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媒體時代下,社會環(huán)境、教育手段、方式及內容等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頗深,用民族精神引領社會主義“潮”人,提升大學生“四個自信”,找到歸宿點,樹立堅定的信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體開展學習,使其生動形象地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取得應有的成效,達到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 民族精神 新媒體 雨課堂
作者簡介:朱亭燁,六盤水師范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205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近年來,由于以數(shù)字網(wǎng)絡技術為依托的新媒體迅速發(fā)展,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思維方式發(fā)生很大的改變,這一龐大的青年群體廣泛運用新媒體的形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時代賦予的機遇,也需要應對挑戰(zhàn)。2017年港專學生藉畢業(yè)禮搞事一事在網(wǎng)上鬧得沸沸揚揚,“如果學生不能明辨是非,學再多又有什么用?”因此,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比向學生傳授知識更為重要。
一、用民族精神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和重要前提,引領他們走健康發(fā)展道路,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塑造大學生靈魂的主陣地,高校思政課教師能夠把學生聚集到身邊,講課就成功了一半。當今時代,新媒體技術迅速發(fā)展并被學生廣泛應用,“互聯(lián)網(wǎng)+思政”網(wǎng)聚青春同路人。
(一)民族精神幫助大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堅定社會主義信仰
港專事件的發(fā)生,無獨有偶,很多港校都有一些類似的事件,之所以發(fā)生激進的事情,是因為年輕人受到“自我主義”等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沒有歸屬感,同時一些媒體放大他們的行為,導致“英雄感”的出現(xiàn)。而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創(chuàng)造力的不竭動力和源泉,我們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柱。
十九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邁入新征程,大學生應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切實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用民族精神補好理想信念之“鈣”,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的問題,增強民族自信,堅定社會主義信仰,自覺做一個有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和忠實的實踐者。
(二)民族精神激勵大學生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結合,自覺承擔社會責任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各族人民的團結協(xié)作與支持,一個精神上“缺鈣”的人,不可能承擔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民族精神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成就事業(yè)、開創(chuàng)未來的精神支柱和前進動力,可以激勵我們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發(fā)揚公共精神 ,在公共生活中以社會發(fā)展為價值取向,超越自身狹隘眼界和直接功利目的,自覺承擔社會責任、關心公共事業(yè)、參與公共事務以及維護公共規(guī)范 。
每個青年的命運前途與國家、民族的前途是離不開的,同時,國家民族的希望也寄托在青年身上。歷史和現(xiàn)實告訴我們,要想最終成就一番事業(yè),就必須做到自覺承擔社會責任,應該把個人理想融入到社會理想之中,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之中。只有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才能不論在現(xiàn)實世界還是虛擬的網(wǎng)絡世界中,為社會風氣的改善,為維護社會和諧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在缺乏監(jiān)督的環(huán)境中迷失自我 ,盲目跟風,甚至出現(xiàn)價值觀的扭曲。
二、新媒體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
新時代,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從社會到學校無一例外。如果單純地“吃老本”,填鴨式的說教灌輸,不轉變思路,采取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學方式和課堂效果(教師轉變角色和教學手段),這無疑對傳統(tǒng)教育內容、方法及模式的理念是一種沖擊,這種改變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思路,開辟了新領域,提出了新的時代課題,同時也為我們的教學帶來新思考,怎樣應對挑戰(zhàn)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須解決的一項艱巨任務。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應對新媒體的挑戰(zhàn)
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特點,教學模式改革已經(jīng)成為各大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研究熱點。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可以更好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工作,使學生積極學習、學有所得、所用。
新媒體的一大亮點就是擁有豐富的學習教育資源,這為我們的學習教育提供了便捷快速的條件,但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使教學手段、教學環(huán)境等各方面發(fā)生了變化。手機短信、微信、QQ等現(xiàn)代工具的普遍應用,使人際關系變得愈來愈冷漠,新媒體中許多不良信息對大學生身心發(fā)展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也使大學生的價值觀也越來越西化。面對信息類型的多樣性、信息內容的不確定性,作為高校教學的新載體,怎樣在多元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引導學生在海量的信息中選擇正確內容,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以達到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第一個挑戰(zhàn)。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應對新媒體的挑戰(zhàn)
“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引導大學生價值取向、行為方式、思維模式的重要職責和作用。作為一線教師必須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利用新媒體等方式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以期達到確立正能量和樹立不同層次的理想信念,積極參與學校校園生活,理性控制梳理情緒,以便提高其身心健康。
“互聯(lián)網(wǎng)+”情景下的教育活動,超越了時間和空間,改變了傳統(tǒng)教育的活動范圍。面對種種紛繁多變的世界格局和社會思潮,對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問題:第一,高校教師將面對職業(yè)發(fā)展、婚姻家庭和教學科研等多重壓力;第二,大學生則面對學業(yè)、情感、職業(yè)選擇等多方面考量。疑惑、彷徨、失落等負面情緒由于網(wǎng)絡媒體的放大,高校教育主體的三觀勢必受到?jīng)_擊,同時也給高校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開展提出了難題與挑戰(zhàn)。
由于新媒體虛擬空間的特點,使得很多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難以保證,會在一定程度上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造成很多負面影響,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生碰撞,形成對比;同時由于網(wǎng)絡信息更新速度較快、涉面廣的特點,使受教育者的信息量和各方面的能力比教育者有過之,因此,教育工作者由傳統(tǒng)的信息優(yōu)勢地位向劣勢狀態(tài)發(fā)展,權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線教師更是感覺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態(tài)勢尤為嚴峻。
三、新媒體時代以“民族精神”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廣泛使用已經(jīng)成為不可避免的潮流和趨勢,思政課又是塑造大學生靈魂的主陣地。用民族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采用多種途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一)“民族精神”引領課堂主陣地,彰顯思政課程的魅力
為了全面提升課堂教學體驗,迎合學生的要求(段子手、通俗易懂的對話方式……),增加師生互動,開啟彈幕,“雨課堂、思政慕課、案例教學、情景課堂”等多種教學方式的出現(xiàn),課上課下互動,線上線下互聯(lián),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成為受學生喜愛的高級“廚師”,呈現(xiàn)美味的盛宴。
目前,雨課堂的使用將復雜的信息技術手段融入到PowerPoint和微信,有效的把教與學結合,成功的讓課堂活躍起來,增強了師生互動;使用雨課堂,教師節(jié)約點名時間,有效的獲悉學生的到課情況;還可以將帶有MOOC視頻、習題、語音的課前預習課件推送到學生手機,讓學生熟悉和了解課程內容,師生溝通及時反饋,課堂上實時答題、彈幕互動,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提供了完美解決方案。雨課堂科學地覆蓋了課前——課上——課后的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為師生提供完整立體的數(shù)據(jù)支持,個性化報表、自動任務提醒,讓教與學更明了。
聘請院士、專家、行業(yè)領軍人物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論“教授團”,開展“專家進校園、師生齊評課”活動。翻轉課堂讓學生成為主角,真正的動手、動嘴,登上講臺,從大學生自己的視角講授思政課、感受思政課堂。成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工作室,還可以建立分站,形成系統(tǒng)網(wǎng)絡。自主研發(fā)思政教育APP,讓所有一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和學生直接對話交流,隨時把最新的思想教育內容、十九大精神、兩會精神宣傳到學生,充分發(fā)揮一線教師的崗位特色,做到進課堂、進頭腦。
作為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線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特色和優(yōu)勢,將課程內容、形式和手段與傳統(tǒng)結合,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的修養(yǎng),加強德育建設,與日趨西方化的價值觀做斗爭,著力增強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人民的幸福,實現(xiàn)中國夢而奮斗,展現(xiàn)出甘于奉獻、勇于擔當?shù)牧己镁耧L貌。同時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工作,重點進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用活媒體,彰顯思政課的魅力。
(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條件
首先是資金??蛇m當增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專項經(jīng)費;其次是編制。為高校大幅度增加思政課專任教師和專職輔導員編制,充實思政工作隊伍;最后是補貼。全面設立高校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崗位獎勵目標績效,發(fā)放單獨的崗位績效,由“說重要”向真正做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真正體現(xiàn)思想政治工作的價值。這些措施的出臺,可以讓思政工作人員真正感覺被重視、發(fā)展有空間,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
同時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建立輔導員培訓與研修基地,舉辦青年教師骨干培訓,建立輔導員網(wǎng)上學習平臺,出臺輔導員晉升教師序列專業(yè)技術職務文件等隊伍培養(yǎng)、職稱晉升、社會考察、專項科研等方面的指導性文件,形成并建立完善合理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體系,達到有力地促進并保障思想政治工作內涵的真正強化和發(fā)展。強化第一課堂,把思政元素全面融入知識教育體系。拓展第二課堂,打造學生能力培養(yǎng)和人格養(yǎng)成的廣闊平臺。充分發(fā)揮實踐育人功能,積極探索產(chǎn)學研聯(lián)合、校地企協(xié)同、國內外合作的新機制,促進課內外、校內外多種資源的充分融通,推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人民有信仰,民族和國家才能有希望,當代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建設的主力軍和接班人,以民族精神引領當代大學生前行,對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責任感,促進大學生全面自由的發(fā)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注釋:
王佃冰.”中國夢”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理性的回顧.今日中國論壇.2013(15).62-65.
曹玲、胡凱.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芻議.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9(6).153-157.
張泓.以”中國夢”引領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的思考.理論研究.2014(5).20-21.
王雪儉、劉強.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6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