結構,電影對白及字幕繼而出現(xiàn),電影的翻譯才由此誕生。
由于字幕的引入,敘述或?qū)υ挼壤^而需要出現(xiàn)在一個空白的屏幕上,再加上需要滿足日益復雜的各種電影場景,簡單地帶動了電影的翻譯需求。大多數(shù)電影對白并不復雜也不冗長,主要為了滿足觀眾不同程度的讀寫能力。這使得電影翻譯比文學翻譯更為容易。但同時電影翻譯也有其獨特的風格,翻譯者需要選擇是否追求逐字翻譯,或是一個基于源語言的意義上的翻譯。由于電影對白是基于電影場景描繪的基礎之上,這些都無形中幫助了觀眾對電影的理解。
初期電影引入聲音時,其普遍性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阻礙。因此,初期有聲電影的創(chuàng)造集中面向本國同一語言文化的觀眾群體。人物在電影中通過使用自己的語言可以表現(xiàn)不同的身份。由于每種語言都有多種形式,如不同形式的語氣,區(qū)域發(fā)音,或其他社會特征,從而方便了演員通過他們說話的方式描繪角色的差異,而不是像最早的無聲電影一樣通過夸張的動作,表情,或服飾來表達。這也為角色發(fā)展引入了一個微妙點。這一微妙點雖然沒有立即發(fā)揮作用,且其夸張的動作和服裝仍是一些現(xiàn)代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毫無疑問的是聲音的引入已經(jīng)一定程度上幫助導演和演員避免過于依賴夸張。
初期的有聲電影為了試圖保留一些電影的普遍度而創(chuàng)造了多種語言版本,即“雙重拍攝”。即通過不同的演員不同的工作人員拍攝同一個場景,繼而創(chuàng)造另一個語言版本。在某些情況下,懂得多語種的演員會參與可能會同時出現(xiàn)在兩個或三個語言版本的版本。比如早期電影《讓·雷諾阿的金色教練》就同時拍攝了英語、法語和意大利語三種版本。然而多語言版本的拍攝過于浪費時間和資金,因此電影的翻譯顯得極為重要。
二、電影翻譯的回顧
1.電影翻譯的階段劃分
電影最初的形式是無聲電影,繼而轉(zhuǎn)變成有聲電影,隨著國際化進程的深入,電影也越來越國際化,從而導致了電影翻譯的產(chǎn)生。在中國,電影翻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完全處于摸索階段或起源階段。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電影翻譯進入了發(fā)展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電影翻譯蓬勃發(fā)展。因此,電影翻譯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原始到高速發(fā)展,從基本到歷練的過程。
2.電影翻譯方式的變革
電影翻譯的方式自誕生后,隨著觀眾對電影的喜愛,電影已經(jīng)成了人們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電影翻譯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革。20世紀10年代中期,出現(xiàn)了放映電影過程中進行劇情的講解需求。20年代,第一次為外國影片進行翻譯。30年代,一種類似同聲傳譯的方法出現(xiàn)。即觀眾戴上耳機即可聽到電影講解人員對劇情的講解,邊看邊聽講解。然而這些都不能成為當時看電影的主流方式,都迫切需要提供方便的翻譯。50年代譯制片推出,但是數(shù)量極其有限,滿足不了廣大觀眾的需求。90年代,字幕翻譯成為主流。但從技術上來說,中國電影翻譯舉步維艱,翻譯方式幾經(jīng)變化,道路漫長,特別是在新中國建立初期。雖然當時國外影片較少,但是觀眾仍對此有一定的需求,因此造就了翻譯需求龐大的局面。到了90年代英語浪潮的興起,電影翻譯有了更深層次的提高。
3.中國電影翻譯
中國電影翻譯的起步點在于新中國建立時期的譯制片,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普通一兵》。雖然當時剛剛起步,但卻迅速發(fā)展。八、九十年代成為鼎盛時期?!逗啇邸贰逗魢[山莊》《雙城記》《霧都孤兒》都是當時譯制片的代表作。
為了滿足更多觀眾的需求,字幕譯制成為了后期電影翻譯的主流。主要是隨著觀眾外語水平的提高,也為了欣賞原汁原味的感覺和原來電影的風格。字幕譯制有明顯增長趨勢。
三、電影翻譯面臨的難點
1.同步配音
翻譯的第一個難點在于同步配音,也就是配音需與屏幕上的嘴唇的變化相一致。由于字幕的空間局限性,需要在配音和字幕翻譯跟上屏幕對話和行動的步伐。同步配音稍有不足,容易造成觀眾在觀賞時候的分心。
美國是世界上生成電影最多的來源國之一,然而美國觀眾在觀賞電影時卻極少接觸翻譯過來的電影。相反歐洲和亞洲國家95%以上的群體都看過翻譯的電影。但是由于亞洲電影產(chǎn)業(yè)發(fā)展蓬勃,如中國和印度都是亞洲最大的電影生產(chǎn)國。而中國也想輸出電影到美國等國外,從而擴大其軟文化的影響力,而翻譯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需要保證極少接觸外來電影的美國觀眾能夠理解中國電影的語言特色及內(nèi)在表達。
2.俚語翻譯
翻譯的其中一個重要難題就是俚語。首先,并不是每一個源語言的俚語都有一個目標語言的表達,或者可能有超過一種的目標語言表達。這可能迫使譯者選擇表達時會產(chǎn)生稍微不同的韻味。其次,翻譯俚語最大的問題就是影片的審查。審查極大地改變一個文本在目標語言的影響,特別是如果使用俚語能對角色或劇情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翻譯時既要保證審查的通過,又要保證源語言的表達。
由于美國電影的俚語表達過于露骨,比如Lou-isevonFlotow在其所著的電影翻譯效果這本書中就談及可以通過減少特定詞匯的重復性,并以具有同種表達意思的但卻更為委婉的詞匯來代替。
3.方言的翻譯
翻譯的另一個障礙就是方言或區(qū)域語言的變異。在文學中方言通常是通過使用不標準的拼寫及語法規(guī)則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個將口頭的交流方式翻譯成書面形式的文學形式。電影中出現(xiàn)的方言一般是一種標準語言的一個變體,雖然聽時有時可以理解,翻譯起來卻造成異化的效果。如經(jīng)典電影作品《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就是結合了美國多種南部方言。譯者可能會面臨如何用目標語創(chuàng)造同樣效果的困局。如果方言不能被準確地再次進行創(chuàng)造,則會造成觀眾對影片的誤解。
4.譯者主體性
翻譯過程本身是體現(xiàn)譯者主體性的過程,是通過譯者發(fā)揮其主體性,從意識形態(tài),審美要求,想象創(chuàng)造等能力方面與電影本身達到融合,發(fā)掘作品的內(nèi)涵和韻味,分析從而歸類出最適合的表達。對于譯者來說,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信賴”。對影片的信賴是譯者翻譯作品的基本要求。譯者需要通過提高審美觀調(diào)動觀眾的意識及欣賞能力。比如早期的俄國電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淚》,譯者需要對其進行歷史上的認知,才能翻譯出其特色,能符合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符合改革開發(fā)的浪潮,體現(xiàn)翻譯影片中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侵入”。譯者需要對電影作品的社會歷史背景有一定的理解。于此,需要對有關的背景侵入,了解及挖掘深層次的語言符號形式,并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將其功能進行分析及表達,創(chuàng)造出合適的語言表述。如《烈日灼人》的翻譯就很符合其歷史背景的要求,即很好地批判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
“吸收和補償”。譯者需要理解其所處的時代境況及作品的時代氛圍。兩種情況所處的時間間距所造成的差異譯者需要理解。譯得過于直接,失去了作品反映的歷史背景,譯得過于含蓄,則無法表達宗旨。電影的結構需要譯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吸收其知識,補償其所缺的知識,在吸收和補償中采取策略進行人與作品的融合。
5.電影的歸化和異化
歸化就是“讀者反應論”。也就是對翻譯的要求是簡化觀眾對電影作品的理解難度,讓電影觀眾在不知不覺中理解異域文化。異化則是指語言文化的開放性,譯者需要了解作品的滲透力,并隨時更新知識。簡而言之,歸化就是用簡潔的目標語描述成源語言所特有的語言表達習慣,從而提高觀眾對作品的深層理解。異化就是譯者用源語言的表達方式呈現(xiàn),讓觀眾自行理解。比如1955年所拍攝的電影《七年之癢》就是描述男主角由于妻兒外出度假,自己突然萌生想追求住在樓上的模特。但是想法又與內(nèi)心矛盾,其內(nèi)心碰撞的過程就是電影中語言翻譯歸化的過程。通過歸化能極具特色地描繪出男主角內(nèi)心的轉(zhuǎn)變,讓觀眾更能理解男主角為何最后舍棄追求模特,繼而去和妻兒共同度假時內(nèi)心轉(zhuǎn)變的復雜之處。
6.需要多種翻譯方式的運用及互補
由上所述,電影翻譯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配音譯制,另外一種是字幕譯制。但無論是哪一種翻譯方式,其都是為了把外國電影呈現(xiàn)給中國觀眾,讓觀眾理解看懂電影或是將中國電影推廣到國外,讓國外觀眾喜歡中國文化。
要達到此目的,譯者需要結合多種翻譯策略對對其探討,從而找出并翻譯出最能反映作品本身的目標語,將多種翻譯方式及策略的劣勢或優(yōu)勢進行互補。
四、結束語
翻譯是一項需要譯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將人和電影作品進行融合的過程。在此融合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翻譯方式創(chuàng)造出新的視角,從而將翻譯語言呈現(xiàn)給觀眾,讓觀眾去領悟、去理解整個電影的情節(jié)及所反映的深刻意義。
電影翻譯有別于文學翻譯,其特殊性在于簡潔,而文學翻譯過于復雜。電影翻譯就是要將最簡潔的語言說給觀眾,讓觀眾在情節(jié)的瞬息萬變中領悟其韻味。
本文提出了六種促進電影翻譯的方式,最后提出譯者需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結合多種翻譯方式進行互補。筆者于此也希望能對電影的翻譯進步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