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是關鍵。文章深入分析了高職學生自我意識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探討內化論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中的價值分析,并從內化論視域中探析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路徑。
關鍵詞:內化論;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
作者簡介:朱千偉,碩士,上海城建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上海 200000)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08-0034-03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特別是在網絡化成長起來的一代大學生,各種紛繁復雜的信息沖擊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承擔著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四個自信”。將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視為自我意識的構建活動,那么學生主體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養(yǎng)成素質,其間無疑包含著一個由外到內逐層深入的內化過程。本文擬透過內化理論的視角,認清內化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內在關系,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分析,以期揭示出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路徑探析。
一、內化前提——準確把握高職學生自我意識的特點
自我意識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體驗與控制,也就是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的覺察。自我意識是人對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圍事物的關系的一種認識,是人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tǒng)一,是人以觀念的方式反映現(xiàn)實的能力,是作用于自我本身的意識狀態(tài)。大學階段是人生發(fā)展重要時期,也是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自我意識發(fā)展將直接影響大學生道德認知、道德情操等,也影響著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自我意識是大學生認識自己的基礎與前提,充分利用自我意識促進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效果。
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認知、自我認同、自我調控三個方面,自我認知包括學業(yè)自我、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等,高職學生在學業(yè)上成績較差,沒有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大部分學生在他們成長過程中都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在長期家長、教師的對比、批評教育下,“習得性無助感”成為高職學生主要問題之一。自我認同感主要體現(xiàn)在個人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方面,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為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與本科學生相比,高職學生大多都經歷了高考的失敗,故大部分學生自卑感較強,自我否定。自我調控能力體現(xiàn)在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方面,也是大學生自我意識成熟的主要標志之一,高職學生在自我調控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大學生經歷青春期“心理上的斷乳期”,他們的理性意識增強,行為過程中也不會過分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社會行為規(guī)范及內心自我價值體系要求自己。故本文從自我心理結構理論角度分析高職學生的身心特點,以期為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提供有效的措施。
二、內化論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中的價值分析
“內化”一詞最早是由杜爾克海姆等人為代表的法國社會學派提出的,是指社會意識向個體意識的轉化,即意識形態(tài)的諸要素移置于個體意識之內。內化論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中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是內化的主體,內化論強調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仡櫸覀円酝枷胝卫碚撜n程教學,往往以灌輸式教學為主,特別是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以大班教學為主,教師很難采用對話式或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導致將學生處于被動接受教育、訓誡的客體地位,壓抑了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導致很多學生缺乏獨立道德思維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
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實現(xiàn)主體思想道德境界為最終目的,在教學中關鍵因素是將外在道德準則、行為規(guī)范內化為主體的心理品質,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指標,即外在道德準則、行為規(guī)范內化為主體認知結構中,道德水平從他律向自律發(fā)展??梢?,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學生是內化的主體,只有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
2.自我意識是道德內化的心理機制,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心理基礎。“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構的實踐活動”。對于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與發(fā)展既不是教師課堂上的單向灌輸,也不是學生自身內在“種子”的自然生長,而是高職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能動建構。
自我意識在教育實踐中的三種具體表現(xiàn)為:期望效應、歸因效應、內省。在教育實踐中,講究自我意識的啟發(fā)和引導,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桑標、程淵認為,自我意識與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其在教育中的應用充分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即為教育實踐提供理論依據;促進教育內化的實現(xiàn)。高職院校在培養(yǎng)學生過程中,“德”始終被放在首位,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yǎng)“德”方面更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高職學生品德形成過程中,自我意識更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高職學生能否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東西,自我意識結構中的自我認知、自我調控、自我認同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著眼于研究自我意識的特征,從自我意識角度,探討如何促進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效果。
3.情感是內化的決定因素,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催化劑。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中,師生之間不僅有認知方面的知識傳遞,而且也有情感因素的信息交流,所以,學生對知識的注意是第一步,能否將相關知識內化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情感因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加籍華裔心理學家江紹倫教授在《教與學的心理學》一書中開卷明義闡述教學活動本質特征時所說的那樣:“教學是一個涉及教師和學生在理性與情緒兩方面的動態(tài)的人際過程”。
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視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正如《雍也》篇中所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孔子認為,學生的正向情感有助于提高學習效果。人本主義心理學著名代表羅杰斯,十分注重教學中的情感因素。他們認為,學習本身就應包括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為此,他們提出了智能和情感之全人(Whole person)學習的概念??梢?,情感在思想政治教學中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教學要素,情感是思想內化的決定作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應該做到知情交融。
三、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路徑探析
通過分析內化論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價值,同時也為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路徑探析提供了依據。
1.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功能,促進學生成為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中的主動建構者。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中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可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要樹立以“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倡導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學生將理論知識內化為認知結構的這一過程需要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對學生知識建構起到引導和促進的作用。
內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存在著多種情況,根據內化中主體的積極程度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消極型內化、感性主導型內化、理智主導型內化,其中感性主導型內化、理智主導型內化是主動型內化。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要積極發(fā)揮學生主體能動作用,主動內化道德內容及道德規(guī)范。首先,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者主體的導向功能。教師在教學中克服灌輸式教學方法,加強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運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感染力和吸引力,這樣有利于形成理智主導型內化,促進學生成為教學中的主動建構者。其次,教師要增強學生主體自我教育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每一個大學生都有一個不斷成長、不斷蛻變的過程,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自我調控的能力,這種自我教育能力,是學生自律的重要保證,內化的重要途徑。
2.自我意識是道德內化的心理機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中要結合個體發(fā)展的特點,促進個體得到真正的發(fā)展與提高。教育實踐證明,對教育效果起決定作用的環(huán)節(jié),在于被教育者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選擇地接受社會道德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要求,使之“內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意識,再“外化”為個體的道德行為。這種“內化”和“外化”作用是任何他人也無法替代的心理過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入耳”“入腦”“入心”,必須從道德內化心理機制自我意識入手,探索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自我意識之間的契合點,啟迪高職院校學生自我意識自覺的智慧,保證學生個體自覺自愿地選擇,從而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凝練個人理想、成就社會理想、認同國家理想。教師在教學中以自我意識為切入點,做到以下幾個方面:①培養(yǎng)大學生內省能力,提高大學生自我意識自覺能力。自我意識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受教育者的內省,教育者應該對受教育者的內省進行有目的的指導和培養(yǎng),使學生在自己獨特的整合過程中促進內化,指導受教育者的實際行動。②培養(yǎng)大學生自我評價能力,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入腦”“入心”,必須加強自我教育能力,而自我教育能力需要高職思想政治教師的引導,培養(yǎng)大學生客觀、全面地評價自己,保持適度自尊與自信,克服大學生出現(xiàn)過度盲目自信或自卑。③引導學生進行科學自我設計,幫助大學生進行正確自我選擇。高職學生自我設計、自我探索能力相對較弱,在教學中通過案例教學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自我設計能力,引導學生對自我進行探索,對自己即將面臨的行為形成“超前反應”,形成科學的自我設計。
3.實施情感教學原則,加強師生間情感交融,增強實現(xiàn)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內化的內驅力。上文中從自我意識角度分析了高職學生的特點,可見高職學生普遍存在自我認同較低、自我否定的傾向,故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中,教師在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應該更加充分發(fā)揮教學過程中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關鍵是充分發(fā)揮情感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鼓勵、肯定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奧地利著名教育家布貝爾在《品格教育》中指出:“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圖,而是師生間的相互接觸。”因此師生間的情感會影響教學和教育的效果。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無疑是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學效果與教學中是否充分發(fā)揮情感因素,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首先,實施情感教學,有利于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贊科夫曾經說過:“教學法不僅可以依靠和利用學生的情緒,而且可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他們的情緒生活?!彼枷胝卫碚撜n教學通過以情施教,達到情感交融,讓學生產生積極的道德情感,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教學活動賦予陶冶學生道德情操的功能。其次,實施情感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通過說服教育幫助學生發(fā)展品德中的“認知”成分。情感在說服教育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以情施教、寓教于樂及師生間的情感交融,能夠提高學生對說服教育內容的接受性,因為只有學生樂于接受外部社會的道德要求、道德評價、道德榜樣等,才能內化為學生自己的道德行為準則。
參考文獻:
[1] 楊芷英,王希永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 魯潔.教育:人之自我建構的實踐活動[J]. 教育研究,1998,(9):13-18.
[3] 肖曉瑪,尹顯作.論自我意識研究的歷史與發(fā)展[J]. 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1):104-109.
[4] 桑標,程淵.試論自我意識理論在教育中的應用[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4,(1):27-31.
[5] 張秀梅,魏建培,劉興順.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J]. 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4):55-56.
[6] 張惟勇.思想品德能力與自我意識[J]. 上海教育科研,1989,(5):21-28.
[7]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現(xiàn)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8] (蘇)JI.B 贊科夫著,杜殿坤譯.和教師的談話[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責任編輯 王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