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雨玭
[摘 要]死亡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大母題。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曾幾次涌起書寫死亡的熱潮,如五四時期的鄉(xiāng)土小說和20世紀80年代的先鋒小說。余華作為先鋒小說代表作家之一,其早期作品主要表現血腥、暴力、死亡等社會黑暗面,成名后仍然執(zhí)著書寫死亡。試以其成名前后的兩篇小說——《古典愛情》和《在細雨中呼喊》為例,分析其小說創(chuàng)作中占有突出地位的死亡主題如何受到存在主義哲學影響。
[關 鍵 詞]余華;死亡;存在主義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4-0026-01
死亡意識是一種特殊的生命意識。余華對死亡極其敏感,作品中處處可見對死亡的偏執(zhí)。他筆下的死亡層出不窮,荒誕不經。人物的死往往突如其來,又飽含宿命。這些特點恰恰吻合存在主義哲學對死亡的理解,可以說,余華對死亡的理解基于其對存在主義哲學死亡觀的認同,其創(chuàng)作是對存在主義哲學中“向死存在”(Sein Zam Tode)之思的一種闡釋。
一、死亡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海德格爾這樣定義死亡:“死作為此在的終結乃是此在最本己的、無所關聯的、確知的、而作為其本身不確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盵1]
余華筆下人物的死有很大的偶然性?!豆诺鋹矍椤分?,柳生三次赴京所見景象天差地別。從“姹紫嫣紅的春天景色”到“斷井頹垣”,再到“一路之上的樹木皆傷痕累累,均為人牙所啃”,甚至“十數人趴在草上,臀部高高翹起,急急地啃吃青草,遠遠望去真像是一群牛羊”。從古典的描寫一步踏入先鋒,人們成群成群地消失,甚至可以說作者致力于鋪陳死的廉價和殘酷?!对诩氂曛泻艉啊分械膶O光明是孩子王,為救人意外溺水。常情以為少年與死很遙遠,作者卻指出“死隨時隨刻都是可能的”。
余華筆下人物的死也有強烈的宿命感?!豆诺鋹矍椤分辛赣H之死僅一句帶過:“柳生在這荒年里,依然赴京趕考。他在走出茅舍之時,母親布機上的沉重聲響并未追趕而出,母親已安眠九泉之下。”死亡是那樣無常又平常,以至于成為意料之中的、絲毫不值得驚慌的事情。《在細雨中呼喊》中小人物的戲劇性死亡更能說明這一點,作者以一個孩子的視角觀察世界,先后寫到了陌生男子、弟弟、朋友、祖父、外祖父的死和國慶家樓下老婦人的突然“睡著”:對死亡的平靜描述中,蘊含的是對死亡的期待。海德格爾說:“死亡綻露出最本己的、無所關聯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作為這種可能性,死亡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懸臨。”[2]余華筆下,死亡像懸在每個人物頭上的利刃,無論繩子多么堅實,總歸是要斷的。死就是我們每個人現在的可能性,也是我們存在的方式。
二、死亡的附加戲:存在主義哲學與暴力書寫
薩特說:“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贝嬖谥髁x哲學認為世界給人的只能是無盡的苦悶、失望、悲觀、消極。余華的作品寫盡人性丑惡,世事荒謬,是存在主義世界觀最好的注腳,當代鮮少有作家像余華那樣執(zhí)著于從正面和側面反復地詳細描述肉體遭到暴力蹂躪的模樣。
有時是對肉體的施暴,如《古典愛情》中的菜人市場里“店主的利斧猛劈下去……幼女在‘咔嚓聲里身子晃動了一下。然后她才扭回頭來看個究竟,看到自己的手臂躺在樹樁上,一時間目瞪口呆”。更是人們視同類若牲畜的冷漠:“棚外數人此刻都圍上前去,與店主交涉起來。聽他們的話語,似乎都看中了那個幼女,他們嫌婦人的肉老了一些?!庇H情、道義乃至基本的同情心,在饑餓面前分崩離析,菜人只是一種下酒菜,一種交易品,人們關注的只是肉質。這個人吃人的故事寫的是極端的死,但強勢者屠宰買賣和屠宰弱者,正是荒謬、冷酷世界里人與人的沖突爆發(fā)最激烈的形式。
更殘酷的是對精神的施暴?!对诩氂曛泻艉啊分杏幸欢螌Α拔摇钡呐笥烟K宇腦溢血發(fā)作后彌留之際的描寫:母親發(fā)現蘇宇沒有像往常那樣去茶館打來開水,她提起空空的熱水瓶時,嘴上立刻表達了對兒子的不滿:“真不像話?!薄赣H走到床邊看了看兒子,他看到蘇宇微睜的眼睛,就訓斥他:“還不快起床去打水?!币粋€個親人走過身邊,希望隨之一次次涌入生命垂危的病人心中,又一次次將他推回黑暗。他蒼白無力的神態(tài)甚至讓斥責他快去打開水的父親感到異常厭惡。親人尚且如此冷漠,“我”父親對母親的欺侮,祖父對弟弟的嫁禍便都是情理之中了,因為這個世界的本質即是丑惡。
余華對死亡有一種偏執(zhí)的狂熱。他筆下的死亡主要有三個特質,第一是具有偶然性,不可預測,不可捉摸;第二是具有必然性,比比皆是,難逃宿命;第三是形式極為暴力血腥,常常以一種極端的形式死去,肢解、人吃人等等題材屢見不鮮。這些特質根源于余華對世界陰暗面存在主義哲學式的理解,他認同死亡時間、地點與方式的不確定性及死亡結局的確定可知性,同時承認世界的荒謬和人性的丑惡。
參考文獻:
[1]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328-368.
[2]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