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永新
【摘要】 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對人生影響極大,好習慣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更是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好習慣成為教育者的重要任務。本文試從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好行為這一教育目的出發(fā),以鼓勵作為教育契機,深入分析鼓勵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好行為的現實意義、實施策略和巨大作用。
【關鍵詞】 鼓勵教育 學生 好行為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8)03-103-02
0
如果說學生是樹苗,那么教育就是樹苗成長過程中所需的陽光、空氣、水分……而對于我們教師能把握的鼓勵而言,它就是樹苗成長過程中的主要肥料。精心地施好“鼓勵”這種肥,就可以為培養(yǎng)學生的好行為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積千累萬,不如養(yǎng)個好習慣?!笨梢娏晳T對人生之重。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而鼓勵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于還比較年幼的小學生。下面我簡單談談如何“施好‘鼓勵營養(yǎng)肥,培養(yǎng)學生好行為”。
一、把握兒童心理特征,尊重客觀事實
兒童的行為心理是指兒童實施某種行為時的心理特征,該心理特征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同時,兒童心理行為的發(fā)展也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不斷發(fā)展過程。在小學階段里,影響兒童行為心理發(fā)展的因素也呈現出多樣性,體現為兒童自身的生理發(fā)育趨勢、所處環(huán)境的變化、生理發(fā)育及不同時段的年齡與性別。但不管怎樣的學生,真誠的鼓勵對他們總是有特別的影響,能夠深入他們的內心,從而影響到他們的行為習慣。對心理還未發(fā)展成熟的小學生而言,鼓勵更是一種可以促使他們成長的不可或缺的“肥料”。
鼓勵教育以主體論、矛盾論為哲學依據;以心理發(fā)展動力理論為心理學依據;以系統論為方法論依據。激勵是持續(xù)激發(fā)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在實施激勵教育過程中,教師必須把學生作為一個能動發(fā)展中的主體來看待,必須尊重他們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必須抓住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這對主要矛盾;必須通過各種外部誘因來滿足學生興趣、情感等的需求,點燃他們求知、進取發(fā)展的火花;還必須通過構建激勵機制,以整體綜合教育影響施加于學生主體,從而全面提高教育效益,促進學生的生動學習和主動發(fā)展。所以,我們在教育當中把握學生心理特征,從客觀實際出發(fā),能動地運用鼓勵手段。
二、對比鼓勵與批評兩種教育方法,明確鼓勵作用
鼓勵是一個能激起孩子們自信心的評價方法,不僅能幫助孩子們糾正不良的學習習慣與方法,同時也可以對孩子們已有的成就做出肯定,極大的擴大了孩子們學習的熱情和對學習的興趣。“欣賞每個學生是發(fā)展性教育的前提,學生可能會由于種種原因暫時處于一種不盡如人意的‘淘氣狀態(tài),如果教師能夠全面地、發(fā)展地看待他們,學生最后就能夠通過教師的師愛和期望而成長、發(fā)展起來。能夠看到淘氣孩子的‘閃光點,是霍懋征老師博大愛的表現;能夠以自己的人格和學識在學識心中樹立威信并發(fā)揮其教育功能,則更是霍懋征老師治療淘氣藝術的根本。”
教師要善于發(fā)現每個學生的長處,及時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我能行”,使他們充滿信心。因此,不管是用眼神、語言,還是動作,教師都要用贊賞的態(tài)度去肯定、激勵學生。
當教師自覺關心、愛護學生時,便會和學生產生情感,自覺地對學生進行發(fā)自內心的鼓勵,抓住學生的閃光點真誠給予鼓勵,學生自然會受到感染,從而增強學習的興趣。
教師既是學生的嚴師,又是學生的益友,當學生做對了一件事,教師的微笑或眼神就是一種最好的鼓勵。我們在教育學生時,應該有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善于發(fā)現孩子的閃光點,及時鼓勵和表揚孩子,真正做到熱愛孩子,包容孩子。我相信這樣堅持下去一定會取得非常理想的教育效果!
而批評是一種否定的評價。心理研究表明,絕大多數人都會對批評產生本能的抵觸心理,更何況是心智并不成熟的孩子。一個孩子總是得不到表揚會使其喪失進一步學習的動力與勇氣。因此在教學時,我們應盡量減少對學生采取批評的評價手段,絕大多數孩子需要用表揚的方式去激發(fā)起他們的上進心。只要他們有一點進步都給予表揚,課后經常與他們聊聊天,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知道他們喜歡什么,想要什么。多一些贊揚,少一些批評;多一分和藹,少一分嚴厲;多一些關心,少一些冷淡。我們要用動態(tài)的眼光看待學生,唯有被接受的批評才是最有效的。記?。撼姓J學生“行”是極其重要的。
鼓勵與批評這兩種評價手段相比較,鼓勵的效果遠遠比批評要來得好些,有效些!
三、關注學習生活實際,巧妙運用鼓勵
鼓勵作為一種手段,不僅可以在教學當中運用,在生活和其它方面也可以運用,可以說無處不在的鼓勵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很好的效果。
(一)學習行為的鼓勵教育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次不經意的表揚,可激起學生千百次的希望”。所以我們在教育學生時,應該給予更多的表揚和鼓勵,真正做到熱愛孩子,包容孩子,允許他們犯錯誤,多挖掘他們的閃光點,相信一定會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
其實,后進生也渴望關懷,渴望老師注意到他們,更渴望老師能發(fā)現他們閃光的一面。我校一位名班主任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教育故事:他讓班里一個叫陳某的孩子站起來朗誦課文,陳某卻一句話也不說,問他會不會,也不吱聲,孩子們哄的一聲笑了起來,陳某的臉漲得通紅。這位班主任制止了孩子們的取笑,輕輕的撫摸著孩子的頭,大聲地對小朋友們說:“你們知道嗎?其實陳某讀得很好,他只是不喜歡在讀課文的時候,聽到小朋友講話。他想即使他讀得再好,因為有噪音,大家都聽不到。陳某同學,你說是嗎?”這位同學輕輕的點了一下頭,在老師的鼓勵目光中,他輕聲地讀出了課文,聲音很小,小朋友還是忍不住笑了起來:“哎……他的聲音像蚊子”。老師微笑地看著陳某,大聲對小朋友們說:“我認為陳某讀得非常好,每個字音都讀得很準確,大家來點掌聲?!痹诶蠋煹谋頁P鼓動下,大家都鼓起掌來。陳某抬起了頭,目光中寫滿了感激和喜悅。老師大聲地對陳某說:“陳某,再給大家朗誦一遍,好嗎?聲音再大一些,讓所有喜歡你的小朋友,都能聽到你好聽的聲音,好嗎?”于是,陳某大聲的朗誦起來。這時候老師和小朋友一起給了他熱烈的掌聲。
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都行動起來,不要光表揚那些表現突出的孩子,讓我們關注每一位孩子,多給孩子一些關愛和鼓勵,讓他們能夠快樂的學習、健康的成長!
(二)生活行為的鼓勵教育
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聲暑天寒?!睙o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和鼓勵,尤其是孩子,鼓勵孩子會使他們更加健康發(fā)展,而批評打擊的一句話,會讓幼兒變得畏縮猜疑。作為家長,首先要看到孩子的進步,讓孩子也看到自身不斷增長的智慧和力量。只要我們從孩子的實際出發(fā),把孩子的今天和昨天相比,你就會發(fā)現孩子是在不斷成長進步的,從而對他們加以表揚。
我兒子就屬于活潑好動、頑皮淘氣這種類型,沒有一刻閑著,平時生活中他行為做對了,我及時的表揚使他的行為固定下來,使他下次接著再做。孩子每天、每星期總會有良好的行為,或者取得小的成績,比如在家里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應及時的表揚,再如以前上課只能夠坐好一分鐘,現在可以坐好五分鐘了,及時表揚一下,表揚會把行為確定下來。表揚是孩子生命成長的陽光,對于一個孩子來說,被表揚,意味事情做對了,被認可了,他的自我價值會上升,自信會增強。表揚是孩子做對行為、取得成績的時候,給他加油的核心方法?,F在最關鍵的是如何保護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自信心,引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熱愛學習,適應學校生活。所以表揚是經常要做的行為。
如果善于發(fā)現孩子的優(yōu)點并用表揚使其得到強化,而對錯誤、不良習慣則用忽視加以轉移,則將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一代名師霍懋征老師在《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本書中指出:“聽表揚,可以令人奮進;挨批評,則常常使人沮喪。老師應該從孩子的錯誤中篩選出積極因素努力化批評為表揚,使他們棄誤就正,不斷進步?!北頁P會使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喜愛、認同和接納,這不但有利于幫助孩子建立自信,還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去理解,表揚和鼓勵對孩子的智力發(fā)展有巨大的推動力。它讓孩子對事物產生興趣,而成功和快樂又讓他產生自信,這對孩子一生的成功可以說關系重大。
四、注意運用事項,施好“鼓勵”之肥
(一)強調鼓勵,不是否定批評
鼓勵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說鼓勵的作用是萬能的。在實際的教育中也可運用鼓勵與批評相結合的手段。但針對學生對批評有抵觸的心理,我們則以鼓勵為主。這時教育就像是一粒藥,鼓勵是這種良藥甜甜的外衣,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激勵,這樣學生便會很樂意地吃下這種藥,而達到“治病”的效果。而批評對于小學生來說也有效果,總的來說,鼓勵的效果要遠大于批評的效果。我們總的原則應該是鼓勵。
(二)針對學生不同個性,靈活運用鼓勵
我們要在教學、生活中運用鼓勵手段,但并不是不加分析地運用。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我們應該根據他們個性差異來靈活運用鼓勵手段。比如有的學生一鼓勵、一表揚便飄飄然,或不知天高地厚,或沾沾自喜,對這樣的學生當然要慎重地運用鼓勵。
(三)注意鼓勵的場合
鼓勵不僅可以在公共場合,也可以在單對單的場合,不同個性的學生在兩種場合受到鼓勵的效果會有差別。比如有一次上課有一個同學回答不出問題,我運用了不同的鼓勵方式,但都不湊效。下課后,我單獨找他了解原因以后,再鼓勵他以后回答要大膽,這招果然有效,以后常能看他舉手回答較難的問題。
(四)鼓勵要及時并注意分量
鼓勵就像是一種藥,一種食物,有一定的保質期,一旦過了保質期,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起反作用。所以鼓勵要及時,這樣才能趁熱打鐵,達到目的,甚至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鼓勵是“肥”,也要注意施肥的分量。量太少則可能達不到預期目的,量太多也可能淡化效果,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五)鼓勵的形式有多種
鼓勵的形式,除了我們常用到的語言鼓勵之外,還有其它的形式。比如眼神鼓勵,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有時候老師對學生的鼓勵通過關切的眼神體現出來可能效果更好,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另外還有書面鼓勵,比如,我會經常在學生的作業(yè)本上寫一些能夠打動人心的鼓勵話語,往往這樣能收到奇效。還有撫摸的動作等等。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教育就是要養(yǎng)成習慣”,教育歸根到底就是培養(yǎng)習慣。因為行為養(yǎng)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心理學研究表明,學前階段和小學階段是學生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如未能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后則很難養(yǎng)成。因此,我們要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從而讓它形成習慣。為了培養(yǎng)孩子們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孩子的明天奠定基礎,我們一定要精心施好“鼓勵”這道營養(yǎng)肥,從小就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健康茁壯成長!
【引文注釋】
[1]霍懋征.《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頁.
[2]霍懋征.《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頁.
[ 參 考 文 獻 ]
[1]張璟.《天才是鼓勵出來的》,企業(yè)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2]雷諾茲.《味兒》,邢培建譯,南海出版社,2010年版.
[3]靳麗霞.《這樣鼓勵孩子最有效》,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
[4]霍懋征.《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