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霞
價值投資的核心是以顯著低于內在價值的價格買入并持有股票。通常而言,只有在深度熊市中,市場才會出現(xiàn)大量這類估值極具吸引力的股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熊市是投資者的聚寶盆。當前市場總體估值水平已處于歷史低位,市場涌現(xiàn)出一批價格顯著低于內在價值的股票。不必試圖預測市場明天是否會繼續(xù)下跌,熊市是投資者的聚寶盆,那些估值極具吸引力的股票,因恐慌性拋售而股價持續(xù)大跌,對于價值投資者而言,就是重大利好。當天上下金子的時候,要拿大桶來接,而不是落荒而逃。
在一個持續(xù)熊市中,股票即使價值已嚴重低估,仍可能繼續(xù)下跌,且持續(xù)相當長時間。買入價值嚴重低估的股票,仍可能面臨股價下跌、長時間被套的風險。彼得·林奇、巴菲特以及他當年的小伙伴們都曾有過相似的經(jīng)歷。
1984年,在紀念《證券分析》出版50周年的慶?;顒又?,巴菲特發(fā)表了《價值投資為什么能夠持續(xù)戰(zhàn)勝市場》的演講,在演講中,巴菲特列舉了九位格雷厄姆和多德部落的超級投資者的投資業(yè)績記錄,其中之一就是比爾·魯安。
1970年7月~1984年3月間,由比爾·魯安管理的紅杉基金在扣除1%的管理費后取得了17.2%的年均復合收益率,全體合伙人累計獲利7.75倍,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shù)的年均復合收益率為10.0%,累計漲幅2.7倍,紅杉基金的累計收益率顯著高于同期大盤指數(shù)的表現(xiàn),這顯然是一項成功的投資。不過,紅杉基金在成立之初的幾年里卻異常艱難。
1969年巴菲特解散了由他管理的合伙基金,并向他的合伙人推薦了他的朋友比爾·魯安;應巴菲特邀請,比爾·魯安成立了紅杉基金,巴菲特原來的合伙人向紅杉基金投入了約5000萬元美元的資金。
1970年代初,華爾街熱衷于成長股的炒作,“漂亮50”股票的市盈率高達80倍甚至90倍,紅杉基金沒有追捧這些熱門股,而是買入并持有那些低估值的股票,但這些價值股在市場上卻備受冷遇,淪為市場的棄兒。1973-1974年間,“漂亮50”泡沫破裂,低估值的價值股也隨市場下跌。到1974年,紅杉基金已比市場落后了令人咋舌的36個百分點,投資人的資金損失近半。
紅杉基金最大的投資人——鮑勃·馬洛特怒火沖天,指責魯安在股票市場的業(yè)績太差,并且反復不斷地斥責他,導致魯安害怕他會把資金從公司抽走?!拔覀兌阍谧老拢桓医与娫?,心里盤算著風暴是否已平息?!?/p>
但巴菲特對魯安仍然充滿信心,“我認為,選比爾,從他的品格上看,有特別高的概率是對的;從他的投資業(yè)績上看,也有很高的概率是對的?!鄙踔吝€找機會安慰馬洛特。馬洛特被打動,決定繼續(xù)支持魯安的工作,盡管他依然不斷地抱怨。
1975年,紅杉基金持有的價值股開始大放光芒,他們在熊市中買入并堅定持有的那些低估值股票最終為他們帶來了滿意的收益,到了1976年年底,紅杉基金的累計業(yè)績表現(xiàn)已經(jīng)大幅領先于市場,到了1978年,紅杉基金累計收益率達220%,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shù)累計漲幅為60%。截至1984年3月末,在扣除管理費后,紅杉基金全體合伙人累計獲利7.75倍,顯著高于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shù)2.7倍的累計漲幅。
當比爾·魯安的紅杉基金在1973-1974年的熊市中因業(yè)績低迷而陷入困境時,巴菲特的投資組合也出現(xiàn)了大幅虧損。巴菲特在寫給洛克福特銀行董事長吉恩·阿貝格的信中說:“你說銀行在1973年里業(yè)績有多么糟糕,我的情況比你更慘。幸虧我做投資時已經(jīng)解散了合伙人企業(yè)?!?/p>
巴菲特解散合伙人基金后,成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控股股東,并以伯克希爾·哈撒韋為投資平臺繼續(xù)進行投資。1973年年底,伯克希爾公司賬面成本5200萬美元的投資組合的市值下跌至4000萬美元;至1974年年底,伯克希爾公司股票投資的賬面浮虧上升至1700萬美元。
在1973-1974年的熊市中,當“漂亮50”泡沫破裂、華爾街陷入一片恐慌性拋售中時,巴菲特卻處于一種近乎狂喜的狀態(tài)中,隨著股價的下跌,巴菲特不斷加碼買入他心儀的股票,尤其是傳媒業(yè)股票:聯(lián)合出版公司、《華盛頓郵報》、布思報業(yè)、哈特—漢克斯報業(yè),他一直在買進。
如1974年2月,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開始以27美元的價位買入《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票18600股,到5月時,《華盛頓郵報》股票跌到了23美元/股,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又買了40000股,《華盛頓郵報》股票價格繼續(xù)大跌,巴菲特繼續(xù)買進。9月份時,他以每股20.75美元的價格又買入了 181000股。到10月份時,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已經(jīng)成為《華盛頓郵報》最大的外部股東。
雖然賬面出現(xiàn)了較大的浮虧,巴菲特對他的投資組合卻充滿信心。在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表示:“1974年年底在股票部分我們的投資組合未變現(xiàn)凈損失達1700萬美元,但是我們堅信,不論如何,這個組合整體相對于其賬面價值的成本而言,還是有著良好的投資價值的?!?/p>
到1975年年底,伯克希爾公司股票投資組合的浮虧下降至288.8萬美元,1976年一季度,股票投資組合終于扭虧為盈、賬面浮盈約1500萬美元。到1983年,《華盛頓郵報》等股票的價格較當初熊市中買入的成本價漲幅已高達十幾倍,為伯克希爾公司帶來了豐厚的投資收益。
“如果你不能承受股價下跌50%,那么你就不適合做股票投資。”這是巴菲特一句廣為流傳的語錄。巴菲特的這句名言并非泛泛而談,而是其切身經(jīng)歷。在1973-1974年的熊市中,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價格就曾經(jīng)歷了被市場腰斬的慘痛:
1973年1月,伯克希爾的股價曾達到93美元的價位,此后,伯克希爾股價隨大勢暴跌,1975年1月,它的價格跌到了38美元/股。人們對伯克希爾公司幾乎沒什么興趣,連報紙上都不標出它的股價,公眾對它的興趣幾乎為零。
1973-1974年的熊市期間,當巴菲特以伯克希爾公司作為投資平臺大量買入股票的同時,隨著伯克希爾股價的慘烈下跌,巴菲特也在大量增持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
1969年年底,巴菲特合伙基金持有伯克希爾691441股,占伯克希爾總股本983582股的70.3%;由于伯克希爾當時是非上市公司,基金解散清算時難以變現(xiàn)。巴菲特給伯克希爾的估值為每股43美元,基金合伙人可以選擇按其持有基金的比例保留伯克希爾的股票,也可以按每股43美元的價格將伯克希爾股票賣給巴菲特。
巴菲特擁有合伙基金26%的股份,按持股比例分配,巴菲特將獲得18.3%的伯克希爾公司股票;1970年巴菲特合伙人企業(yè)解散時,巴菲特個人擁有29%的伯克希爾公司股票。這意味著部分基金合伙人選擇了將伯克希爾股票賣給了巴菲特。
橋牌冠軍薩姆·斯泰曼認為巴菲特已經(jīng)黔驢技窮了。他把自己的伯克希爾股票以43美元/股出售給了巴菲特。但是許多投資者繼續(xù)持有。他們無法知道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將變成什么樣子,但是巴菲特清楚地表明,他將保留他的伯克希爾股票。
在1973-1974年的大熊市中,巴菲特繼續(xù)買入伯克希爾股票,到70 年代中期時,巴菲特持有伯克希爾股票份額由29%上升至43%,而他的妻子蘇茜持有另外的3%,這意味著巴菲特夫婦增持了約17%的伯克希爾公司股票。
1969年12月,在回答合伙人是否應該持有伯克希爾股票時,巴菲特明確表示,他會繼續(xù)持有,而且打算買入更多。巴菲特在致合伙人的信中說:“顯而易見,五年或十年之后,(伯克希爾)公司會遠遠比現(xiàn)在更值錢。我希望股票價格能緊跟經(jīng)營業(yè)績,而不是因為投機情緒高漲或低迷而大起大落。”
在隨后的歲月里,巴菲特所說成了現(xiàn)實,1983年伯克希爾的股價突破千元關口,上漲至1300多美元,如今伯克希爾的股價高達30多萬美元。
股票市場總是周期性地在牛市與熊市之間輪回,當股市進入熊市、市場上出現(xiàn)嚴重低估的股票時,巴菲特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從股票市場買入心儀的股票。巴菲特正是利用了這樣的時機,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買入了大量物超所值的公司股份,從而為公司及其股東創(chuàng)造了驚人的投資回報。
在股市中,貪婪與恐懼這兩種傳染性極強的流行病總是伴隨著牛市與熊市的演繹而不斷地反復爆發(fā),每當市場陷入深度熊市,恐懼往往主導市場的思維,悲觀情緒在市場不斷蔓延并隨著市場的持續(xù)下跌而自我強化。2005年滬綜指跌破千點時,市場主流機構向下看跌至700點,兩年后的2007年,滬綜指上漲至6000點時,各大機構幾乎一致看高至7000點-10000點。2015年滬綜指5000點之上時主流機構一片看多的聲音。其實,那些在熊市中極度悲觀的人與那些在牛市中極度樂觀的人,往往都是同一批人。
當前,A股市場在經(jīng)歷半年多的下跌后,已陷入深度熊市,各大股指紛紛創(chuàng)下或接近2015年股災以來的低點,市場主流機構及各大券商首席的觀點日漸悲觀。但筆者認為,當前市場總體估值水平已處于歷史低位,市場涌現(xiàn)出一批價格顯著低于內在價值的股票。不必試圖預測市場明天是否會繼續(xù)下跌,熊市是投資者的聚寶盆,那些估值極具吸引力的股票,因恐慌性拋售而股價持續(xù)大跌,對于價值投資者而言,就是重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