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陳中永
【摘要】心理學對幽默的研究由來已久,主要有優(yōu)勢理論、釋放理論和失諧理論。失諧理論又稱乖訛消解理論,該理論認為心理預期與實際信息之間存在的、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乖訛產(chǎn)生了幽默的認知體驗,而后對乖訛的消解過程,進而產(chǎn)生了幽默的情緒體驗。在中國式的語言幽默中,相聲為其典型代表,筆者歸納提煉出語音、語義、邏輯、修辭等相聲的幽默技法,并從失諧理論角度入手,結(jié)合名家名段的具體實例,對相聲的主要幽默技法進行心理原理的闡釋。
【關(guān)鍵詞】幽默;失諧理論;相聲;幽默技法
【中圖分類號】H416 【文獻標識碼】A
幽默是基于豐富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儲備,并且能夠以充滿智慧的方式,將意想不到的內(nèi)容通過語言、動作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讓人忍俊不禁、產(chǎn)生愉悅感的內(nèi)在品質(zhì)和外在行為方式。相聲是中國式語言幽默的代表,其中蘊含著中國人的幽默和智慧,其中“抖包袱”幽默技法更是心理學中幽默失諧理論的典型代表?!鞍ぁ闭鞘еC理論中從預期狀態(tài)到實際狀態(tài)的所產(chǎn)生的認知差異。Dolitsk將其描述為“花園路徑現(xiàn)象(garden path phenomena)”,幽默的效果源于聽眾被引導走在花園的一條路徑上,而后卻突然發(fā)現(xiàn)走錯了路,必須擇返另路,重新走過。[1]
一、幽默概述
幽默是外來詞,由英文Humor音譯而來,其原意為“體液”后演化為詼諧、滑稽、諷刺之意。在《辭海》中對幽默的定義是:(1)發(fā)現(xiàn)生活中因喜劇性因素和在藝術(shù)中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喜劇性因素的能力。真正的幽默能夠洞悉各種鎖解卑微的事物所掩藏著的深刻本質(zhì);(2)一種藝術(shù)手法,以輕松、戲謔但含有深意的笑為其主要審美特征,表現(xiàn)為意識對審美對象所采取的內(nèi)莊外諧的態(tài)度。幽默在引人發(fā)笑的同時,竭力引導人們對笑的對象進行深入的思考。當幽默變得非常深刻而又不同于諷刺時,就會超越滑稽的領域而達到一種悲愴的境界。在《心理學大辭典》中對幽默的描述為,通過象征、諷喻、雙關(guān)等修辭手法,揭露生活中矛盾、乖戾不通情理之處,是人情不自禁發(fā)笑的機智言語和行為的現(xiàn)象。它比滑稽含蓄,比諷刺輕松和溫和,帶來快樂的色彩,常使人產(chǎn)生微笑,苦笑或會心的笑。[2]漫畫家方成認為幽默是一種語言技巧,[3]通過婉轉(zhuǎn)而隱晦的方式使人理解。因為這種技巧是出人意料,令人驚奇的,所以使人發(fā)笑。幽默更是一種智慧,語言學家林語堂所言“最上乘的幽默,是心靈的光輝和智慧的豐富。”
二、幽默的心理理論
心理學的幽默理論主要有:優(yōu)勢理論、釋放理論、失諧理論。[4,5]
(一)優(yōu)勢理論
優(yōu)勢理論(superiority theory)最早是由西方古代先賢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提出,后經(jīng)霍布斯總結(jié)完善,[6]是三種主要幽默理論里最早的理論。英國哲學家霍布斯總結(jié)提煉出該理論的準確描述:笑的激情只能是將我們與他人的不足或者自己以前的不足加以比較后忽然看到自己高人一籌,從而產(chǎn)生的自豪感。該理論認為幽默的愉悅感來自于通過比較產(chǎn)生的優(yōu)越感。
(二)釋放理論
釋放理論(relief theory)的觀點認為,幽默是一種對壓力的緩解和能量的釋放,起到宣泄的作用,從而使人感到愉悅,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在其著作《詼諧及其與無意識的關(guān)系》中闡述了他對幽默的獨到觀點。[7]他將笑話分為兩類:(1)純粹的笑話、比如雙關(guān)語,聰明的想法;(2)傾向性的笑話,如敵意性的笑話,和性有關(guān)的笑話。敵意性笑話可以使人的緊張得到宣泄,和性有關(guān)的笑話則等同是力比多的釋放。
(三)失諧理論
康德從哲學層面提出了“笑是一種做作,它產(chǎn)生于緊張的期待突然轉(zhuǎn)化成烏有”。[8]失諧理論又稱乖訛消解理論(incongruity-resolution theory)。Suls針對幽默加工提出了該理論。[9]該理論強調(diào)了幽默的認知特點,即心理期待和實際信息之間的認知落差。該理論認為幽默是由兩個階段組成:期待與實際間的不一致的探測階段和不一致的消解階段。心理學領域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事件相關(guān)電位(ERP)技術(shù)為該理論提供了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證據(jù)[10-13]。若認知落差太大或無關(guān)則只能給人以困惑感,而非幽默感。因此,筆者提出更合理的描述:心理預期與實際信息之間存在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乖訛產(chǎn)生了幽默的認知體驗,而后對乖訛的消解過程進而產(chǎn)生了幽默的情緒體驗。
三、相聲的幽默
(一)相聲簡介
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shù),也是一門笑的藝術(shù)。該藝術(shù)形式通過口頭語言表達的方式,將歡笑和愉悅傳達給觀眾。相聲是以笑為武器來揭露矛盾、塑造人物、評價生活的。[14]主要分為:單口相聲,對口相聲和群口相聲?!妒酚洝せ袀鳌分杏涊d了“常以談笑諷諫”的人物,在相聲行當中就尊東方朔為祖師爺。相聲是由北京天橋“撂地”的藝人在謀生過程中探索形成的一種說唱曲藝形式。朱紹文、“相聲八德”等人將相聲發(fā)揚光大。新中國成立后,在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關(guān)懷下,在老舍和侯寶林等老一輩藝術(shù)家的共同努力下,相聲從玩意兒升華為藝術(shù),從把式正名為曲藝,從撂地登上了舞臺,從地方傳播到世界。相聲對于幽默的理論研究和漢語語言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二)相聲的幽默技法
相聲的幽默主要體現(xiàn)在對語言的加工上,汪景壽提出了相聲制造“包袱”四個主要技法:[15](1)對漢語語音和詞匯成分的利用;(2)方言土語的運用;(3)古語;(4)成語、歇后語、俏皮話等語言成分。還提出夸張等修辭手法在相聲中的意義和應用。筆者提出了相聲中四種主要幽默技法、三種重要幽默技法。這幾種技法并非完全獨立,在“包袱”中相互交融,相輔相成。
1.主要技法
(1)語音
該技法包含諧音、方言、押韻、象聲、口技等,是將語音運用于“包袱”的創(chuàng)造中。使用方言在相聲術(shù)語中稱作“怯口”或“倒口”,如《找堂會》,方言能給人以親切感,其中一些有趣的方言發(fā)音給人以認知上的差異產(chǎn)生詼諧幽默感。押韻則可以增強韻律感,《賣布頭》中“禁洗又禁曬,禁鋪又禁蓋,禁拉又禁拽,禁蹬又禁踹”的“懷來轍”韻腳,使其朗朗上口,趣味盎然。
(2)語義
該技法包含同義、近義、反義、詞義歪講等,主要是根據(jù)詞義的變化將認知的差異融入“包袱”中。在中國的文化中,將語義運用于幽默的典型代表是歇后語。如:腿肚子上掛暖壺——比較(腳)高的水平(瓶),屁股上掛暖壺——一定(腚)的水平(瓶)。歇后語的后半句巧妙而意外地解釋了前半句,使人產(chǎn)生愉悅感。
(3)邏輯
該技法主要是將反常規(guī)的邏輯關(guān)系在“包袱”中體現(xiàn)出來。反常規(guī)的邏輯關(guān)系正是給人以不一致、不協(xié)調(diào)感。《夜行記》中形容自行車“除了鈴不響,剩下哪都響”,這樣的反常規(guī)邏輯給人以認知差異和幽默感。相聲講究“三翻四抖”,“三翻”的過程就是將故事環(huán)境,背景等經(jīng)過再三鋪墊,這些鋪墊通常是在正常邏輯關(guān)系內(nèi)的,“四抖”則是將反常規(guī)的邏輯一步步體現(xiàn)在觀眾面前,增強認知差異,產(chǎn)生幽默效果。
(4)修辭
該技法包括比喻、夸張、雙關(guān)、對偶、排比等。修辭的運用增添了相聲的文學色彩,同時也為幽默進行了潤色。相聲中常說“相聲肚,雜貨鋪”,相聲演員以各種知識來充實內(nèi)容、創(chuàng)造“包袱”,因此,用雜貨鋪來比喻相聲演員知識豐富。在“子母哏”中,如《對春聯(lián)》,大量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
2.其他重要技法
下列技法并非失諧理論的典型代表,但相聲中經(jīng)常使用,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故列出并簡要解釋。
(1)語氣和語境。
語氣在語言表達中能夠攜帶情緒情感成分。同樣的語言內(nèi)容,以不同語氣表達則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語境能夠給幽默提供特定的背景信息。一個“包袱”在其特定的語境中“響”了,換個語境則不會產(chǎn)生幽默的效果。
(2)情節(jié)設計。
巧妙的情節(jié)設計在相聲小品等藝術(shù)形式中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一般帶有劇情的作品多以情節(jié)為線索組織“包袱”,編寫相聲。巧妙的情節(jié)設計能夠?qū)⒂^眾帶入巧合的故事情境中,能夠使觀眾感受到情節(jié)上帶來的新奇感和愉悅感。
(3)滑稽和重復。
在《史記·滑稽列傳》中,司馬遷對“滑稽”的解讀為:“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方成對滑稽和幽默進行了區(qū)分:[16](1)滑稽一般為偶然發(fā)生的巧合和一些故意的逗樂行為,如惡作劇,開玩笑等;(2)作為逗笑表演的滑稽動作。如馬戲團中的小丑;(3)滑稽通常具有可重復性。
四、幽默技法的心理理論分析
筆者提出的相聲的四種主要幽默技法均體現(xiàn)了失諧理論的認知觀點,即強調(diào)了幽默信息在認知上產(chǎn)生的不協(xié)調(diào)。
(一)語音
語音技法通過語音的變化導致人的認知差異,從而使人發(fā)笑或感到愉悅。以諧音為例,諧音的作用是語音的變化能將詞義或語境迅速轉(zhuǎn)變,如傳統(tǒng)相聲《超等顧問》片段:[17]
甲:……推薦我到交通部工作。第二天委任狀就下來啦!任命我為交通部“超等顧問”。
……
乙:這?你是怎么個超等顧問呀?
甲:就是“抄”起車把“等”著,有“雇”我的再“問”呀!
乙:噢!還是讓你拉洋車呀!
其中“超等顧問”和“抄等雇問”的諧音,前者給觀眾以一個心理預期,認為甲能夠平步青云;后者解釋了何謂“抄等雇問”——還是拉洋車,這樣的語音變化帶來的認知不協(xié)調(diào)就產(chǎn)生了幽默效果。
(二)語義
語義技法是將語義變化融入“包袱”中,由語義的變化給人以認知沖突,產(chǎn)生幽默體驗。以詞義歪講為例,將人們熟悉的詞歪解出與“包袱”相關(guān)的含義,如相聲《改行》片段:[18]
甲:光緒三十四年,皇上死啦。
……
甲:你得說皇上駕崩啦!
乙:什么叫駕崩???
甲:駕崩……大概就是架出去把他崩嘍!(槍斃的意思)
“駕崩”本意指古代帝王去世。在這個“包袱”中將其巧妙地解釋為“駕出去崩(槍斃)了”,歪講的詞義引起了認識上的不協(xié)調(diào),給人以饒有趣味的感覺。
(三)邏輯
邏輯技法是在合理的邏輯或常識的基礎上,改造出不符合常識的邏輯關(guān)系,從而給人以認知上的不一致感,從而產(chǎn)生幽默的認知體驗。如相聲《醉酒》片段:[18]
甲:拿出一個手電筒來,往桌上一放,一按電門,不是出現(xiàn)一個光柱嗎?
乙:是呀。
甲:你聽這話醉了沒有?“你說你沒醉。來,你順我這柱子爬上去!”
乙:啊?
甲:那能爬上去嗎?
乙:是醉了。
甲:那個還不含糊呢:“這算了什么,你別來這套,我懂,我爬上去呀?我爬到半道兒,你一關(guān)電門我掉下來呀?!”
前面提到的“三翻四抖”在該片段中得以體現(xiàn)。兩個醉酒的人相互證明自己沒醉而對方醉了,于是一人拿出手電,讓另一人爬手電光柱,此處為第一個反常邏輯。而另一人竟認為爬手電光柱“這算了什么”,口氣中顯出小菜一碟的感覺,此處為第二個反常邏輯。另一人還十分“機智”,擔心自己爬到光柱上,對方關(guān)電門使光柱消失,自己會掉下來,此處為第三個反常邏輯。如此一步一步推進,反常邏輯不斷深入,引起的認識不協(xié)調(diào)程度愈大,帶來的幽默體驗愈強烈。
(四)修辭
修辭技法中最典型的是夸張的修辭手法,由于夸張本身就能給人以認知上的強烈反差,所以在相聲中應用廣泛。如相聲《賣布頭》片段:[18]
甲:“它怎么那么白呀,它氣死頭場雪,不讓二場霜,亞塞過復興的洋白面哩吧?!?/p>
……
甲:“怎么那么黑,氣死張飛不讓李逵,亞賽過唐朝的黑敬德哩吧,在東山送過炭,西山挖過煤,開過兩天煤廠子賣過兩天煤了,它又當過兩天煤鋪的二掌柜的吧。……外號叫三不怕——什么叫三不怕:不怕洗,它不怕淋,它不怕曬呀,任憑你怎么洗,它不掉色呀!”
片段中對白布和黑布的描寫就運用了夸張的手法,說白布的白色勝過雪和霜,賽過洋白面;黑布的黑勝過張飛、李逵和尉遲恭,怎么洗也不掉色。夸張的運用使得認知不協(xié)調(diào)愈加具體可感,達到了良好的幽默效果。
五、總結(jié)與展望
相聲是中國傳統(tǒng)曲藝的瑰寶,是舊社會里“生”、新社會里“長”的藝術(shù)形式。[14]國家的富強、社會的和諧為相聲的發(fā)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而人民的喜愛則是這門藝術(shù)的肥沃土壤,加之一代代相聲人的不懈努力,使之煥發(fā)勃勃生機。相聲將會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道路上,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道路上,在傳承和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道路上獻出綿薄之力并且不斷砥礪前行。
幽默是一種藝術(shù),一種智慧。幽默不僅能使人發(fā)笑,更能夠?qū)π睦?、生理和社交起到積極作用[19]。幽默對心理健康的作用體現(xiàn)在產(chǎn)生愉悅的情緒、感受積極的心理體驗。[20]幽默對生理健康的作用是能夠間接地影響血壓、內(nèi)啡肽等生理指標。[21]幽默的社交作用體現(xiàn)在改善社會關(guān)系、增強個體的社會適應性。[22]而當前對幽默還停留在一些描述性的研究上。其研究還可以向以下三個方向深入:(1)幽默的心理生理機制;(2)幽默的跨文化研究;(3)幽默在臨床中的應用。[23]
相聲是幽默的藝術(shù)載體,幽默是相聲的生命源泉。用失諧理論能夠解釋相聲的幽默原理,同樣也可以將失諧理論的原理運用于相聲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將相聲技法和幽默理論結(jié)合并分析,也是將藝術(shù)和心理的結(jié)合。這種學科間的交流融通,能促進相聲的發(fā)展,更能豐富幽默的心理學研究。
參考文獻:
[1]Dolitsky M.Aspects of the unsaid in humor[J].HUMOR,2009,5(1-2):33-44.
[2]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心理學大詞典[D].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方成.幽默藝術(shù)[M].商務印書館,2009.
[4]劉文,鄒麗娜.有關(guān)幽默感的心理學理論與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0(2):47-51.
[5]張瑩瑞,佐斌.幽默的心理學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4):409-412.
[6]Lintott S.Superiority in Humor Theory[J].Journal of Aesthetics& Art Criticism,2016,74(4):347-358.
[7]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詼諧及其與無意識的關(guān)系[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
[8]霍蘭德.笑:幽默心理學[M].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9] Suls J M.A two-stage model for the appreciation of jokes and cartoons:An information-processing analysis[J].1972.
[10]涂燊,馬藝丹,趙光,等.幽默加工中不一致探測與解決的腦機制分離[J].心理科學,2014(3).
[11] Bartolo A,Benuzzi F,Nocetti L,et al.Humor comprehension and appreciation:an FMRI study[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06,18(11):1789.
[12] Feng Y J,Chan Y C,Chen H C.Specialization of 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three-stage model in humor processing:An ERP study[J].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2014(32):59-70.
[13]夏之晨,楊帆,范庭衛(wèi).內(nèi)外向者幽默加工進程差異:ERP研究[J].心理科學,2016(3):651-658.
[14]侯寶林,薛寶琨,李萬鵬,等.《相聲溯源》“總論”篇[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Vol.17(1):23-35.
[15]汪景壽.試論相聲的語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61,Vol.6(6):29-40.
[16]方成.這就是幽默[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17]姜昆,馮不異,劉英男.中國傳統(tǒng)相聲大全(1-4)[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3.
[18]侯寶林.侯寶林相聲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19]陳煦海,黃希庭.幽默感研究述評[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3(2):20-24.
[20]邱玉璽.幽默與健康研究進展[J].社會心理科學,2012(2):18-20.
[21] Ganz F D,Jacobs J M.The effect of humor on elder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J].Geriatric Nursing,2014,35(3):205-211.
[22]陳世民,方杰,孫配貞,等.幽默的社會理論及其應用研究[J].心理科學,2012(3):687-693.
[23]向光富.幽默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J].醫(yī)學與哲學,2012,33(5):39-41.
作者簡介:張鵬(1992-),男,漢族,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人,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6級基礎心理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認知心理;陳中永(1955-),男,內(nèi)蒙古赤峰市人,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