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的全部思想都集中在老子著作《道德經》中,全篇81篇,言簡意賅的闡述了道家的主要思想,具有極強的哲學性。而“無為而治”是老子精神的精華所在。具體到教育上,老子主張非強制性教育,支持自然教育,遵循兒童的自然發(fā)展,使學生在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下接受知識,兒童成長初期,對事物存在感知和好奇,因此本文重點強調在兒童成長的學前教育階段,將老子的“無為而治”,順應自然,遵從兒童內心發(fā)展的觀點有效的融合在對兒童的培養(yǎng)中。
【關鍵詞】“無為而治” 學前教育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254-02
老子的著名著作《道德經》是老子的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內容言簡意賅,全文81篇,行文字數精煉,但是其中蘊含的思想卻獨到深刻,至今影響古今中外,其部分思想精華被國外教育領域引入實踐,成為了辦校宗旨的核心支柱。其中“無為而治”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華
一、老子的“無為而治”教育思想
老子是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其“無為”的自然思想觀點在中國教育史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提出:“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1]世間萬物生長之時,其本身就具有生長的本能,讓其自然生長,而不是外力的強加干預,使萬物生長但無權占有它們,培育萬物,但不能伐功矜能。老子因自己獨有的辯證觀點看待事物的兩面性,透徹的分析了自然之物的自由生長。行無為之治,行不言之教,絕不會去主觀臆造,更不去勉強而為,以達到無為而無所不為。[2]老子在《道德經》第三章中提出“圣人之治,無為而治”“為無為,則無不治”,圣人治世,按照“無為”的原則來做事,天下就沒有什么治理不好的。老子認為,只有凈化人的心靈,寧靜淡泊,才能達到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圣人之治,才能達到淳樸民風和盛世之治。 反映在教育上,強調培養(yǎng)人的過程要尊重其自然規(guī)律,尊重人生長發(fā)育的本質特點,不應該強加干涉, 他的很多理念被后世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吸取借鑒,此教育理念在人類生長初期更為重要。
老子的“無為而治”教育觀點在中國歷史上,乃至全球范圍內,都有著深遠影響,但有些教育家卻否定了“無為”思想在教育中是起到作用的。 自然無為具有以下特點:發(fā)展動因的內在性,外力作用的間接性,發(fā)展軌跡的平緩性,總體態(tài)度的和諧型。 [3]這些特點的主要目的就是說明任何事物都不應該扼殺它本來發(fā)展的過程。在此基礎上,老子的主張,目的就是尊崇一切事物的自然發(fā)展,只要人們做到了自然無為,就能無所不為。
二、“無為而治”思想在國際教育中的意義
德國首創(chuàng)的華德福教育體制就是老子“無為而治”辦學理念積極的應用,該教育體制就是配合人的意識發(fā)展規(guī)律,階段性針對意識來設置教學內容,因為人的自我發(fā)展在不同階段存在個體差異,針對人的深層意識的教育才能讓孩子成長為自己直到準確的找到自己的定位。例如:傳統(tǒng)的教育在兒童成長初期,按照所謂的理論和科學制定相應學習計劃,高呼“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熟不知,這已經違背了兒童的自然成長,在兒童的初期成長階段,兒童的玩耍是一種釋放,自然界的鳥叫、唱歌、花香、彩虹帶來的靈氣會滋養(yǎng)著孩子。成人世界里不自覺所表現(xiàn)出來的虛榮和攀比在兒童成長初期產生的影響是具有毀滅性的,而該教育體制的辦學模式是根絕兒童自身的成長規(guī)律,順眼不同個體成長速度的快與慢,有一對一的制定教學計劃,在教育過程中,不干涉,不強迫,不限制,不違背,保護兒童在一個不受成人世界影響的環(huán)境下健康成長。至今該辦學模式被廣泛應用,很多基礎教育均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制定本土化的華德福辦學體制,這正是體現(xiàn)了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教育理念。
三、“無為而治”思想對我國學前教育的啟示和影響
老子的“無為而治”并不是“無為”,而是“善為”,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兒童成長,國際辦學體制已經在陸續(xù)的沖擊傳統(tǒng)教育,提倡對兒童的培養(yǎng)需要尊重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是全盤否定傳統(tǒng)教育,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在于外界功利性的影響兒童,在中國,兒童從小被灌輸學科技,考大學,好成績以回報父母,除此之外,游戲,藝術都成了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而學前教育階段就灌輸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思想,英語,算數,課外科技讀物都成為了兒童必須每天都要完成的任務,成績和排名成為了檢驗學習的唯一標準,違背了老子的思想,老子認為通過潛移默化達到“無所不為”的效果,在教學中通過“不教”完成“無所不教”,就如同“道”“無為”而萬物“自然”生成一樣,既可以產生無形的影響,又不妨礙學生自然人性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如果過于直接的施為,不但達不到培養(yǎng)目標反而會適得其反,得不償失,太過急功近利會使得教育淪為造物機器,不利于學生自然人格的培養(yǎng),最終與“道”背道而馳。[4]我國傳統(tǒng)教育階段在不摒棄傳統(tǒng)知識模式的前提下,有針對性的融入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
“無為而治”是以“不言而教”為行動的,老子認為,多言之教不合于道,不合于自然“希言自然”,“天之道,不言而善勝”,“多言數窮”。建議教師在受教的時候不應過多言語傳授,導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在華德福教育模式上,因特殊情況,對學生實行自學模式,教師答疑解惑,以便保護學生主動獲得知識的能力以及天生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力。
現(xiàn)代教育應認真審視辦學目的,既要滿足社會需要,又要符合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傳統(tǒng)的道家思想是我們偉大的寶貴的遺留下來的財富,我們應該細細解讀參悟老子思想的精華和內涵,為我國未來的學前教育乃至整個教育階段服務,培養(yǎng)既有利于社會發(fā)展,又利于自身發(fā)展的國家棟梁。
參考文獻:
[1]老子.李若水評.道德經[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4.
[2]老子.李若水評.道德經[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4.
[3]范建鋒.談老子的“不言之教”[J].教育探索,2009(7).
[4]劉靜.老子的“無為”思想及其當代教育價值[D].山東:曲阜師范大學,2014(4).
作者簡介:宋佳書(1989.7-),女,漢族,內蒙呼倫貝爾人,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級碩士研究生,院系:教育史,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