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利華 李攀
摘 要 大眾對于當下自媒體出現的各種不雅視頻的各種爭論與看法從根本上表明了大眾對于社會問題所持有的倫理標準,而倫理標準本身帶有不確定性與寬泛性。而對各類自媒體不雅視頻進行仔細的辨別是化解社會爭論,提供清晰行為規(guī)范的必然要求,這就需要引入采取法哲學的觀點。而實現關注視點從作為倫理范疇核心德性概念轉向法哲學核心的法性概念是實現上述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對事件進行仔細辨別的方法論體現。
關鍵詞 自媒體 不雅視頻 德性 法性 理性
作者簡介:孫利華,山東女子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校學生管理;李攀,山東女子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理論。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184
在新媒體時代眾聲喧嘩的話語場中從來都不會沉寂太久,也向來是各種話語、思想、權力相互碰撞相互表達的最佳時機,以至于當出現一種涉及甚廣的話語議題時,便會折射出隱藏的眾生百態(tài)以及社會現狀,而對這種話語場域的深刻剖析,不僅有利于我們對社會發(fā)展趨勢產生較為準確的認知,也同樣會對新形勢、新語境中的社會發(fā)展策略的提出產生有益的啟迪。各類自媒體不雅視頻的持續(xù)發(fā)酵正是在上述意義上具有了豐富的研究價值,事實上大眾對于各類自媒體不雅視頻的看法仍存很多誤區(qū)與問題,而這更為主要的是由于大眾對此所持有的倫理視點,因其模糊性而造成話語爭論。如何規(guī)避無謂的爭論,避免次生危害?從倫理學范疇轉向法學范疇,從德性觀照轉向法性觀照是其應有之義。
一、形式之辨:規(guī)訓與懲罰
新媒體之所以不同于傳統(tǒng)媒體的重要內涵之一就在于傳統(tǒng)媒體把關人角色的弱化,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使每一個人都掌握了信息發(fā)布的渠道,信息的傳播由單向度與可控性劇變?yōu)榛有耘c任意性。各類自媒體不雅視頻正是在此種意義上由一種私人性言論經由新媒體的放大與傳播形成了一種公共事件。在各類自媒體不雅視頻中確實存在一種聲音,表達了對于這種手段的憂郁與質疑。
清華大學尹鴻教授認為未經當事人同意,將私人領域小范圍的言行擴大到公共空間,并進而對其個人與社會都帶來了更大的危害,這種行為與動機都是應該受到譴責的。這種觀點實際上承認了在當下新媒體時代中,社會存在被一種“全景敞視主義”所控制的危險,而以各類自媒體不雅視頻事件為陣地展開對該行為的辨析具有更長遠的啟示。
無可否認的是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使任何人都可以就自身所發(fā)現的問題面向大眾進行病毒式傳播,當然也同樣面臨著成為某事件的中心而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的可能。整個社會儼然如一座相互監(jiān)視的監(jiān)獄一般,“在被囚禁者身上造成一種有意識的和持續(xù)的可見狀態(tài)” 。在這樣的社會情境中,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是處于緊張的相互監(jiān)視中,正是這種相互監(jiān)視機制的出現,社會中的每個人必須始終小心翼翼,謹言慎行,任何的言行不當都存在著毀滅自身的可能。如果對于這種相互監(jiān)視狀態(tài)缺乏一種有效的監(jiān)督管理機制,那么其在為社會大眾揭示真相的同時,也存在著對身體進行過度規(guī)訓并施加不相符懲罰的極大可能。實際上社會輿論中也存在著同情自媒體的聲音,其原因恐怕是從公眾看待該事件的根本角度——是否有違倫理道德有關。
不難發(fā)現,公眾對于某個視頻或者事件各方不論采取或贊成或反對的觀點,其根本評判的出發(fā)點是出于自身以及社會的道德標準,同樣在對自媒體不當言論的批評以及揭發(fā)者曝人隱私的行為評價中,道德評價標準是大眾的首要選擇。然而對于德性這一倫理學的核心概念而論,向來是沒有準確的范疇的,對于一種行為具備德性與否也向來是有頗多爭議的。即使按照“德性是人類利他行動及其具體成果中所彰顯出來的有益于人類生存發(fā)展和身心健康的強大及精神價值和情感力量” 這一標準來判斷,傳播他人隱私的行為是否就產生了對于社會發(fā)展的益處還有待商榷?;蛘哒f正是由于倫理學中道德標準的模糊性給予了同類事件眾聲喧嘩的話語空間。而選取一種帶有明確且具權威性的評判標準則是消除這種憂慮的有效手段,而對于某種行為規(guī)范與否的評價顯然是一個法哲學的研究命題。訴諸法律的準確性與權威性不僅有助于跳出各種道德悖論,也是當前我國依法治國這一時代主旋律的應有之音。而對該事件各方所應施加的規(guī)訓與懲罰亦必應遵循法的精神。
二、內容之辨:民主與理性
各類自媒體不雅視頻之所以能引起關于自媒體傳播的核心在于其行為是否僭越了我國憲法賦予公民言論自由的表達權利也是需要加以仔細辨別的,而在倫理學領域去審視自媒體的不當言論也同樣有助于明確道德裁判的標準,給常帶有主觀情感傾向的道德判斷施加一道寶貴的理性保障。
自媒體不當言論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當前社會思想狀況日趨多元化,在主流話語面對來自各方的質疑與挑戰(zhàn)中,其自身話語的整體性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松動。多種話語的出現與自由平等地表達是社會民主與進步的重要表征,有觀點認為不同的甚至是言辭激烈的聲音是社會民主言論自由的必然要求,以此來看似乎自媒體不當言論即使是其本意也是被允許的,然而為何在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中卻遭到了大眾的口誅筆伐?這種理想與現實的殘酷差距必然與對自由、民主的內涵的不同理解有必然聯系。
自由在不同領域中有著不同的含義。哲學領域中的自由是一種思想的自由與獨立,倫理學中的自由則是在于道德的自由,是“自由的意志決定” ,社會學范疇中的自由是與法律制度相聯結,“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 。而民主則多是在社會政治領域展開其話語空間,制度的自由就是民主。而在各類自媒體不雅視頻事件中的言論自由顯然是基于一種倫理考量與法學考量的結合甚至是某種程度上的碰撞。而自媒體的不當言論只是停留在思想上并未付諸行動, “法律只懲處外在的行動。法律幾乎不可能因言辭而判處極刑,除非明確規(guī)定哪些言辭應判極刑……言辭絕不構成罪的實體?!?而事實上我國法律也并未明確規(guī)定此類不當言行的法律適用范圍。
然而是否就可以認為這種不當言論是法律所允許和鼓勵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為自由與民主從根本上來說是對于秩序與正義的維護,“法律的主要作用并不是懲罰或壓制,而是為人類公出和為滿足某些基本需要提供規(guī)范性安排?!?/p>
這從根本上與倫理學中的道德規(guī)范是相一致的,故而拋卻自由繁多的定義之后重新審視自媒體不當言論會發(fā)現,“下流的放肆不是自由,而所以能有下流放肆的出現。”
而在法律空場中如何保證一種有效的自由與民主,必然要訴諸于法律的核心精神——理性。而在這一點上康德的相關思想則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迪?!翱档碌淖杂墒窃诶硇缘牡赖屡c法律規(guī)范下的自由?!?/p>
而對于康德來說,“理性乃是一種要把它的全部力量的使用規(guī)律和目標都遠遠突出到自然地本能之外的能力。” 故而訴諸于掌握理性的主體對該事件進行判決才會產生令人信服的結果,給予事件各方以公正的處理,這也是德性與法性的共有之義。而對各類自媒體不雅視頻所訴諸的直接對象社會大眾來說卻并非是一個合格的理性擁有者。
三、 對象之辨:精英與大眾
各類自媒體不雅視頻之所以能夠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除其內容上觸碰了大眾底線之外,同樣不能忽視的是其本人的社會身份的決定作用。任何一個有一定知名度與影響力的個體由在進入社會公共空間之后其本人已經難以避免地公共化了,即使是其私人生活當面對大眾傳媒的時候也同樣會成為大眾關注、娛樂、消費的對象,甚至在當前時期這種對于明星等少數精英群體的窺私已經由幕后走向臺前。當少數精英群體處在聚光燈下的時候,其必然面對著來自各個方向上大眾挑剔的眼光。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基于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平臺的話語爭論,成話語博弈的新常態(tài)?!?/p>
這種話語博弈的根源來自于精英階層與大眾階層在社會話語體系中所占位置的不同。而隨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當前時代的主旋律,各群體都面臨著溢出的權力重新回歸法律軌道上來的迫切問題。尤其是在當前依法治國大背景下,傳統(tǒng)精英群體受到的束縛越來越多,權力的行使必須在法律所許可的范圍內,精英群體的身份想象已經在大眾心中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再是高不可攀盛氣凌人?!皞髅轿幕癁榇蟊娞峁┝四撤N接近權,卻在不經意間篡奪了大眾接觸精英文化的時間,進而在客觀上剝奪了大眾的理解權?!?這種理解權是身份認同與社會想象的關鍵。
事實上,大眾與精英從來不是以數量來進行區(qū)分的?!安荒馨汛蟊姾唵蔚乩斫鉃榛蛑饕斫鉃閯趧与A級,大眾就是普通人?!倍ⅰ安⒉皇侵改切┳砸詾楦呷艘坏鹊娜耍悄切ψ约禾岢龈咭蟮娜?,哪怕這些要求是他自己所無法實現的。” 這就是說大眾與精英的真正分界線不在于其所掌握的社會資源這樣可視性的領域,而更本質上是一種品質與責任。真正的精英階層應該是對社會始終保持信心奉獻力量,始終以自身的言行成為大眾群體的意見領袖,營造良好的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
各類自媒體不雅視頻在其行為人社會身份的界定應該體現出一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識去“消除思想觀念中的話語等級觀念,這不僅有助于構建平等的新型話語體系,更是實現法治社會總體目標的重要前提?!?由此可見在各類自媒體不雅視頻事件中對于自媒體的社會身份的界定仍存在從德性到法性過渡的必要,這直接涉及到法律法規(guī)能否有效適用并得到的重要問題,更是從長遠意義上關涉到依法治國具體內涵的社會實踐。
注釋:
[法]米歇爾·福柯.規(guī)訓與懲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226.
馬立新.數字藝術德性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9.
[德]叔本華.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36.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84,233.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366,377.
張東蓀.理性與民主.長沙:岳麓出版社.2010.187.
陳嘉明.現代性與后現代性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6.
[德]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4.
李攀.依法治國語境中的社會話語秩序的建構.青年記者.2015(6).36.
時統(tǒng)宇、呂強.收視率導向批判:民主的視角.現代傳播.20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