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少有人研究最后弄過大學生英語口語與情感因素之間的關系。本結果顯示英語語言學習者的成就與動機與語言自信心呈正相關,與焦慮和冒險呈負相關。 結果表明(1)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對第二語言學習有顯著影響。(2)重視培養(yǎng)語言學習者對語言自信心,提高他們在二語口語技能。
關鍵詞:口語動機;語言自信心;焦慮;課堂冒險
1.引言:英語學習者的差異被認為在外語課堂上起著十分重要作用。在學外語習者變量中,動機,焦慮,自信等情感因素一直是研究的對象。根據(jù)過去對情感因素的研究,動機,語言自信,焦慮和語言課堂冒險一直是我們研究的對象。
2.文獻綜述:動機;語言自信心;焦慮;課堂冒險
長久以來,動機一直被視為影響外語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動機由由三部分組成:(1)理想的自我:個人對我們非常想成為什么的想法。(2)可能成為的自我:個人對我們成為什么的想法。(3)擔心的自我:個人對我害怕成為什么的想法。Dornyei(2005)開發(fā)了L2激勵自我系統(tǒng),它由理想的L2自我,應當成為的自我和L2學習經(jīng)驗組成。理想的L2自我代表了一種渴望成為未來的L2用戶的理想形象。Csizer和Kormos(2009)發(fā)現(xiàn)二語學習經(jīng)驗是關于學習者對第二語言學習的態(tài)度,并可能受到與學習環(huán)境和經(jīng)驗相關的特定情境動機的影響。
無論語言交際能力如何,語言自信心可以促進口語技巧提高,因為具有自信心的學習者更有可能參與多種活動進行交流。(Clement, 2003; MacIntyre,1994; Yashima, 2002)。
焦慮是一個復雜的結構(MacIntyre,1999; Yong,1999),是一種根據(jù)感受(挫折,恐懼,不安全或憂慮)處理學習的心理狀態(tài)。有關焦慮與二語表達之間關系的研究的結果是充滿相互矛盾的,即焦慮對二語表達的一些促進和削弱作用(K.Bailey,1983;Kleinmann,1977)。
在第二語言課堂里,語言風險被定義為一個人冒險課堂參與的傾向。冒險是很重要的,因為它鼓勵學生學習語言,猜測,并且從課程中學習錯誤(Beebe,1983; Brown,2006)。
3.研究問題
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如何看待他們的情感狀態(tài)對動機,語言自信,焦慮和冒險?
4.情感變量在多大程度上與中國學生的成就經(jīng)驗相關聯(lián)?
4.1參與者:這項研究的參與者是中國大學的92名新生。英語是他們的外語課程。在92名參與者中,30%是男性(28名學生),70%是女性(64名學生)。他們年齡19歲,有不同的專業(yè)以及母語是中文。所有的學生都是由同一位英語老師教授的,教科書,課程要求和評估在一個學期內都是一樣的。
4.2設置:英語課每周兩次,每次上課兩個小時,由1節(jié)課口語教學和1節(jié)課口語展示組成。
4.3工具:我們使用結構化問卷收集數(shù)據(jù)。問卷項目答案是用5分Likert型量表測量,其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項目涉及正面和負面的問題,要求學生回答24個項目,涉及4個情感變量:動機(8項),感知語言自信(8項),說話焦慮(6項),課堂冒險(2項)。 Cronbach'sα指數(shù)用于檢驗問卷中每個項目的內部一致性,動機指數(shù)為0.83,語言自信指數(shù)為0.94,焦慮指數(shù)為0.92,課堂風險指數(shù)為0.77。
此外,要求學生提供諸如第一語言,性別,年齡,專業(yè)等信息。教師在學期結束時提供學生的口頭期末成績和中期成績,最后綜合衡量學生口語成績。
5.結果:描述性統(tǒng)計為了回答關于動機,自信,焦慮和冒險的情感研究問題,我們使用SPSS 16軟件程序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表2給出了4種情感量表的平均值和標準差以及口語成績。研究表明學習英語的動機很高(M = 3.95,SD = 0.63),在8項關于動機的項目中,最高的平均分是“在我的大學課程中,英語對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課題”(M = 4.51,SD = 0.75) ,動機量表各項均得分均在3.6分以上,表明大多數(shù)學生將學習英語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工具性動機,從研究者的教學經(jīng)驗來看,中國學生有強烈愿望高分獲得英語考試成績,這使得他們盡可能地學習英語。課堂冒險:平均分為3.45(M = 3.44,SD = 0.95),表明大多數(shù)學生在講英語時感到緊張,換句話說,他們不愿在日常生活中說英語。
動機3.95 0.63(標準方差);自信3.40 0.76;焦慮3.0,0.89;冒險3.44,0.95;成就73.98,11.79
6.討論
數(shù)據(jù)表明,中國英語學習者總體上對學習英語具有強烈的動機和高度的自信心。動機與語言自信心之間的正相關關系表明,學習者對自身能力的感知可能對學習者的動機產(chǎn)生巨大影響,盡管有高度的動機和自信,但許多學生不愿意冒課堂風險,許多參與者都有說話焦慮的傾向。分析結果表明口語水平較高成績歸因于以下原因,例如(1)對語言功能的執(zhí)行有信心,(2)對使用目標語言的焦慮不大,(3)積極參與外語語言學習活動。
7.結論:不言而喻,交際焦慮,口頭語言冒險恐懼等情感障礙外語習得。在情感變量中,本文認為語言自信對學生口語表達成績的顯著影響。因此,在學習外語時應強調和激勵中國學生自信心的努力。
參考文獻:
[1]Imai, Y.(2010). Emotions in SLA: new insight from collaborative learning for an EFL. classroom.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4,278-293.
作者簡介:周軍(1966年10月)男,漢族,浙江寧波人,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講師,本科,主要從事外語教學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