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摘 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于美術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對于中職幼師班的學生來說更為重要,因為他們以后要面對的是一群有著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的兒童,所以怎樣提高中職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當下幼師美術教學中應該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 鍵 詞]學前教育;繪畫;想象力
[中圖分類號]J2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4-0090-01
談到豐富的想象力,一般都會覺得大人敵不過小孩子,這么一說,似乎對就讀于中職的學生再談想象力已經有點晚了,但我認為還不晚,不管是看繪本講故事,看多種多樣的不同畫風的美術展覽,還是上一些有趣味的欣賞課和做一些有創(chuàng)造力的手工作品,你認為的有趣之處,其實都是因為有想象力的存在。
一般人認為圖畫畫得好,一定要畫得像,像照片一樣寫實,這是繪畫的最高境界。結果,原本無法估量的繪畫價值,我們就會用“像不像”來斷定了。雖然寫實的畫作是描寫眼睛看得到的事物,但也有很多畫作是畫眼睛看不到的事物,我認為,描繪看不見的東西,才是畫畫的意義。相比而言,想要描繪看得見的東西,有老師指導就差不多了,雖然不容易,但只要下功夫就可以做到,但要問起如何描繪看不見的東西,就讓人有點困惑了,所以如何培養(yǎng)想象力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想法。
一、多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周圍充滿著奇形怪狀的事物,這些事物會成為我們無數的靈感,如:人行道的裂縫,地上的落葉,墻壁上的色澤,樹葉投射到墻面的影子,可以把它們想象成魚、鳥、大象以及其他動物。甚至在菜市場看到堆成一座小山的姜,我會想象是一群毛茸茸的動物玩具。是的,我們看到的各種奇形怪狀的動物學生也可以看到,重要的是你需要訓練學生的眼睛,使之成為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那么平時多看動畫片保持一顆童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美國著名插畫師卡拉·桑海姆的一段話對我的啟迪很大,她說:當僅憑想象繪畫時,我似乎會掉入一些陳詞濫調中去,而最后的結果可不是我樂意看到的,但當一只動物是從一個尋找到的形狀中脫穎而出時——其實它已經在我的腦海中變成了半成品了(而這要比我平日里的大腦和手有創(chuàng)造力得多),最后的效果更加獨一無二,栩栩如生。
小時候經常玩的游戲是剝一下松動的墻皮,剝一點看看它的形狀像什么,例如“看起來像一只兔子”“看起來像一只烏龜”等。與其說看起來像什么,不如說是小孩子擅自認定它是什么,這時候他們腦海里一定有一幅簡筆畫,如果給一支筆,孩子肯定能歪歪扭扭地畫出一個大概來,這就是最初的涂鴉畫。相信每個學生都有這樣的經歷。
二、多畫
鍛煉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還不夠,我們還需要一雙靈巧的手,用眼睛看,手跟著眼睛畫,眼睛看到哪里手就跟畫到哪里,我們最初的素描速寫練習就是這樣開始的。
首先我們可以走出教室,去大自然寫生,直觀地獲取第一手資料。讓學生每天隨身帶上一個小本本,看到有意思的形狀就畫下來。學生現場作畫的壓力會大一點,我就提醒他們快速畫一個形狀就可以了,這樣在他們坐下來畫的時候,本子上面已經有一些可以創(chuàng)作的東西了。(以動物為例)具體步驟如下:
1.記錄下你所看見的有趣形狀,沒有必要現在就從這些形狀中看到動物。
2.能找到這些形狀的東西包括磚頭、灰塵、泥土、石頭、水痕、油漬、兒童粉筆畫、樹皮、即將枯萎的花、雪地、銹跡、廢品和食物。
3.回到安靜的地方,挑一個形狀來創(chuàng)作。
4.看看你能不能從這個形狀中看到一只動物,如果可以的話,太好了,但要等等,我們可以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或許更有趣味的動態(tài)造型在等著你呢。
5.把眼睛、雙腳、尾巴或者其他特征加上去,完成你的動物形象便可。
三、多想
多想顧名思義就是多思考,當素材有了,我們就要多思考怎樣用不同的表現技法來入手,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一般常見的表現技法有變形,即是將寫生得來的素材進行藝術提煉、加工,使對象從自然的常規(guī)中脫穎而出,成為具有一定想象力的藝術形象。那么要成為這個藝術形象有下面一些方法:
1.概括法——刪繁就簡,省略不必要的細節(jié),加強形象的整體性。
2.夸張法——夸張那些主要的和美的特征,是變形的重要手段。
3.添加法——添加一些情緒的表達(如五官、四肢)和擬人化的動作以及圖案紋樣的裝飾,可以在原本基礎形象上錦上添花。
只有在積累中潛移默化、寫生中積累素材、觀察中發(fā)現美、變化中發(fā)揮想象力,才能讓我們的學生一直保持美好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最終完成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以上是我的一些課堂教學經驗,很多地方尚不成熟,在以后的教學中會不斷地摸索探究。
參考文獻:
[美]卡拉·桑海姆.動物的創(chuàng)意繪畫實驗室[M]. 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