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欣虹,葉 迷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 學生工作處,福建 福清 350300)
在我們的日常經驗里,觀看外國電影時,開場后往往要耗費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分辨清楚誰是“Tom”,誰是“Jim”。在我們眼中,西方的“老外”長得一個樣,非洲的黑人長得一個樣,連自己國家的少數(shù)民族姑娘也長得一模一樣。不僅如此,我們還分不清猴臉,也分不清人類嬰兒的臉。但我們卻能很快記住國內電視劇里誰是“媳婦”,誰是“小姑”,新認識的同學、朋友,新來的同事我們也都不會混淆。這一現(xiàn)象稱之為異族效應(Other-race Effect,ORE),也稱跨文化效應(Cross-race Effect,CRE),或本族偏向(Own-race bias,ORB),指的是人們對本族面孔的識別能力比對異族面孔的要好,這里的“本族”和“異族”一般指的是人種或族群[1-5]。
東南亞(Southeast Asia)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才出現(xiàn)的一個新的地區(qū)名稱,東南亞共有11個國家,分別是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文萊、菲律賓和東帝汶[6]。東南亞人人種較雜,以黃種人為主,并融入黑種人和棕種人血統(tǒng),屬馬來-波利尼西亞人種,從面部特征來說,膚色呈淺褐色、棕色至暗褐色,臉寬,眼睛通常不具蒙古褶①,鼻寬但不扁平,唇闊。而位于東亞地區(qū)的中國,也以黃種人為主,屬于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和南亞類型,面孔的主要特征是膚色中等,臉扁平,顴骨突出,高眼眶,眼瞼大多有內眥褶且眼角有角度(即蒙古褶),鼻寬中等,鼻梁較低,唇厚中等。東南亞人面孔與中國人面孔有著極大的相似,又有所差別,在這兩個族群之間是否仍會出現(xiàn)異族效應恰是國內外實證研究中的空白點。
十八大以來,來華留學規(guī)模持續(xù)增長。2016年留學生規(guī)模突破44萬,比2012年增長了35%[7],如今東南亞到中國的留學生絡繹不絕,中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據(jù)統(tǒng)計,2016年來自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越南三個國家的留學生分別位居排行榜第三、第七和第十。近幾年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數(shù)量增長明顯,2016年,沿線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的64個國家的在華留學生達207 746人[7],由此可見,中國正日漸成為越來越多的東南亞國家青年學子求學之地。
本研究以異族效應為主題,探究中國大學生在東南亞面孔識別中是否存在異族效應,異族效應導致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誤認外國人,可能會引起尷尬或社會指責,且異族效應與種族態(tài)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本研究將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方面起到教育啟示作用。此外,也為中國大學生和東南亞留學生的友好往來提供一些有益參考,以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對構建和諧社會有重大意義。
東南亞中性面孔圖片的制備
照相機選用Nikon D3200。拍攝對象為福州三所高校在校東南亞留學生94名,其中來自越南的留學生20名,來自印尼的留學生58名,來自菲律賓的留學生16名,男生41名,女生53名,年齡范圍為18~23歲。拍攝前,讓拍攝對象摘掉耳環(huán)、項鏈等飾品,劉海統(tǒng)一向后梳理,露出完整面貌,并要求其作出平靜表情進行拍攝,僅拍攝上半身齊胸照片。用photoshop10.0軟件對照片進行處理,同中國面孔表情圖片制備一致[8],圖片采用黑白色,統(tǒng)一去掉頭發(fā)、耳朵、脖子,以及明顯的胎記、痣、刺青等外部特征,以避免膚色和外部特征對面孔識別的干擾。圖片尺寸統(tǒng)一為615 cm ×715 cm,分辨率為102像素/英寸,并統(tǒng)一圖片亮度和對比度。
福州某大學30名心理學研究生擔任評分者,采用E-prime2.0軟件編制程序,隨機呈現(xiàn)94張圖片各兩次,每張圖片呈現(xiàn)時,讓評分者首先根據(jù)自己的感受判斷面孔圖片的情緒類型并按鍵反應,采用7點評分法,其中1代表負性強烈,4代表中性強烈,7代表正性強烈,分別對應電腦鍵盤數(shù)字鍵上的1~7七個鍵。要求被試不做長時間的思考,按照瞬時感受進行按鍵反應。
1.評分穩(wěn)定性
94張圖片兩次呈現(xiàn),將評分者對情緒類型前后判斷一致的圖片占所有圖片的百分比作為評分穩(wěn)定性,以評價評分者的認真程度。剔除低于60%的評分者1人,有效評分者為29名。
2.中性表情強度
采用7點計分法,得分越靠近4分,表明面孔情緒越中性,原則上選取平均分為3.5~4.5分的面孔圖片,共選取32張,其中男性16張,中性情緒強度平均值為3.935;女性16張,中性情緒強度平均值為3.953。
1.實驗對象
2.實驗設計
以不同類型(中國和東南亞)的中性面孔作為實驗材料,使用學習—再認實驗范式,考察中國大學生對東南亞面孔的識別是否存在異族效應。采用單因素被試內實驗設計。自變量為不同類型的中性面孔圖片(兩個水平:中國、東南亞),因變量為被試再認的正確率和反應時,以及被試對不同類型面孔圖片的辨別力和決策標準。
3.實驗材料
實驗材料為中國人和東南亞人的中性面孔圖片,其中中國人的中性面孔圖片來自中國面孔表情圖片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包括7種情緒類型(憤怒、厭惡、恐懼、悲傷、驚訝、高興、平靜)的面孔表情圖片,每張圖片都有其對應的認同率和情緒強度評分,采用9點量表評分法。選取中性面孔(即平靜)32張,其中男性16張,愉悅度平均值為4.486;女性16張,愉悅度平均值為4.938。
東南亞人的中性面孔圖片來自本研究自行拍攝制備,每張圖片都有其中性情緒強烈程度,采用7點量表評分法,選取32張,其中男性16張,中性情緒強度平均值為3.935;女性16張,中性情緒強度平均值為3.953。具體詳見表1和圖1(其中東南亞中性面孔尊重面孔照片提供者的個人隱私,未完全呈現(xiàn))。
表1 實驗材料
圖1 中性面孔圖片材料示例
4.實驗程序
實驗程序采用E-prime2.0軟件編制。施測環(huán)境為福州某大學教室,采光良好,能保證實驗在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中進行。實驗設備為5臺14寸惠普筆記本電腦,操作系統(tǒng)均為Windows XP,調整每臺電腦的亮度、顏色質量和屏幕分辨率一致,屏幕分辨率為1280*800像素,顏色質量為最高32位。實驗中有1名主試,2名助手,每組對5名被試進行施測。
被試由主試領進實驗教室,坐在距離電腦顯示器60 cm處,熟悉實驗環(huán)境并進行相關的測驗說明。
被試先進行一組非實驗圖片練習,學習階段呈現(xiàn)5張,再認階段呈現(xiàn)10張,不計分數(shù),確定被試正確理解指導語后并熟悉該程序后,開始正式實驗。
正式實驗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學習,首先在電腦屏幕上呈現(xiàn)一個注視點“+”,注視點呈現(xiàn)的時間為 500毫秒,提醒被試實驗開始,并集中注視電腦屏幕中央,接著隨機呈現(xiàn)人臉圖片,呈現(xiàn)的時間為2 500毫秒。該階段共呈現(xiàn)人臉圖片32張,請被試努力記住它們,并告知被試該階段的學習將有助于完成實驗后續(xù)的任務。
學習結束后讓被試休息60秒,進入第二階段再認。首先在電腦屏幕上呈現(xiàn)一個注視點“+”,注視點呈現(xiàn)的時間為 500毫秒,接著隨機呈現(xiàn)人臉圖片,要求被試判斷這些圖片在上一階段是否學習過,如果學習過請按鍵盤上的‘J’鍵,如果沒有學習過請按鍵盤上的‘F’鍵,實驗過程中要求被試將雙手放在鍵盤上,把左手食指放在‘F’鍵上,右手食指放在‘J’鍵上。每張照片呈現(xiàn)時長為5 000毫秒,如果被試在5 000毫秒之后仍未按鍵反應則自動進入下一張圖片。該階段共呈現(xiàn)人臉圖片64張,其中32張是學習階段呈現(xiàn)過的。圖片呈現(xiàn)時間很短,請被試集中注意,又快又準確地作出判斷。
正式實驗中途不可退出、中斷,實驗結束后被試離開教室。
實驗收集被試再認階段的反應數(shù)據(jù),首先對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篩選[2,12],去掉以下不符合標準的數(shù)據(jù):①正確率小于50%的被試的數(shù)據(jù);②5s內未做任何反應的數(shù)據(jù);③超出平均反應時三個標準差以外的數(shù)據(jù);④反應時小于400 ms的數(shù)據(jù)。
接下來,對篩選后所得的有效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以學習過的面孔材料為信號,未學習過的面孔材料為噪音,計算以下四個指標:①正確率,計算每個被試對不同類型面孔識別的擊中率、正確否定率,則正確率=擊中率+正確否定率;②辨別力,查詢PZO轉換表[9]得到Z擊中和Z虛報,則辨別力d’=Z擊中-Z虛報;③決策標準,查詢PZO轉換表得到O擊中和O虛報,則決策標準β=O擊中/O虛報;④平均反應時,去掉所有錯誤反應,即虛報和漏報的反應,平均反應時=所有正確反應時之和/正確反應次數(shù)。
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種統(tǒng)計方法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結果一致表明,中國大學生對東南亞面孔識別的正確率顯著高于中國面孔識別的正確率(t=4.163***,F(xiàn)=17.332***);中國大學生對東南亞面孔識別的平均反應時顯著低于中國面孔識別的平均反應時(t=-2.536*,F(xiàn)=6.430*);中國大學生對東南亞面孔識別的分辨力顯著高于中國面孔識別的分辨力(t=3.338**,F(xiàn)=11.144**);中國大學生對東南亞面孔和中國面孔識別的決策標準無顯著差異,詳見表2、表3。
表2 對不同類型中性面孔識別的四項指標的t檢驗結果(M±SD)
表3 對不同類型中性面孔識別的四項指標的方差分析結果
從正確率、反應時和辨別力三大指標上看,中國大學生在中國和東南亞面孔的識別中并未出現(xiàn)異族效應,反而出現(xiàn)與異族效應相反的結果,即對異族的面孔識別要好于本族面孔,這一結果與異族效應以往研究有悖。
借鑒“異族分類優(yōu)勢(Labeled Other-race Advantage,ORA)”,即對異族面孔的種族類別的判斷要比對本族面孔更快的現(xiàn)象[10],我們將在東南亞面孔識別中出現(xiàn)的這種與異族效應相反的現(xiàn)象稱之為“異族優(yōu)勢”。異族優(yōu)勢并不是完全對立于異族效應,我們認為在異族面孔識別過程當中,異族效應和異族優(yōu)勢共同存在,當異族效應增強時,就掩蓋了異族優(yōu)勢的作用,表現(xiàn)出異族效應;而當異族效應降低時,異族優(yōu)勢就凸顯出來,表現(xiàn)為異族優(yōu)勢。二者此消彼長的關系均有賴于一定的條件,試圖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解釋本研究結果。
一方面是由于中國大學生在東南亞面孔識別中的異族效應降低甚至消除?;诋愖逍睦碚摍C制,有如下解釋:
第一,基于認知編碼理論和特征選擇假說,本異族面孔的加工深度影響著記憶效果。
本異族面孔加工深度和編碼方式有很大的差別。因為異族面孔至少會共享一個明顯的特征,如白種人的高鼻梁或深眼窩,對異族面孔的識別著重于這種單一的特征,將其表征為一個種族群體[11],注意資源主要分配在種族群體特征上,忽視了面孔所攜帶的個性化的具體特征[12],這樣的話只能進行淺層加工[13],因而記憶不會太深刻;識別本族面孔時則恰與之相反,將注意資源集中于一組或者幾個相關的個性化特征,這往往需要細微觀察,分散表征,進行深層次加工,從而加深了記憶,因而產生異族效應。
東南亞面孔與中國面孔在臉型、鼻寬、鼻梁和嘴唇存在差異但并不明顯,而眼瞼內眥褶的有無也屬細微差異,因此東南亞面孔相較于本族面孔不具有明顯的種族群體特征。在東南亞面孔識別當中,個體的注意資源不再大量集中于種族群體特征,也平均分配到面孔個性化的具體特征的加工上,加深了認知加工深度,提高了記憶效果,相應降低了異族效應。
第二,基于多維空間理論和知覺經驗假說,日常的接觸和交往降低了異族效應。
個體對面孔的識別是在一個多維度的心理空間中進行[14],包括面孔的結構特征,眼鼻口等具體特征,及膚色、質地、性別、年齡等多個維度。個體將看到的面孔特征與儲存在心理空間中原有的面孔特征進行提取和比較,從而做出判斷。本族面孔在這個多維空間中的集中程度較小,而異族面孔的集中程度較大[14],集中程度越大,從心理空間中提取到正確的面孔就越困難,因而產生異族效應。
Chiroro和Valentine(1995)研究證實接觸能夠降低異族面孔的集中程度[15],另有多項研究證實與異族人的交往也可以減弱或者消除異族效應[3]。我們認為與異族人的接觸和交往能夠增加心理空間中對異族面孔的儲存量,使異族面孔的集中程度變小,從而降低異族效應。本研究中東南亞面孔的被采集者和中國大學生被試來自同一所高校,二者接觸的頻率和交往的可能性都更高,大學生被試的心理空間中對東南亞面孔具有一定的儲存量,在進行面孔識別時,東南亞面孔的集中程度降低,較容易進行提取和比較,抑制了異族效應的發(fā)生。
第三,基于社會態(tài)度假說,種族偏見或歧視的消除降低了異族效應。
個體對待不同族群的態(tài)度影響其面孔識別能力[16],當個體對某個族群持有偏見、厭惡或歧視態(tài)度時,往往不愿意與之接觸和交往,也不愿意仔細區(qū)分這些異族面孔[17],識別和再認成績較差,因而產生異族效應。
隨著前來求學的東南亞國家學生的增加,目前已有多所高校建立了專門為東南亞、南亞國家留學生服務的機構,如云南財經大學的東盟②學院、昆明理工大學的東南亞與南亞人才培訓中心、云南師大的東南亞留學生見習基地等。東南亞留學生的專業(yè)選擇面也越來越廣,除了學習漢語外,還開設了醫(yī)學、財經、旅游、冶金等專業(yè),在生活上也盡可能讓東南亞留學生感受溫暖。已連續(xù)七年舉行東南亞文化藝術節(jié)暨新年潑水節(jié),開通綠色通道方便東南亞留學生回家和返校等,學校的這些舉措無疑加強了中國大學生與東南亞留學生的交流和接觸,促進文化融合,也無形中塑造了中國大學生對東南亞留學生的友好態(tài)度,種族偏見現(xiàn)象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是由于東南亞面孔的“異族優(yōu)勢”凸顯。同樣基于異族效應的理論機制,有如下解釋:
第一,基于社會分類假說,異族面孔的新異性影響了短時記憶效果。
異族面孔比本族面孔具有更為顯著的分類標識,使人們自動傾向將其歸于一組,因此相對于本族面孔形成了組外和組內[18],組外成員比組內成員更加具有相似性,因此,組外較組內更容易混淆,產生異族效應。
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不乏這樣的經驗,對人群當中的異族面孔,大到不同人種,不同洲際,再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小到只是一國的南北方之差,我們一定會首先發(fā)現(xiàn)與自己相異的面孔,并引起我們的興趣,加以關注。同樣的經驗也出現(xiàn)在面孔識別的學習階段,盡管東南亞面孔與中國面孔差異較小,不具備明顯的分類標識,個體仍能夠迅速而敏銳地感受到“這是外國人的面孔”或“這不是中國人的面孔”。此時,異族面孔的新異性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不僅引起我們的興趣和關注,而且使短時記憶的效果更好,產生異族優(yōu)勢。
第二,基于內在刺激差異假說,不同族群面孔自身的相似率影響著記憶難度。
不同族群的面孔在物理特征上存在天然的差異,相較于其他族群,某些族群面孔相似性更高,屬于同質刺激,因而可記憶程度不同[19]。有研究表明,對歐洲被試而言,亞洲面孔之間的相似率高于歐洲面孔,以亞洲被試為對象的實驗獲得了同樣的結果[20],這很好的證明了不同族群面孔識別本身相似率不同,導致面孔識別的難度差異。
東南亞人種復雜,作為一個族群其面孔的相似率低于中國面孔,因而識別難度較低,較容易分辨,形成了異族優(yōu)勢。
東南亞面孔與中國面孔特征差異較小,加之中國大學生與東南亞留學生的接觸和交往較多,且能夠友好相處,從而降低了異族效應,但東南亞面孔作為異族面孔的新異性并未減少,且東南亞面孔本身的相似率較低,加大了異族優(yōu)勢,因而中國大學生在東南亞面孔識別中不僅沒有產生異族效應,反而對東南亞面孔的識別能力更好。
注釋
①蒙古褶:在眼的內角處,由上眼瞼微微延伸,遮掩淚阜而呈一小小皮褶。
②東盟是東南亞國家聯(lián)盟,由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三國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
參考文獻:
[1] Malpass,R.S.,Kravit,z.J..Recognition for faces of own and other- race fac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9,13:330-334.
[2] 劉晶晶.維吾爾族大學生面孔識別異族效應的實驗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0.
[3] 楊紅升,黃希庭.面孔識別異族效應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8,31(6):1450-1453.
[4] Johnson,K.J.,Fredrickson,B.L.“We All Look the Same to Me”——Positive Emotions Eliminate the Own-Race Bias in Face Recognition[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5,16(11):875-881.
[5] 裴燕紅,隋光遠.情緒對面孔識別中本族偏向影響的眼動研究[C].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2009:270.
[6] 百度百科.東南亞[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0086.htm,2013-08-19.
[7] 中國新聞網.2016年度中國逾54萬人出國留學 44萬人來華留學[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03-01/8162951.shtml,2017-04-19.
[8] 龔栩,黃宇霞,王妍,等.中國面孔表情圖片系統(tǒng)的修訂[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1,25(1):40-46.
[9] 郭秀艷.實驗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0] 張敏楊,昭寧.面孔知覺中的異族分類優(yōu)勢[J].心理研究,2011,4(2):13-17.
[11] Simon,B. On the asymmetry in the cognitive construal of in-group and out-group:A model of egocentric social categorization[J].Eur J Soc Psychol,1993,23:131-147.
[12] Levin,D.T.Race as a visual feature:Using visual search and perceptual discrimination tasks to understand face categories and the cross-race recognition deficit[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2000,129:559-574.
[13] Sporer,S.Recognizing faces of other ethnic groups:An integration of theories[J].Psychology,Public Policy &Law,2001,7:36-97.
[14] Valentine,T..A unified account of the effects of distinctiveness,inversion,and race in face recogni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91,43A:161-204.
[15] Chiroro,P.,Valentine,T..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tact hypothesis of the own-race bias in face recogni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95,48A:879-894.
[16] Brigham & Malpass[M].1985.
[17] Carroo,A.W..Recognition of face as a function of race attitudes,and reported cross-racial friendships[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87,64:319-325.
[18] Linville,P.W.,Fischer,G.W.,Salovey,P..Perceived distributi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group and out-group members:empirical evidence and a computer simul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7:165-188.
[19] Goldstein,A.G.,Chanee,J.E.Measuring Psychological similarity of faces[J].Bulletin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1976,7:407-408.
[20] Byatt,G.,Rhodes,G..Identification of own-race and other-race faces:Implication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race in face space[J].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004,11:73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