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摘 要新課程改革倡導合作、自主、探究三大學習方式。其中,探究性學習更有利于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尤其是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和能力,不斷提高數(shù)學教學效果。
關鍵詞學習方式;探究;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6-0094-01
新一輪課程改革更加關注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過程,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將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變?yōu)閷W生親自參與實踐,動手創(chuàng)新的過程。對此,教師要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究。
一、探究性學習的含義及類型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科領域或現(xiàn)實生活的情境中,通過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體驗感悟、實踐操作、表達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根據(jù)不同階段教師的指導程度和學生探究能力的水平層次,探究性學習可分成引導探究、合作探究、自主探究三種形式。
(一)引導探究學習
引導探究學習指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教師在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預先為學生設計好學習情境,幫助學生按照預定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式進行探究活動。學生雖然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但學習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相對要差一些,它屬于一種低水平的探究性學習方式。
(二)合作探究學習
合作探究學習是指師生共同合作進行探究教學活動的學習方式。教師是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習任務情境和探究方法手段設計的幫助者,是探究材料的提供者和探究過程的參與者。
(三)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學習是高層次的探究性學習,它強調探究學習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自行提出問題、自主選擇探究材料和探究方法,獨立或者協(xié)作解決問題,最后由師生共同對探究的問題、方法、結果進行評價,教師從中起指導作用。
二、如何開展數(shù)學探究性學習
新課程下的數(shù)學探究性學習注重學生的認知基礎,給予學生情感動力,讓學生在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學習中獲得準確而牢固的知識,這種知識將有機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并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合理加以運用,逐漸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一)以問題激發(fā)學生數(shù)學探究的興趣
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教師首先要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設計,使所設計的問題能引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如在“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激發(fā)學生的探究需要:首先,在黑板上貼三個大小、形狀都不相同的三角形,讓學生比一比,哪個三角形三個角的和大。教師對學生的觀點和想法進行統(tǒng)計,提出問題:“你怎么知道和是l80度?”“是否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度?”其次,開始初步探究。有的學生用三角尺上的度數(shù)來解釋,認為三角形三個角的和是180度;有的學生畫了任意三角形進行測量,得到不同的結果,但都認同在180度左右。再次,教師啟發(fā)探究:“量是會有誤差的,有什么辦法能得到準確的結果嗎?”學生苦思冥想,可還是離不開一個“量”字。這時,教師提示:“假如三個角的和真的是180度,180度是一個什么角?(平角)那如果把三個角都剪下來會怎樣?”學生把三個角拼成平角,驗證結論。最后,教師追問還有沒有其它的方法驗證,以這個問題督促學生向書本請教,學習折角的方法。
(二)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學生在數(shù)學探究中很容易遇到問題,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其探究熱情很容易消退。因此,探究過程中需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的引導要體現(xiàn)在既使學生的探究順暢,自然獲得學習結果,又要不偏離航向,使探究的效果不斷提升,情感體驗不斷升華。如在“平移與旋轉”教學中,起初學生在方格紙上將小房子圖按要求平移的時候,大部分的學生都錯誤地將兩個房子之間的間隔當作平移的距離。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指導,提醒學生用找“點”的方法平移,給學生提供一個看圖想象的機會。從對整個圖形的平移觀察過渡到對對應點或對應線段的觀察,是學生認識上的很大飛躍。
(三)根據(jù)學生的知識水平開展探究
如教學“折線統(tǒng)計圖”后,就要學習“選擇合適的統(tǒng)計圖”,為此,教師可以布置課前調查作業(yè),要求學生自己收集數(shù)據(jù)制成統(tǒng)計表,再制成統(tǒng)計圖。結果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把一家人的體重既制成條形統(tǒng)計圖,又制成折線統(tǒng)計圖。因為他們覺得統(tǒng)計表中的數(shù)據(jù)制成條形或折線統(tǒng)計圖都可以。這是由于教師對學生已有的探究經驗和知識了解得不夠所致。探明學生的已有經驗,是教師了解學生的必要前提,它涉及教師對學生探究起點的把握,探究細節(jié)的處理和調控等。探明學生的已有經驗,還有利于學生反思意識的增強。
(四)重視探究后的師生、生生交流
探究后的交流是師生、生生之間和之間的互動,有助于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實現(xiàn)思維共享。如教學“除法”后,教師在學生探究結束后,首先讓有困難的學生說說自己的困惑。接著,讓沒有困難的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教師板書學生的想法和學生的姓名。這樣,既讓學生不重復他人的想法,又讓學生有一種成功感、自豪感。最后,讓計算正確的學生做小老師,在黑板上動態(tài)板演豎式,接受其他學生的提問。這樣,師生在良好的交流中解決了問題,掌握了所學的知識點。
總之,新課程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看作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彼此交流與合作,使自己的見解更加深刻和完善,從而更好地體現(xiàn)了自身的學習主體地位。
參考文獻:
[1]朱明蘭.小學生數(shù)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J].文理導航,2016(11).
[2]孫艷明.小學數(shù)學探究式課堂教學案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