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啟映
【摘 要】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有悲有喜,有愛有恨,戲劇在舞臺上演繹著悲歡離合。悲劇是以劇中主人公與現(xiàn)實之間不可調(diào)和沖突及其悲慘結(jié)局,構(gòu)成基本內(nèi)容的作品。中國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以唱、念、做、打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不僅娛神娛人,更寓教于樂,是一種喜聞樂見的大眾藝術(shù)。中國戲曲悲劇劇目比較少,本文從觀眾心理、政治因素、文化心理等角度出發(fā),淺析中國戲曲中悲劇劇目缺少原因。
【關(guān)鍵詞】中國戲曲;悲劇;原因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9-0028-02
戲曲作為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shù),它不僅娛神娛人,更寓教于樂,它收納世間人生百態(tài),傳遞忠孝禮義廉恥思想,更是中華民族情感慰藉,表達了對生活美好期盼。但是綜觀中國戲曲史,其中喜劇比悲劇數(shù)目更多,受眾更廣。
中國戲曲史上喜劇多于悲劇,經(jīng)典劇目也多是喜劇,這與中國人傳統(tǒng)精神息息相關(guān)。王國維在《點評紅樓夢》中評論:“吾國人之精神,世間的也,樂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戲曲小說,無往而不著此樂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終于歡,始于離者終于合,始于困者終于亨”。古代中國人的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蕓蕓眾生,韶華易逝,古人一生中能見識到事物過少,因而,他們對戲臺上的逸聞趣事表露出濃厚興趣,對戲中角色產(chǎn)生代入感,戲中人如同榜樣,是觀者學習模板。觀眾觀劇代入感越強,該劇目就越得市場青睞。同時觀者就會產(chǎn)生一種美好祝愿,就算故事中有所挫折,歷經(jīng)艱難苦楚,也會期盼有圓滿幸福結(jié)局。于是,一批符合落魄公子中狀元,歡歡喜喜大團圓的模式劇目涌現(xiàn)。
在封建年代,喜劇也寄托著人們對于婚姻生活美好期盼。十里平湖綠滿天,只羨鴛鴦不羨仙,才子佳人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備受觀眾青睞?!段鲙洝贰赌档ねぁ贰栋菰峦ぁ返葎∶诰┏牵鼈儫o不演繹著一個個佳偶天成的感人故事。男女主角敢愛敢恨、富貴不淫、貧賤不屈。戲中有些人因為愛,苦等18年;有些人因為愛,女扮男裝當駙馬,為救李郎離家園,不料皇榜中狀元;有些人因為愛,離魂出竅緊追隨,薄命妾為伊牽掛,思量心幾時撇下。類似的例子很多,雖然經(jīng)歷的挫折不一,但都表現(xiàn)了美好愛情,塑造了品德高尚、敢于追愛、敢于背叛封建禮教的女性形象,這就很好抓住觀眾的心。因為在封建倫常禁錮下,人們都有一個叛逆心,所以代入感很強。此外,中國喜劇大團圓結(jié)局給予觀眾滿足感、結(jié)束感,甚至是儀式感,得到大眾喜愛與肯定。王寶釧原諒了薛平貴、馮素珍救出李郎、倩女回魂伴王生,這些便是廣為流傳的大團圓結(jié)局。
相反,好的悲劇性劇目就顯得寥若星辰了,其受眾范圍不廣,也與觀眾心理相關(guān)聯(lián)。中華民族講究中庸之道,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喜劇模式更符合大眾審美。文化潛意識中的團圓觀念,天方地圓,圓滿和諧是大眾所向往的。類似《趙貞女》,絕情的蔡二郎,功成名就后不僅不認識趙貞女,還企圖放馬踹死糟糠之妻,最終遭受天打雷劈。此為悲劇,悲在趙貞女,于饑荒之年自食糙米,盡心盡力侍奉公婆,卻落得如此下場。然而,此劇反響平平,甚至遭受觀者批評指責,男女主角死去,引發(fā)觀眾大聲斥罵,沒有圓滿結(jié)局的戲曲是不被大眾所接受的。
此外,觀眾喜歡喜劇的表演技巧。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一板一眼,一顰一笑,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形式,吸引戲迷們眼球。譬如《救風塵》《望江亭》《女駙馬》,大多數(shù)觀眾已經(jīng)熟知劇情,反復(fù)看的是扮演者的表演技藝,看戲是為了消遣,休閑。因而,喜劇輕松快活的模式,更貼近觀眾生活方式與需要。喜劇情節(jié)構(gòu)造輕松,帶有著輕快曲調(diào),舞蹈表演融入各種身段,大眾觀看頗覺怡然自樂。而悲劇不僅故事情節(jié)不受歡迎,其表演也大多呈現(xiàn)出濃厚悲愴,這也是流傳下來的悲劇少于喜劇的原因之一。
悲劇缺少也有政治因素。為了維護統(tǒng)治者封建統(tǒng)治,宣傳儒家思想,統(tǒng)治者會對社會大文化進行一統(tǒng)。而悲劇往往有著批判現(xiàn)實意義,批判世道不公,人心不古,不利于統(tǒng)治者天人合一、政通人和,會讓大眾心存幻想。落魄公子中狀元,歡歡喜喜大團圓的模式,順應(yīng)潮流,一群年輕人敢于突破封建禮教束縛,但最后還是回歸禮教,既宣揚女子的美好品行,又用程朱理學的壓迫性,規(guī)范品德貞操的價值標準?!端睦商侥浮分?,四郎人物設(shè)定為孝悌禮義廉恥樣樣齊全,唯獨缺少忠,也因此演出較少,并不受封建統(tǒng)治所喜。同樣,悲劇內(nèi)容暴露困境,引發(fā)極大痛苦與恐懼,很難得到封建禮教支持。
悲劇在中國戲曲史上劇目寥寥,最大原因是中國人尚中庸喜團圓的文化心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長河所孕育出的價值觀念與處世之道,都深深刻在每一個中華民族人的血脈里,悄無聲息,又深刻雋永。始悲終喜,這是劇作家與觀戲者共同追求,就算是一些偏悲劇性的戲曲也只是開始產(chǎn)生冤屈或者磨難,最終都會有圓滿結(jié)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蹲S⑴_與梁山伯》令人感傷不已,但人們給予他們美好結(jié)局,化為蝴蝶,雙宿雙飛。類似還有《比目魚》中投河自盡化神魚、《長恨歌》中唐楊夢中相會,都帶有因果輪回含義,強調(diào)一種追求真善美統(tǒng)一。悲劇《感天動地竇娥冤》,鬼魂述怨,沉冤得雪,惡人自有下場,好人終有厚報。這算不得是一出慘絕人寰悲劇。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而激起觀眾悲憤及崇敬,達到提高思想情操目的。越是美好事物,毀滅它帶給人震撼就越大,悲劇感染力也就越強烈。如此看來,《竇娥冤》只是講述世道不公現(xiàn)象,她被人逼迫陷害,自己又無力拯救自我,以死大罵蒼天后土。但結(jié)局是惡人得到應(yīng)有懲罰,轉(zhuǎn)述出一種向善心理。
“凡是歷史上不團圓的,在小說里往往給他團圓,沒有報應(yīng)的,給他報應(yīng),互相欺騙?!濒斞冈凇吨袊≌f的歷史變遷》中如是說。其實戲曲劇目也逃不開這個漩渦,雖然很直白,卻一擊即中。喜劇結(jié)局團圓美滿,就使悲劇樣式減少許多。這也是中國悲劇與西方悲劇差別所在,西方劇注重寫實,毫無保留逼近真實生活現(xiàn)狀,從而引發(fā)觀眾思考與分析,揭露更為深刻含義,令人難以接受。這種強烈悲劇意識,是對人類生存困境暴露。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征、精神觀念,始終保持著對未來的美好期盼,對生活熱情高漲,所以很少人能夠直面這種悲。因此,中國戲曲悲劇劇目相對喜劇而言,顯得廖若星辰。
綜上所述,中國戲曲悲劇劇目缺少,其原因在于觀眾心理、政治因素、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事實上,中國許多戲曲劇目,很難判定其喜其悲,定義不同,判定不一。往往大團圓結(jié)局會沖淡悲劇效果,產(chǎn)生大眾皆能接受結(jié)果,油然而生出一種圓滿結(jié)束感。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的歷程[M].上海: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
[2]吳毓華.古代戲曲美學史[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
[3]王國維.王國維點評紅樓夢[M].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