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
摘要:談到朦朧詩,人們總是自然而然地把它與朦朧詩派聯(lián)系在一起。朦朧詩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隨著文學全面復蘇而出現(xiàn)的一個新的詩歌藝術潮流。
關鍵詞:朦朧詩;意象;知人論世
談到朦朧詩,人們總是自然而然地把它與朦朧詩派聯(lián)系在一起。朦朧詩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隨著文學全面復蘇而出現(xiàn)的一個新的詩歌藝術潮流,以舒婷、北島、顧城、梁小斌、江河、食指、芒克等先驅者為代表形成了朦朧詩派,后繼者有海子等。朦朧詩以內(nèi)在精神世界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采用整體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發(fā)的藝術策略和方式來掩飾情思,從而使詩歌文本處在表現(xiàn)自己和隱藏自己之間,呈現(xiàn)為詩境模糊朦朧,詩意隱約含蓄、富含寓意,主題多解多義等一些特征。
各種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中對朦朧詩都有收錄,比如舒婷的 《致橡樹》《雙桅船》《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食指的《相信未來》,梁小斌的《中國,我的鑰匙丟了》,雖然在考試中對這些現(xiàn)代詩的考查很少,但是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鑒賞能力是很有幫助的。朦朧詩的教學一直來說晦暗不明,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棄之不講,或者輕描淡寫,不做重點,實則只要把握好一些方向,朦朧詩的教學還是有跡可循,有法可依的。筆者從教學實際出發(fā),淺談幾點教學心得。
一、以意象為突破口
以舒婷的《致橡樹》為例,詩人在陳述自己觀點前,用了幾種典型的意象來否定以往的愛情觀,如“攀援的凌霄花”“癡情的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傲柘龌ā钡呐试且栏叫匀烁竦捏w現(xiàn),在幾千年的傳統(tǒng)封建社會里,男尊女卑,女性似乎是男性的附屬品,沒有獨立人格,“三從四德”被看作女性的至高美德,這是像舒婷這樣的新時代女性所不齒的。“癡情的鳥兒”的“癡”實則是一廂情愿,是一種討好,喪失了自己的獨立人格?!叭础彼蛠淼摹扒鍥龅奈拷濉睂崉t是一種犧牲奉獻,但這種犧牲奉獻是單方面的,沒有你來我往,“險峰”增加的高度、襯托的威儀使得女性沒有了自己,矮化了自己,活在男性的光環(huán)下。“日光”“春雨”也是只求舍予而不求回報,舒婷通過這些意象告訴我們,她在愛情中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就是:人格平等,個性獨立。
二、把知人論世作為深入點
詩歌是文學皇冠上的明珠,詩歌是濃縮的精華,更是詩人人格特質(zhì)和人生經(jīng)歷的寫照。所以了解詩人以及知悉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對于我們解讀朦朧詩也是大有裨益的。
以李商隱的《錦瑟》為例,本來這首詩是無題,是后世截取詩歌首聯(lián)前兩字為題,本來詩歌的題目是主旨中心所在,這就導致了對《錦瑟》主題的多重解讀,有愛情說,有悼亡(悼念亡妻)說,也有政治理想說,更多人傾向前兩種,然而政治理想說有沒有可取之處,筆者認為結合李商隱的生平和當時的社會背景,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晚唐的政治社會,黨爭傾軋,而李商隱正是黨爭的受害者,卷入當時的“牛李黨爭”漩渦中,一生落魄不得志。牛黨成員令狐楚父子對他有知遇之恩,而他有被李黨成員王茂元招為東床快婿,這使得他“兩頭不是人”,牛黨成員覺得他忘恩負義,李黨成員對他猜忌懷疑,他的政治生涯就是在夾縫之中求生存,抑郁寡歡。所以豈可武斷地認為那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就是在懷念和感傷逝去的愛情和愛人呢?
再以鄭愁予的《錯誤》為例,如果光從字面上解讀,很容易把它與古代的閨怨詩劃等號,似乎是一位思婦在等待歸人,在等待浪跡在外的游子,然而容顏老去,卻沒有等到歸人,“達達的馬蹄聲”造成了婦人的錯覺,這是一個傷感的“錯誤”。可我們翻看鄭愁予的生平,不難發(fā)現(xiàn),他與余光中一樣,都是在1949年從大陸遷往臺灣的,鄭愁予也曾自述該詩源自童年的逃難經(jīng)歷,他小學時,抗戰(zhàn)就全面爆發(fā)開始了,父親從陸軍大學受訓后一畢業(yè)就被送到湖北抗戰(zhàn)前線,調(diào)去襄陽張自忠的部隊,他則跟隨著母親經(jīng)歷過各種逃難,一路上看到很多傷兵;1948年12月,他到江南的一個村落,那里喚起了他童年時期逃難的記憶,有關炮車,有關戰(zhàn)馬的馬蹄聲,他把這些冒出的經(jīng)歷藝術化,寫成了《錯誤》。這首詩的主角就是以鄭愁予母親為原型的。①他所謂的“打江南走過”表達的也可以是一種懷國的故園之思,因此守候者等待的就不僅是“愛人”,也可以是“兒子”。甚至于,這個等待者也可以不視為一個具體的人,而是對因為歷史政治的分割而不能團聚,身在故國的守候者群體的抽象;或者說,這個等待者,其實就是祖國母親,此詩是母親對不能回歸的游子的呼喚,也是游子對家國深深的鄉(xiāng)愁??紤]到鄭愁予的年齡和經(jīng)歷,考慮到和他同時代從大陸去臺詩人所共有的鄉(xiāng)愁情結(余光中就有《鄉(xiāng)愁》《鄉(xiāng)愁四韻》等);也考慮到詩無達詁的原則,這也不失為一種可以接受的理解。②知人論世,對我們多角度地解讀朦朧詩提供了一個可靠的保障。
三、通過橫向比較準確解讀詩歌主旨
再以舒婷的《致橡樹》為例,這首詩難道是女權主義的宣言嗎?女權主義強調(diào)的兩性平等、女性解放、自由平等,但我們仔細分析,舒婷絕不是那種激進的女權主義者。如果我們通過橫向的比較閱讀,比如舒婷的另外一首代表作《神女峰》,就可以更加準確地理解詩人的用意。神女峰的傳說被視為貞潔的典范,神女是古代男權社會中婦女膜拜的對象,然而這個傳說的背后實則是殘忍的,是封建社會中女性犧牲自由快樂和幸福換來的。詩人產(chǎn)生了強烈的質(zhì)疑,“但是,心真能變成石頭嗎”,“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是詩人尖銳的批判和真誠的呼吁,是對封建倫理道德的鞭撻。而《致橡樹》強調(diào)的僅僅是這些嗎?“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筆者認為詩人更強調(diào)的是一種和諧的愛情觀,既不是男權社會中的男性凌駕于女性之上,也不是激進女權主義者所表達的對男性價值觀的否定,男女平等追求的是互利互助,男女愛情講求的是同甘共苦,給自己自由的空間又能攜手前行。
四、提煉抽象涵義突破定勢解讀
一首詩如果能從多角度解讀才能使詩歌熠熠生輝,魅力不朽,“文似看山不喜平”,朦朧詩尤其如此。所以對于朦朧詩的鑒賞,我們可以只提煉出一個基本涵義,然后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和思考,能讓他們對詩歌主題的多樣化有更深刻的認識。
比如《錦瑟》,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典,分別化用了四個典故。這些典故聯(lián)在一起,我們就可以提煉出一個抽象的主題,“莊生夢蝶”是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如夢一樣縹緲,然而夢醒后卻是一場空,“杜鵑啼血”是把滿腔熱血寄托在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后,然而希望破滅后的悲傷、怨憤、凄涼,“春心”枉付,“鮫人泣珠”則是為自己曾經(jīng)的追求失敗后留下的淚,泣淚成珠,哪怕沒有成功也覺得那些追求如珍珠般美好,“良玉生煙”是因為藍田玉的精氣遠察如在,近觀卻無,說明當初的追求已經(jīng)跟自己漸行漸遠,只可遠觀,再也無法把握和親近。通過這樣抽象的提煉后,多重主題就很好理解,因為這個追求的美好事物可以是愛情,可以是婚姻和愛人,也可以是政治理想。
總的來說,朦朧詩是詩歌寶庫中一塊多彩繽紛的瑰石,值得我們細細品讀,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提供多種方法,來增進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走進朦朧詩的大千世界。
參考文獻:
[1]鄭愁予透露《錯誤》一詩的創(chuàng)作來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3,27
[2]陳培浩.文本細讀和文化批判的縫隙——鄭愁予《錯誤》新讀[J].中國文學研究,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