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50后”那代人一樣,陳丹青直到1979年前后才聽說有位被遺忘的作家沈從文(另一位被輿論“出土”的作家是張愛玲),但那時書店里根本沒有沈、張二位的小說。
1982年到紐約后,陳丹青從當(dāng)?shù)厝A人圖書館借到了幾本沈從文小說集。一口氣讀完了,感動不已。巧的是,不久他就在美國的電視上看到了當(dāng)時對沈從文的專訪節(jié)目,用陳丹青的話說,模樣像個“慈祥的老太太”。使他印象深刻的是沈從文自我評價的一句話:“我不過是半個知識分子?!?/p>
但是最令他感慨的不是沈從文的謙遜,而是在傳說中的“舊社會”,一座湖南小城走出一位如此才華橫溢的作家。沈從文出身農(nóng)村,14歲投身行伍,此后一路輾轉(zhuǎn)、由滬至京——“就好像今天的‘北漂一樣,”陳丹青這么說,“但他能寫出那么多精彩的小說?!标惖で嘣鴨柲拘膶ι驈奈牡脑u價,回答是“聊備一格”。這話好像算不上褒揚,但陳丹青說,一個人的小說能具“一格”,那是多么多么難的事情啊。
壓抑的歲月里,沈從文投身中國服飾史的研究,陳丹青對此更是感佩。他相信服裝研究于沈而言即是拯救,不然就辜負(fù)了沈從文的智力和好奇心。
談到年輕人是否該重讀經(jīng)典時,陳丹青卻這么說:
“我不會向年輕人推薦沈從文、張愛玲、郁達(dá)夫?!彼麚u搖頭,“我也不要求年輕人讀木心。我喜歡自己選擇,從來不讀,也不關(guān)心書籍的推薦語。哪位年輕人自己愿意讀,就很好?!?/p>
“但你們愿意讀嗎?”他問。
陳丹青 畫家,文藝評論家,作家
Q:能否詳細(xì)談一談你為何感嘆于沈從文的視野和才華?
A:李澤厚出版《美的歷程》時,轟動極了,大家佩服得要命,所有人都在談?wù)?。我記得?dāng)時有人問沈從文這本書怎么樣,沈從文說:“李澤厚看的東西還不夠多,我可以給他看些東西?!碑?dāng)時我不很明白這句話,現(xiàn)在明白了。
Q:沈從文作品中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地方是?
A:我記得他有篇小說的開頭寫道:山上很多草隨風(fēng)飄著,意思是說“來割我,來割我”。這是有才氣有感覺的句子啊。我還記得一個細(xì)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