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煜青,譚云龍,雙 梅,董問天
認知功能是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們對事物的構成、性能與他物的關系、發(fā)展動力、發(fā)展方向,及基本規(guī)律的把握能力,涉及到多個方面:執(zhí)行功能、注意力、學習和記憶、言語流暢性和處理速度等,是反映了大腦功能[1-2]。認知功能障礙已經(jīng)成為精神疾病癥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治療難題。精神分裂和抑郁癥作為最常見的兩個精神疾病之一,都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并且與疾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3-4]。精神分裂癥對認知功能的損害要比其他功能性精神疾病更嚴重[5]。該研究采用重復性成套神經(jīng)心理狀態(tài)測驗(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對比癥狀緩解后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的情況。
1.1研究設計采用病例對照的方法進行研究。在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門診和住院患者招募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受試者,在社區(qū)人群中招錄正常對照者。所有受試者都要在完全了解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方開始入組、評估。收集受試者的社會人口學資料、吸煙史、飲酒史和既往史。本研究經(jīng)過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所有受試者都是在充分了解研究后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病例資料
1.2.1抑郁癥組 入組標準:符合國際疾病和相關健康問題分類第十版(ICD-10)抑郁癥的診斷且目前抑郁癥的病情相對穩(wěn)定,年齡≥18歲。
1.2.2精神分裂癥組 入組標準: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的診斷且病情穩(wěn)定配合檢查者,年齡≥18歲。
1.2.3正常對照組 入組標準:正常健康對照,不符合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年齡≥18歲。
1.2.4排除標準 年齡<18歲,文盲,有嚴重的活動性軀體疾病,有顱腦損傷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有聽力和色盲、色弱者,接受過電休克治療者,服用過對認知功能有明顯影響的藥物,有符合ICD-10物質濫用/依賴者,精神發(fā)育遲滯,癡呆,雙相障礙,神經(jīng)癥,人格障礙的患者。目前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較重者。
1.3神經(jīng)心理評估工具
1.3.1精神癥狀嚴重程度的評估 抑郁和焦慮癥狀評估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兩個量表的總分能較好的反映抑郁、焦慮癥狀的嚴重程度,得分越高抑郁、焦慮癥狀越重。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是對精神分裂癥癥狀嚴重程度進行評估的常用工具之一,分為陽性癥狀量表、陰性癥狀量表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3個分量表。每個條目均為7級評分,從1到7分,其中陽性量表和陰性量表各有7個條目,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共有16個條目,總分為30~210分[6],分數(shù)越高,精神疾病越重。
1.3.2神經(jīng)認知功能的評估 重復性成套神經(jīng)心理狀態(tài)測驗(RBANS)是一個全面認知檢查工具,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包括12 個條目,分5個因子,每個因子分由所包含條目的原始分通過查表所得,其中即刻記憶包含詞匯學習和故事復述2個條目,視覺廣度包含圖形臨摹和線條定位2個條目,言語功能包含圖畫命名和語義流暢性測驗2個條目,注意包含數(shù)字廣度和編碼測驗2個條目,延時記憶包含詞匯回憶、詞匯再識、故事回憶及圖形回憶4個條目,量表總分由5個因子分值之和查表而得[7-8]。
1.4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3組之間對RBANS的每個條目、5個因子和總分采用方差分析(ANOVA)檢驗,如果3組間均值有差異再進行post-hoc進行兩兩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對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評分與疾病嚴重程度進行分析。隨后進行線性回歸分析RBANS得分受癥狀嚴重程度影響的程度。年齡、受教育程度和病程作為混雜因素進行矯正。
2.1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資料共收集抑郁癥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齡(36.9±11.6)歲。精神分裂癥患者44例,男20例,女24例,年齡(35.5±11.1)歲。 正常對照41例,男17例,女24例,年齡(32.4±13.3)歲。各組年齡進行ANOVA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1.446,P=0.239),各組男女比例進行χ2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595,P=0.743)。3組人群的受教育年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0.924,P=0.400)。其中抑郁癥組的HAMD平均分為14.0±10.9,HAMA平均分為9.0±8.9,精神分裂癥患者PANSS總分為49.7±16.5,見表1。
2.2研究對象的認知功能的差異結果顯示,除了言語功能這個因子在3組間沒有差異,其余4個因子在3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抑郁癥患者只有注意力因子評分顯著低于正常。具體到每個條目,抑郁癥患者在詞匯學習、編碼測驗、詞匯回憶和圖形回憶評分要顯著低于正常對照。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四個因子的評分都顯著低于正常對照,延時記憶的評分也低于抑郁癥患者。具體到每個條目,精神分裂癥在詞匯學習、線條定位、編碼測驗、詞匯回憶、詞匯再識、圖形回憶的評分都顯著低于正常對照;在線條定位、詞匯回憶評分也顯著低于抑郁癥患者。
進一步做相關分析顯示,抑郁癥患者數(shù)字廣度測驗(評價注意力)與抑郁癥的HAMD總分呈負相關性(r=-0.38,P=0.015)。抑郁越重,注意力越差,這與臨床經(jīng)驗是一致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PANSS總分、一般精神病理得分、陽性癥狀評分和陰性癥狀評分與注意力總分呈負相關性,癥狀越重,注意力評分越差。另外RBANS總分與PANSS總分和陽性癥狀總分也呈負相關性,提示精神分裂癥的癥狀越重,注意力和認知功能的損害越重,見表3。
表1 正常對照、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患者一般情況
表2 正常對照、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患者的RBANS測試結果
表3 精神分裂癥患者PANSS評分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RBANS分項目的相關分析
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將RBANS評分作為因變量,抑郁癥患者HAMD、HAMA、年齡、受教育程度、病程作為自變量,結果顯示只有受教育程度預示了RBNAS的得分(β=0.350,95%CI:0.019~2.181,t=2.079,P=0.046)。將RBANS評分作為因變量,精神分裂癥患者PANSS量表的陽性、陰性和一般精神病理評分、年齡、受教育程度、病程作為自變量,發(fā)現(xiàn)只有陽性癥狀評分預示了RBNAS的得分(β=-0.521,95%CI:-7.672~-0.273,t=-2.242,P=0.031)。
本研究對疾病緩解后的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了RBANS檢測,結果顯示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都較正常人群差,并且精神分裂癥比抑郁癥患者更差。其中在即刻記憶和延時記憶、視覺廣度總體上,抑郁癥和正常人群沒有明顯區(qū)別,都優(yōu)于精神分裂癥患者。注意力方面,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都差于正常人群。在言語功能上,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患者與正常對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顯示,抑郁癥患者即使癥狀得到有效緩解,但是患者的注意力障礙依然存在,并且與抑郁癥的嚴重程度有明顯相關性,疾病越嚴重,注意力的損害也越重。另外詞匯學習、詞匯回憶和圖形回憶上也存在某種程度障礙,反映了抑郁癥患者在即刻記憶和延時記憶上都有某些方面的損害。抑郁癥患者存在注意力和記憶力的損害是得到很多研究的證實的[9]。臨床工作中抑郁癥患者經(jīng)常主訴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本次認知功能的測查進一步證明此點,這兩方面的損害不僅僅是患者的主觀感覺,也是客觀存在的。
精神分裂癥癥狀緩解后仍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并且程度要明顯大于抑郁癥患者,涉及到除言語功能之外的所有方面。認知功能的損害與陽性癥狀有明顯相關,可被解釋為精神分裂癥患者越多的陽性癥狀,注意力越容易被分散,從而導致認知功能多個方面測查結果較差[10]。然而,另有研究認為精神分裂癥的認知功能的損害并不一定與陽性癥狀相關,更多的是與陰性癥狀相關,并且隨著陰性癥狀的改善而有所改善[11]。出現(xiàn)這個矛盾的解釋是精神癥狀緩解后,部分容易被癥狀影響的認知功能會有所改善,但是并不是認知功能完全緩解。本研究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PANSS評分患者疾病嚴重程度僅為輕度,但認知功能仍存在損害。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的損害更多的認為是一個疾病特征,而不是狀態(tài)特征。也就是說即使精神分裂癥完全恢復,認知功能損害也會存在。
本研究的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程較長,用藥時間也較長,并且有些患者使用多種藥物。長期使用抗抑郁和抗精神病等藥物對患者認知功能也會有影響。所以未來應研發(fā)對認知功能的影響小的藥物,以防止患者額外的損傷。
參考文獻
[1] Austin M P, Mitchell P, Goodwin G M.Cognitive deficits in depression: possible implicationsfor functional neuropathology[J]. Br J Psychiatry, 2001,178: 200-6.
[2] 王彥芳,杜巧榮,李素萍,等.伴發(fā)睡眠障礙首發(fā)抑郁癥認知功能損害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 2015, 41(2): 71-5.
[3] Pu S, Nakagome K, Itakura M, et al. Association of fronto-temporal function with cognitive ability in schizophrenia[J]. Sci Rep, 2017,7: 42858.
[4] 蘇 暉, 江開達, 徐一峰 等. 抑郁癥首次發(fā)病患者認知功能的研究[J]. 中華精神科雜志, 2005, 38(3): 146-9.
[5] Zanelli J, Reichenberg A, Morgan K, et al. Specific and generalized neuropsychological deficits: a comparison of patients with various first-episode psychosis presentations[J]. Am J Psychiatry, 2010,167(1): 78-85.
[6] 司天梅, 楊建中, 舒 良, 等. 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4,18(1): 45-7.
[7] 張保華, 譚云龍, 張五芳, 等. 重復性成套神經(jīng)心理狀態(tài)測驗的信度、效度分析[L].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8,22(12): 865-9.
[8] Randolph C, Tierney M C, Mohr E, et al. The 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 (RBANS): preliminary clinical validity[J]. J Clin Exp Neuropsychol, 1998,20(3): 310-9.
[9] 陳 俊, 吳志國, 王 勇, 等. 難治性抑郁癥與首發(fā)抑郁癥認知功能對照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0,30(6): 631-5.
[10] González-Blanch C, Perez-Iglesias R, Pardo-García G,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cognitive functioning for global functional recovery in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J]. Psychol Med, 2010,40(6): 935-44.
[11] Anda L, Br?nnick K S, Johnsen E, et al. The course of neurocognitive changes in acute psychosis: relation to symptomatic improvement[J]. PLoS One, 2016, 11(12): e0167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