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海選1號”的孵化率和變態(tài)率顯著高于對照群體(P0.05);10日齡、15日齡和20日齡“海選1號”幼蟲的存活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5日、10"/>
陳小宏 蔡強 陳海進 趙軍 徐會平
摘要 [目的]研究馬氏珠母貝( P. f. martensii)“ 海選1號”的生長性狀。[方法]測定并比較馬氏珠母貝( P. f. martensii )“海選1號”養(yǎng)殖品種和對照養(yǎng)殖群體的受精率、孵化率和變態(tài)率及不同月齡生長數(shù)據(jù)。[結果]“海選1號”和對照群體的受精率沒有顯著性差異 (P>0.05),“海選1號”的孵化率和變態(tài)率顯著高于對照群體(P<0.05);3日齡和5日齡“海選1號”幼蟲的存活率和對照組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10日齡、15日齡和20日齡“海選1號”幼蟲的存活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3日齡“海選1號”幼蟲的殼長和殼高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P>0.05);5日、10日齡、15日齡、20日齡“海選1號”幼蟲的殼長和殼高均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40日齡、100日齡、150日齡、250日齡和360日齡“海選1號”稚貝的殼長和殼高均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 [結論]馬氏珠母貝“海選1號”較對照養(yǎng)殖群體具有較好的生長優(yōu)勢。該研究為馬氏珠母貝育種工作和產業(yè)應用提供了基礎數(shù)據(jù)。
關鍵詞 馬氏珠母貝;海選1號;生長性狀
中圖分類號 S938.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01-0084-03
Abstract [Objective]Growth traits of 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 Haixuan No.1 were studied.[Method]Fertilization rate, hatching rate, metamorphosis rate and growth traits at different months of 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Haixuan No.1” and control groups were measured and compared.[Resul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ertilization rate between “Haixuan No.1” and control groups ( P >0.05), but the larval hatching rate and metamorphosis rate of “Haixuan No.1”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s ( P< 0.05). At days 3 and 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larval survival rate between “Haixuan No.1” and control groups, but survival rate of “Haixuan No.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s at days 10, 15 and 20 ( P <0.05). At days 3, the larval shell length and shell height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 between “Haixuan No.1” and control groups ( P >0.05), but shell length and shell height of “Haixuan No.1”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s at days 5, 10, 15 and 20 ( P <0.05). Similarly, at days 40, 100, 150, 250 and 360, shell length and shell height of “Haixuan No.1”observ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s ( P <0.05). [Conclusion]“Haixuan No.1”exhibited better growth performance than control groups. This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breeding work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f P. f. martensii.
Key words 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 Haixuan No.1;Growth traits
馬氏珠母貝( 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 是我國重要的經濟貝種,主要分布在我國廣東、廣西和海南等海域,主要用以培育海水珍珠[1]。20世紀60年代,馬氏珠母貝人工育珠技術及人工繁殖技術先后取得突破;隨后,建立了馬氏珠母貝規(guī)?;斯び缂夹g,苗種存活率得到極大提高,海水珍珠產業(yè)迅速成為華南沿海部分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支柱產業(yè)和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2]。
然而,在馬氏珠母貝半個世紀的養(yǎng)殖歷史中,由于不注意科學的選育種,長期使用少量親本的自群繁殖與無序引種雜交,致使養(yǎng)殖群體遺傳性狀嚴重分化,生產性能明顯下降,體現(xiàn)為母貝個體小、生長慢、體質弱、分泌活動減弱等。因此,培育出生長快、抗逆性強的養(yǎng)殖品種是解決當前產業(yè)存在問題的有效途徑,科研人員進行了大量的育種工作,包括群體選育[3-5]、雜交育種[6]和分子標記育種[7]等。其中,廣東海洋大學以北部灣收集的野生群體為親本建立基礎群體,結合家系選擇與群體選擇的技術手段,按照育種指標持續(xù)對子代群體進行繼代選擇,培育出生長快、殼寬系數(shù)大、珍珠質分泌能力強的馬氏珠母貝新品種“海選1號”(品種登記號:GS-01-008-2014)[8]。
新品種的推廣應用是農業(yè)生產中最直接、經濟、有效的技術措施[9]。2016年,開展了馬氏珠母貝“海選1號”規(guī)?;庇ぷ?,比較馬氏珠母貝“海選1號”和對照群體受精率、孵化率和變態(tài)率及不同月齡生長差異,以期為馬氏珠母貝育種工作和產業(yè)應用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馬氏珠母貝“海選1號”與對照群體,其培育過程見杜曉東等[8]的研究。按照常規(guī)技術進行幼體培育與海區(qū)養(yǎng)殖。
1.2 方法
在幼蟲期第3、5、10、15和20 天隨機從每組取樣150個,在顯微鏡下用目微尺測量殼長、殼高,同時測定幼蟲密度,計算第3、5、10、15和20 天的存活率。養(yǎng)成期,在第 50、100、150、250和360天,各試驗組取樣150個,用游標卡尺(精度0.02 mm)測量殼長、殼高。幼蟲存活率根據(jù)初始密度、調整后密度及測量密度推算得出,稚貝存活率為當次測量個體數(shù)與附著變態(tài)稚貝數(shù)的百分比。受精率為受精2 h后受精卵與總卵數(shù)的比值;孵化率為D形幼蟲數(shù)與受精卵數(shù)的比值;變態(tài)率為出現(xiàn)鰓原基、足、次生殼稚貝數(shù)與殼頂幼蟲的比值。
1.3 統(tǒng)計與分析 利用 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t-檢驗比較“海選1號”與對照組的生長和存活,差異顯著性水平設置為 P <0.05。
2 結果與分析
2.1 受精率、孵化率和變態(tài)率比較
馬氏珠母貝“海選1號”和對照組的受精率、孵化率和變態(tài)率的比較見圖1?!昂_x1號”和對照群體的受精率沒有顯著性差異( P >0.05),在94.7%~96.8%,平均值為95.8%;但是“海選1號”和對照組群體的孵化率和變態(tài)率分別在74.4%~79.0%和84.6%~87.9%,并且“海選1號”的孵化率和變態(tài)率顯著高于對照群體( P <0.05)。
2.2 幼蟲的存活率比較
馬氏珠母貝“海選1號”和對照組幼蟲的存活率比較見圖2。3日齡和5日齡“海選1號”幼蟲
的存活率和對照組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P >0.05);10日齡、15日齡和20日齡“海選1號”幼蟲的存活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P <0.05)。
2.3 幼蟲的生長比較
馬氏珠母貝“海選1號”和對照組的不同生長時期殼長和殼寬的平均值比較見表1。3日齡“海選1號”幼蟲的殼長和殼高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P>0.05);5日齡、10日齡、15日齡、20日齡“海選1號”幼蟲的殼長和殼高均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
2.4 稚貝和成貝生長比較
馬氏珠母貝“海選1號”和對照組的稚貝和成貝生長比較見表2。50日齡、100日齡、150日齡、250日齡和360日齡“海選1號”稚貝的殼長和殼高均顯著大于對照組( P <0.05)。
3 討論
良種是水產養(yǎng)殖業(yè)結構調整和水產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首要物質基礎[9]。選擇育種是一種常用育種技術手段,已經成功應用于珍珠貝養(yǎng)殖群體的遺傳改良。日本是開展珠母貝遺傳育種最早的國家[10],從20世紀70 年代開始針對馬氏珠母貝殼特征、殼重及珍珠層顏色進行了近30 年的選擇育種,已選育出殼凸度、殼重和殼寬等不同系列的馬氏珠母貝品系。國內馬氏珠母貝遺傳育種研究開展較晚,但發(fā)展較快,已先后選育馬氏珠母貝“海選1號”[8]、“南科1號”[11]和“南珍1號”[12]等養(yǎng)殖新品種。
良種推廣是水產業(yè)增產增收的關鍵,推廣的品種必須能適應當?shù)氐臍夂蚝铜h(huán)境條件。開展馬氏珠母貝良種規(guī)?;庇⑦M行推廣養(yǎng)殖,提高珍珠貝主產區(qū)優(yōu)質苗種的覆蓋面,有望改良現(xiàn)有養(yǎng)殖群體的育珠性狀,提高珍珠質量與產量。在上述馬氏珠母貝良種中,“海選1號”基礎群體親本來源于北部灣野生群體,為本地土著群體;選育工作在雷州半島開展,選系適應當?shù)貧夂?、水文條件;選育過程中,采用邊研發(fā)邊推廣的原則,在湛江地區(qū)(海水珍珠主產區(qū))進行選系苗種的擴繁與中試,養(yǎng)殖效果和生產效益已在當?shù)孬@得驗證。因此,湛江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站選用“海選1號”加以推廣。
該研究比較了馬氏珠母貝“海選1號”和對照群體受精率、孵化率和變態(tài)率及不同月齡生長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3日齡“海選1號”幼蟲的存活率、殼長和殼高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說明生長、存活等表型性狀在生活史的早期尚未表現(xiàn)出來,這與閆喜武等[13]對2個殼色品系菲律賓蛤仔及鄭懷平等[14]對不同殼色海灣扇貝的研究結果是一致?!昂_x1號”的孵化率和變態(tài)率顯著高于對照群體;10日齡、15日齡和20日齡“海選1號”幼蟲的存活率顯著高于對照群體,說明“海選1號”與對照群體之間抗逆性存在差異,且“海選1號”表現(xiàn)出更強的抗逆性。5日齡、10日齡、15日齡、20日齡“海選1號”幼蟲的殼長和殼高均顯著大于對照組;40日齡、100日齡、150日齡、250日齡和360日齡“海選1號”稚貝的殼長和殼高均顯著大于對照組,說明隨著貝體的生長,表型性狀在“海選1號”與對照群體之間的差異越來越明顯,“海選1號群體生長更快,該研究再次證明了“海選1號”具有較好的生長優(yōu)勢。
4 結論
與對照群體相比較,馬氏珠母貝“海選1號”養(yǎng)殖新品種具有較好的生長優(yōu)勢,可在湛江及周邊地區(qū)大力推廣養(yǎng)殖。
參考文獻
[1] 蔡英亞, 張英, 魏若飛. 貝類學概論[M]. 上海:上??萍汲霭嫔?, 1995:208-210.
[2] 張翀. 湛江南珠產業(yè)發(fā)展對策探討[D]. 湛江:廣東海洋大學, 2011.
[3] 何毛賢, 史兼華, 林岳光, 等. 馬氏珠母貝選育子一代生長特性研究[J]. 熱帶海洋學報, 2006, 25(1):19-22.
[4] DENG Y W,DU X D, WANG Q H. Selection for fast growth in the Chinese pearl oyster, Pinctada martensii: Response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line[J]. Journal of the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 2010, 40(6): 843-847.
[5] WANG Q H,DENG Y W, DU X D, et al. Realized heritability and genetic gains of three generation for superior growth in the pearl oyster Pinctada martensii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1, 31(2): 108-111.
[6] 王愛民, 閻冰, 葉力, 等. 馬氏珠母貝不同地理種群內自繁和種群間雜交子一代主要性狀的比較[J]. 水產學報, 2003, 27(3): 200-206.
[7] SHI Y H, HONG K, GUIO X M, et al. Genetic linkage map of the pearl oyster, Pinctada martensii (Dunker)[J]. Aquaculture research,2009, 41(1): 35-44.
[8] 杜曉東, 鄧岳文, 王慶恒, 等. 馬氏珠母貝“海選1號”[J]. 中國水產,2015(10): 53-56.
[9] 史聚寶, 雷宗昌, 史惠琴. 良種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中國種業(yè),2010(4):27-29.
[10] 唐啟升. 水產學學科發(fā)展現(xiàn)狀及發(fā)展方向研究報告[M].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3:9.
[11] 何毛賢. 馬氏珠母貝“南科1號”[J]. 海洋與漁業(yè),2016(10): 51.
[12] 喻達輝, 黃桂菊, 劉寶鎖, 等. 馬氏珠母貝“南珍1號”[J]. 中國水產,2016(10): 80-82.
[13] 閆喜武, 張國范, 楊鳳, 等. 菲律賓蛤仔莆田群體兩個殼色品系生長發(fā)育的比較[J]. 大連海洋大學學報,2005,20(4):266-269.
[14] 鄭懷平, 張國范, 劉曉, 等. 不同貝殼顏色海灣扇貝( Argopecten irradians) 家系的建立及生長發(fā)育研究[J]. 海洋與湖沼,2003, 34(6): 63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