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緒軍
【摘 要】 數學廣角是新課程改革后新增內容,如何把握好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可以說是每一個數學教師的困惑。為此,筆者重新研讀了教材和新課標,反復設計試上“搭配”一課,以準確領會教材中“數學廣角”的教學目標,深入感悟探究“數學廣角”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 數學廣角;搭配;數學思想
一、數學廣角的教學要求
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的、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使學生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二、三年級上冊搭配問題課堂實踐
(一)課堂教學要有數學味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教學的起點,但課堂教學只停留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里轉,學生就得不到發(fā)展,只有讓學生進入“數學化”的軌道,進行數學思考,學生才能用數學的眼光審視生活,得到數學的發(fā)展,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第一種教學設計是“學習鞏固式”的,環(huán)節(jié)多而實際內容少,只局限在能找到6種搭配方法即可,它關注的是“學生學會了沒有”;第二種設計是“探究發(fā)展式”的,環(huán)節(jié)少而內容飽滿,它追求的是能找到一種更深層次的規(guī)律,關注的是“學生思維得到發(fā)展了沒有”。兩種設計產生不同的效果:知識容量少,知識之間內在的聯(lián)系被閹割,反而容易造成教師無效教學行為多,學生的潛能、創(chuàng)造力得不到盡可能的發(fā)揮;知識的容量大,知識之間內在的聯(lián)系豐富,學生一個個新起點上迎接新的挑戰(zhàn),不斷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教學過程是學生從無序到有序思考,從擺實物模型(動作語言)到連線(圖形語言),再到算(抽象成符號語言)的數學化過程,增強了課堂的“數學味”。
(二)數學思考要把握有度
課堂教學內容是“深”好,還是“淺”好呢?又如何把握這個“度”呢?降低教學內容的難度,與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時代要求是背道而馳的,但不管怎樣,應把握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框架之內。維果茨基把兒童能夠獨立達成的水準與經過教師和伙伴的援助能夠達成的水準之間的落差,叫做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的教學應把握住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內容做到張弛有度。
(三)合理使用教材
恰當地選取教學素材,是有效課堂展開的先決條件。教師要將教材的基本理念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注重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當好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與實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
(四)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思想蘊含在數學知識形成、發(fā)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如抽象、分類、歸納、演繹、模型等。學生在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數學思想。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重要標志。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是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逐步累積。
“數學廣角”雖然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所占的內容比重少,但它的教學價值和后續(xù)教學中的意義不容忽視。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研讀教材、了解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才能真正地實現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 丁麗. 數學廣角學什么與教什么[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5).
[2] 和小軍.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教學[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