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月蘭
[摘 要]博士生社會化的過程涵蓋了學術社會化和職業(yè)社會化雙重因子。對博士生社會化的研究興起于國外,我國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國內學者對博士生社會化的內涵解讀、影響因素探索、階段劃分仍進行了相對完善的研究,并從理性認識博士生社會化和通力合作推動博士生社會化兩個方面分析了實現(xiàn)策略。未來的研究任務很艱巨,需要在學習國外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加強中國的本土化研究,真正解決我國博士生的社會化問題。
[關鍵詞]博士生;社會化;學術社會化;職業(yè)社會化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8)09-0140-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9.027
博士生教育處于國家教育體系的頂端,肩負著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艱巨任務。當下,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成為高等教育領域中熱議的話題,究其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機構培養(yǎng)的博士生所掌握的技能與社會需求之間的不匹配[1]。博士生教育以提供學術訓練、培養(yǎng)學術能力為核心,隨著知識生產模式2(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 2)、“三螺旋模型”(Triple Helix Model)、“學術資本主義”(Academic Capitalism)等概念的提出,高等教育的職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大學的內在學術性和外在社會性要求博士生培養(yǎng)也要兼顧學術和市場,博士生面臨著身份的雙重社會化,即角色的社會化和職業(yè)角色的社會化[2]。這種雙重社會化不是單一的線性模式,而是復雜的多元互動模式,二者相互交織與影響,共同促進博士生的學術社會化和職業(yè)社會化。這是他們成功地走向學術勞動力市場和非學術勞動力市場的重要因素。可見,博士生社會化研究理應是博士生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博士生社會化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也是內部學術環(huán)境和外部勞動力市場環(huán)境的客觀要求。
一、博士生社會化的內涵研究
研究博士生社會化,首先要明確什么是社會化(Socialization)。社會化是社會學研究的常用術語,社會學家默頓(Merton)將其定義為個體在與社會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習得特定社會、團體或組織所需要的各種技能、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處事態(tài)度和知識體系,從而獲得成為該社會、團體或組織所要求的成員資格[3]。對于博士生而言,這里的特定社會、團體和組織被認定為是他們從事學習活動與研究活動所在的學校、研究生院、學系及其相伴隨的文化環(huán)境,是博士生社會化的主要場所,有其自身的一套規(guī)范和準則,這些規(guī)范和準則都是博士生社會化的重要內容[4]。
博士生在學校組織內部的社會化是一個雙重社會化的過程,即博士新生作為博士研究生的角色獲得過程和他們通往未來職業(yè)的預期社會化過程[5]。博士生在此過程中實現(xiàn)身份的轉換,即從學生到獨立的研究者,從職業(yè)自然人到職業(yè)社會人的過程。據此,可以將博士生社會化分為學術社會化(Academic Socialization)和職業(yè)社會化(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其中,學術社會化以獲取學術共同體所認可的學術規(guī)范和專業(yè)技能為主要目標,旨在促進博士生順利進入學術勞動力市場。它以學術為核心,突出了博士生教育的學術邏輯[6]。職業(yè)社會化是與學術社會化同生共進的一個概念,是指博士生通過院系的規(guī)訓、個人的學習以及與教育環(huán)境的互動,獲得將來進入勞動力市場所需要的職業(yè)意識與價值觀、職業(yè)知識、職業(yè)技能、行為規(guī)范,從而適應職業(yè)角色的過程。對于博士生而言,學術社會化屬于其內生屬性,職業(yè)社會化屬于其外衍屬性,二者相互交織與耦合,共同促進博士生個體的社會化。
二、博士生社會化的歷史研究
用社會化理論對博士生教育進行研究主要來自于美國,也集中在美國,這與美國博士生教育的特殊情況不無關聯(lián)。在美國,博士生學業(yè)年限過長以及流失率過高已經成為非常突出的問題,這不僅是教育資源的高消耗,也給博士生的身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7]。學者圍繞這一難題開展了大量的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學術共同體缺失[8]、師生關系僵化[9]、學習與生活失衡[10]、跨學科難融合[11]等社會化因素導致了這些問題的產生,由此構成了博士生社會化研究的內在原因。此外,大量的博士生開始涌向非學術職業(yè),限于學科范圍內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和適應學術性研究工作的技能對于大學和研究所之外的勞動力市場是不契合的[12],這就構成了博士生社會化研究的外在原因。在此背景下,針對博士生社會化的研究開始在美國興起,并逐漸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
我國博士生的流失率雖然沒有美國那么高,但其培養(yǎng)模式受內部基因與外部環(huán)境的共同作用[13],博士生社會化問題也成為近些年值得關注的課題。傳統(tǒng)上,博士教育的宗旨是培養(yǎng)學術研究人才[14]。學術職業(yè)被視為博士生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后毋庸置疑的職業(yè)選擇[15],但隨著學術經費的相對緊張、學術環(huán)境的相對惡化,學術職業(yè)面臨著來自職業(yè)薪酬、職業(yè)壓力、職業(yè)發(fā)展等各方面的挑戰(zhàn)[16],學術職業(yè)在博士生心中的神圣地位發(fā)生撼動,學術職業(yè)的吸引力減弱[17],學術職業(yè)與博士教育從緊耦合轉變?yōu)樗神詈?,甚至是解耦狀態(tài)[18]。評判博士培養(yǎng)質量的標準也開始變得模糊和多樣化,市場需求與高校的培養(yǎng)要求不完全一致[19],博士生教育面臨著學術勞動力市場與非學術勞動力市場的雙重壓力。如何達到博士生教育與職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銜接是當前博士生教育的內部基因[20]。
與博士生內部基因相伴出現(xiàn)的就是博士生教育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20世紀末以來,知識在社會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并與大學、政府和市場相互交織,形成了埃茨科瓦茨(Henry Etzkowitz)和雷德斯道夫(Loet Leydesdorff)所說的“三螺旋模型”[21]。同時,知識的生產方式也發(fā)生了變化,知識生產更多地表現(xiàn)在應用語境中,更多地來源于現(xiàn)實中的實際問題;知識生產的場所也出現(xiàn)了社會“彌散性”和“異質性”,這些特質被吉本斯(Gibbons)等人概括為知識生產模式II[22]。變化了的外部勞動力市場使得博士生培養(yǎng)除了具備學術傳承性之外,還要回應市場的需求[23]。在此背景下,博士生就業(yè)面臨著雙重桎梏:一方面,學術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博士畢業(yè)生在學術職業(yè)領域謀職難度增加;另一方面,在知識經濟背景下,學術界外部對博士人才的需求旺盛[24],但高校培養(yǎng)的博士生所掌握的技能與社會需求不匹配[25]。這種桎梏對我國博士生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和任務,即在博士生培養(yǎng)過程中如何平衡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如何協(xié)調學術職業(yè)的生存現(xiàn)狀和非學術職業(yè)勞動力市場的變化[26],實現(xiàn)博士生個體層面學術社會化與職業(yè)社會化的一致性[27]。
以上研究構成了博士生社會化研究的歷史起源,也是審視博士生社會化及其研究的大背景。
三、博士生社會化的橫向影響因素研究
個體的社會化都是獨特的完整過程,且在社會化過程中受到來自不同因素的綜合影響。相對于博士生社會化的由來與內涵,關于博士生社會化過程中的橫向影響因素更受到國內學者的普遍關注。通過梳理博士生社會化影響因素研究的文獻,發(fā)現(xiàn)個體、環(huán)境以及個體與環(huán)境的關系是學界關注的主要論題,進而總結出影響博士生社會化的兩類因素,即個體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其中,個體因素包括博士生的身份背景、教育背景和經濟背景3個變量;環(huán)境因素主要是指教育環(huán)境因素,包括制度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2個變量。
(一)個體因素
個體因素對博士生社會化的影響可以具體化為身份背景因素、教育背景因素和經濟因素3個變量。博士生群體正處在成家立業(yè)的黃金年齡,但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已婚博士生在讀期間不斷推延生育時間,未婚博士生不斷后推婚期,這其中就掩蓋著社會化中學習與成家的沖突、學習與生活的平衡等問題[28]。教育背景主要關注博士生本碩階段所在的學科專業(yè)、學校以及學業(yè)的延續(xù)性對其社會化的影響。邊國英在對1所重點研究型大學社會學、教育學2個學科的10名博士生進行深度訪談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個人學術研究的連續(xù)性、個人先前的學術背景與當前學術研究的契合度高有利于促進博士生的社會化,她借用隱喻的方法將其稱為“植物生長的過程”[29]。同樣,其他學者也指出,本碩博就讀學校類型起點越高、連貫性越強,越有利于博士生的社會化,且博士生走向學術職業(yè)的比例也越高[30]。此外,經濟因素也是影響博士生社會化的重要變量,尤其是對于博士生而言,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的投入、日益貶值的文憑,再加上與同年齡段昔日同學的經濟對比時常會讓其產生心理落差[31]。博士生在求學階段最為注意的就是學校補貼、導師補助和其他經濟收入。經濟因素是博士生產生社會化沖突的重要因子[32],求職和就業(yè)是博士生教育階段社會化的歸宿[33],在求職和就業(yè)上,經濟因素也是博士生選擇學術職業(yè)和非學術職業(yè)的關鍵因素[34]。基于以上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博士生社會化中的身份背景、教育背景、經濟背景對其個人認知產生了重要影響,從而影響其社會化。
(二)環(huán)境因素
教育環(huán)境也是影響博士生社會化的重要因素。這里的教育環(huán)境可分為物質環(huán)境、制度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其中,物質環(huán)境主要指圖書、儀器等物質條件;制度環(huán)境主要指研究生院以及系部關于博士生培養(yǎng)的規(guī)定,包括課程考核、資格考察、學位論文規(guī)定、導師要求等制度性文件和管理條例;文化環(huán)境主要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氛圍,包括導學關系、同伴關系、院系學術氛圍等[35]。在現(xiàn)有的文獻中,對博士生社會化中設施與資源等物質條件的支持鮮有涉及,學者們討論得更多的是博士生社會化過程中的制度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研究發(fā)現(xiàn),學院對博士生培養(yǎng)計劃的不足、課程質量的低劣、知識訓練的狹窄、組織方式的無序、管理的寬松對于博士生社會化具有消極影響,導師的引導、學術共同體的建構等因素對于促進博士生社會化的深化與整合具有積極影響[36]。同時,學科文化也會影響個體生活,博士生只有遵循所屬領域的學科文化,才能在特定的“場域”建立社會身份[37]。當前,博士生社會化發(fā)展狀況堪憂,各種因素的綜合使得博士生社會化問題日益突出,博士生社會化之路任重而道遠[38]。
綜合以上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博士生的社會化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自身的內部因素,也有環(huán)境等外部因素。博士生正是在內、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進行社會化的。
四、博士生社會化的縱向發(fā)展階段
博士生的社會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博士生心理上不斷從不適應到逐步認同并內化的過程。對這個過程的研究涉及到博士生社會化的發(fā)展階段及每個階段所面臨的任務與挑戰(zhàn)。
傳統(tǒng)的博士生社會化理論認為,博士生社會化是線性發(fā)展的模式,即導師基于一定的標準錄取學生,用規(guī)定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學生通過專業(yè)學習獲得畢業(yè)[39]。隨著博士生社會化研究的不斷深入,有學者根據博士生教育中學習活動與研究活動的進度,將博士生社會化分為初步社會化、中期社會化、社會化的深化。其中,在初步社會化中面臨著身份適應和教育環(huán)境的適應任務;在中期社會化中面臨著學術定位與知識整合的任務;在社會化深化階段面臨著學位論文創(chuàng)新與寫作的任務[40]。另有研究者將博士生群體視為學術職業(yè)的后備力量,并依據他們身份的轉換,將博士生社會化過程分為“高級學習者”“受訓中的同事”“低級同事”3個階段,且每個階段在課程學習、資格考核、論文撰寫中都有不同的要求[41]。與以上兩類劃分不同的是,有研究者指出,博士生的社會化是動態(tài)的,各個階段都會感到角色的不清晰,對院系的培養(yǎng)方案、論文要求、角色期待以及一系列培養(yǎng)計劃模糊不清,且相對于低年級博士生而言,高年級博士生尤其在進入論文的撰寫階段后,更經常體驗到模糊的感覺[42]。
綜合以上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盡管博士生社會化過程劃分的階段有所不同,但都強調了博士生從單一的個體逐步融入到學術共同體,他們在不同階段面臨的角色沖突與任務也反映了其在自我身份認知上的差異性。
五、博士生社會化的實現(xiàn)策略研究
盡管我國的博士生社會化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國內學者普遍認為對博士生社會化的研究理應成為一種趨勢和研究的重點,應通過實施一系列可操作的策略實現(xiàn)博士生的社會化。
(一)正視知識生產模式變革對博士生社會化的影響
傳統(tǒng)博士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yǎng)博士生的學術能力和科研能力,學術職業(yè)也是博士生就業(yè)的主要選擇。隨著高校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博士生的培養(yǎng)模式更加多元,博士生的社會化也更加復雜。有學者指出,學術性是博士生的培養(yǎng)的根本屬性,但社會對博士生的多樣化需求也是無法回避的事實。內在的學術邏輯和外生的市場邏輯之間要尋求一種平衡,這種平衡的基礎就在于平衡博士生培養(yǎng)的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知識創(chuàng)造的學術價值與市場價值[43]。博士生就業(yè)的多元化趨勢倒逼博士生教育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多元化需求。博士生教育不僅要為學術界培養(yǎng)人才,也要為非學術界提供后備力量[44],對于這一趨勢,要正確審視并重新定位博士生的培養(yǎng)理念[45]??傮w而言,學者們都肯定了博士生教育是學術創(chuàng)新和學術人才培養(yǎng)的最頂層教育,但同時也呼吁博士生培養(yǎng)要考慮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和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如能做到平衡與兼顧,將對博士生的社會化大有裨益。
(二)通力合作,推動博士生順利實現(xiàn)社會化
博士生社會化的實現(xiàn)既需要理念層面上的頂層設計,更離不開實踐中各利益相關者的通力合作。博士生社會化是從博士生開始進入或準備進入博士生角色到博士生就業(yè)的完成的過程,其中最核心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對博士生的培養(yǎng)和教育。首先,要注意區(qū)分博士生發(fā)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并針對不同階段制定不同的培養(yǎng)方案[46],包括拓寬課程面[47]、促進多學科融合、實現(xiàn)跨學科培養(yǎng)[48]、加強可遷移能力的訓練等[49]。其次,要明確不同學科、不同專業(yè)的文化屬性和知識屬性,為博士生提供符合學科和專業(yè)文化的教育與指導。第三,要為博士生社會化營造和諧的外部環(huán)境[50],包括營造多元參與的學術共同體,對博士生社會化發(fā)展起到情感支撐作用的家庭共同體、師生共同體和同輩共同體。最后,要加強博士生培養(yǎng)的校企合作,包括高校與產業(yè)的合作、產業(yè)教授和兼職教授的評聘等。博士生社會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性工程,多方配合、鼎力合作是博士生順利實現(xiàn)社會化的根本走向。
六、研究述評與未來展望
國內學者對博士生社會化的研究涵蓋了對國外理論的解讀、社會化影響因素及階段的劃分等方面,通過對這些文獻資料的梳理與消化,才能與前人進行理論對話,發(fā)現(xiàn)新的研究問題,并為未來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考。
(一)博士生社會化研究述評
博士生社會化研究在我國尚屬于新生事物,國內刮起了博士生社會化研究的春風,尤其是隨著近年來全球博士生教育的變革,對博士生社會化的研究迫在眉睫。目前,國內關于博士生社會化研究的直接文獻屈指可數,但仍有不可忽視的價值。這些文獻一方面為關于博士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社會學視角,另一方面能對現(xiàn)有的博士生教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提供新的解釋,也能為博士生教育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在肯定當前文獻價值的同時,也應理性地審視其中存在的問題。首先,從研究成果上看,關于博士生社會化的研究存在概念凌亂。目前,對博士生社會化研究中的核心概念雜亂且不統(tǒng)一,現(xiàn)有研究用“學術社會化”“學術職業(yè)社會化”“職業(yè)社會化”“專業(yè)社會化”等概念替代博士生社會化,一方面概念存在窄化,另一方面各概念間存在交叉。其次,從研究內容上看,關于博士生社會化的研究多為國外翻譯與介紹,本土化思考不足。這一問題也可以用來解釋研究成果概念的凌亂。國內學者對博士生社會化的研究更多的是在介紹西方的理論研究成果,重介紹、輕比較,沒有結合中國文化與中國國情進行本土化思考,而是直接套用國外的社會化理解直接解釋中國的問題。第三,從研究方法上看,關于博士生社會化的研究較多的是思辨研究,實證研究相對匱乏。這一問題也可以用來解釋研究內容的國外譯介。博士生社會化因個體的獨特性而呈現(xiàn)出差異性和不可復制性,且社會化更多的是個體主觀感知和切身體驗。從這一層面來看,訪談法在博士生社會化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關鍵方法,這與國外研究也是相一致的。另外,限于訪談法本身的局限性,在博士生社會化研究中,也理應配合問卷調查法??傮w而言,我國的博士生社會化研究尚處于方興未艾之時,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夠、研究任務艱巨,道路且漫且長,這恰為學者后續(xù)的研究提供了前進的動力。
(二)未來研究的展望
學術研究,尤其是人文學科的學術研究,需要建立在雄厚的理論積淀的基礎上方能負重前行?;诖?,未來的研究需要在兩個方面加強思考與強化:第一,加強國外資料的學習與消化。博士生社會化研究源于國外,尤其集中在美國,選取美國博士生社會化研究高產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深入研究,在內容上具有承接性,在時間上具有連續(xù)性,對這些文獻的系統(tǒng)性學習與思考有利于豐富博士生社會化的理論積淀,并在與前人對話的基礎上開展深入研究。第二,加強中國的本土化研究,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美國博士生社會化研究的緣起根本在于博士生的高流失率和較長的學習年限,但借用國外博士生社會化理論研究中國博士生教育問題時,需要放在中國文化背景和特定的語境下進行。
基于此,對于博士生社會化問題的研究,可重點考量中國博士生教育的發(fā)展現(xiàn)狀、中國博士生社會化沖突的表現(xiàn)與根源、解決中國博士生社會化問題的路徑、博士生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可為與難為、探尋不同學科學術共同體營造的策略、市場環(huán)境下如何恪守博士生教育的根本、高校如何在學術與市場的雙重風向標下找準博士生教育的方向等問題,這些都有待后續(xù)的研究與思考。
參考文獻:
[1][22]陳洪捷.知識生產模式的轉變與博士質量的危機[J].高等教育研究,2010(01):57-63.
[2]Chris M.Golde.Beginning Graduate School: Explaining First-Year Doctoral Attrition[J].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1998(101):55-64.
[3]R. K,Merton.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57:365-387.
[4]Susan K.Gardner.The Dispositions and Skills of a Ph.D. in Education: Perspectives of Faculty and Graduate Students in One College of Education[J].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2007(5):287-299.
[5][42]牛夢虎,徐永.美國博士生流失問題的若干理論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4(11):59-63.
[6][13][23][43]顧劍秀,羅英姿.學術抑或市場:博士生培養(yǎng)模式變革的邏輯與路徑[J].高等教育研究,2016(1):49-56.
[7]BS,Smallwood. Doctor dropout[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4(50):120-129.
[8]Barbara E. Lovitts. Leaving the Ivory Tower: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Departure from Doctoral Study[M]. Lanham,MD:Rowman and Littlefield,2001.
[9]Chris M.Golde.The Role of the Department and Discipline in Doctoral Student Attrition: Lessons from Four Departments[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5(6):669-770.
[10]Susan K.Gardner. “I heard it through the grapevine”: doctoral student socialization in chemistry and history[J]Higher Education,2007(54).723-740.
[11]Susan K.Gardner. Socialization to interdisciplinarity: faculty and student perspectives [J].Higher Education,2014(67).225-271.
[12]芭芭拉.M.科姆.博士生教育去向何方?——全球變化背景下歐洲的新舉措[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4):66-75.
[14][19][47]沈文欽,王東芳,趙世奎.博士就業(yè)的多元化趨勢及其政策應對——一個跨國比較的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5(2):35-45.
[15]Ruth Neumann,Kim Khim Tan. From PhD to initial employment: the doctorate in a knowledge economy[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1(5):601-614.
[16]鄭盈盈.中國學術職業(yè)吸引力的制度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
[17][34]張英麗.我國博士生的學術職業(yè)選擇及影響因素[J].高教探索,2009(2):22-25.
[18]王軼瑋.知識轉型下學術職業(yè)變革與博士教育發(fā)展:特征、挑戰(zhàn)與行動[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12):1-7.
[20]胡德鑫,金蕾蒞,林成濤,王軼瑋.我國頂尖研究型大學工科博士職業(yè)選擇多元化及其應對策略——以清華大學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7(4):72-77.
[21]方衛(wèi)華.創(chuàng)新研究的三螺旋模型:概念、結構和公共政策含義[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11):69-73.
[24][44][49]徐貞,牛夢虎.就業(yè)多元化趨勢下博士生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7(9):64-71.
[25]顧劍秀,羅英姿.學生職業(yè)發(fā)展需求視角下博士生培養(yǎng)滿意度評價及其影響因素——基于江蘇省8所高校的經驗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6(2):72-78.
[26]鮑威,杜嬙,麻嘉玲.是否以學術為業(yè):博士研究生的學術職業(yè)取向及其影響因素[J].高等教育研究2017(4):61-70.
[27]劉秋穎,施曉光.學術型博士生學術適應力建構與濡養(yǎng)[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31-35.
[28][32]王曉燾.博士生社會化沖突與壓力調查及思考[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2):39-42.
[29]邊國英.社會科學博士生學術研究體驗:隱喻的方法[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0(3):28-33.
[30]關輝.跨學科博士學科認同的危機與重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16-20.
[31]Chris Woolston.Graduate suvery:A love–hurt relationship[J].Nature,2017(7677):549-552.
[33]羅英姿,張佳樂,顧劍秀.畢業(yè)博士調查:博士生教育質量評價的新工具[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11):22-27.
[35][36][40]邊國英.知識歷險與身份轉換:社會科學博士生專業(yè)社會化過程研究[D].北京大學,2012.
[37]黃雪梅,王占軍.美國博士生學術職業(yè)社會化影響因素———個體、學科文化與制度三維分析[J].江蘇高教,2017(9):100-105.
[38]郝國良.社會化視角下理工科高校博士生學術職業(yè)選擇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
[39][46][50]鄭覓.博士生專業(yè)社會化理論研究概述[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2):62-66.
[41]郭麗君,吳慶華.試析美國博士生教育為學術職業(yè)發(fā)展準備的社會化活動[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7):66-70.
[45]王傳毅,趙世奎.21世紀全球博士教育改革的八大趨勢[J].教育研究,2017(2):142-151.
[48]顧劍秀,羅英姿.是“管道的泄露”還是“培養(yǎng)的滯后”———從博士畢業(yè)生的職業(yè)選擇反思我國博士培養(yǎng)變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3(8):46-53.
(責任編輯:申寅子)
Abstract: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of doctoral students contains the dual factors of academic soci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The research on the socialization of doctoral students has arisen and developed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current research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However, the domestic scholars still make a comparatively perfect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influence factors exploration and stage division of the doctoral students s
ocialization. And analyzed the realization strategies of doctoral socialization from two aspects, which is r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doctoral students socialization and cooperation to promote the socialization of doctoral students. The future research task is still arduou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localization research in China based on studying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foreign countries, so as to truly solve the socialization problems of doctoral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doctoral students; socialization; academic socialization;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