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歡雪 閆超 劉曉峰 隋桂玲
摘要:《龍沙紀略》是方式濟撰寫的一部黑龍江地區(qū)志乘,成書于清代康熙年間,是最早的全面記載黑龍江地區(qū)史地情況的地方志書。該書采用記事筆記的體裁形式,記載內(nèi)容多為方式濟在當?shù)氐乃娝?,《述本堂詩集》本《龍沙紀略》是各版本的源本,內(nèi)容記載豐富全面,最能反映方式濟對當時黑龍江地區(qū)的記載。《龍沙紀略》對前代記載多有辨證和補充,內(nèi)容豐富全面,頗具史料價值,為研究黑龍江地方史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關(guān)鍵詞:《龍沙紀略》;編撰;版本;體裁
中圖分類號:G256文獻標識碼: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18.0109
《龍沙紀略》為清人方式濟所撰,是最早的一部詳細記載黑龍江地區(qū)歷史地理的地方志書,所載內(nèi)容涉及清代及清代以前黑龍江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民族、民俗、地理等諸多方面的概貌,為了解和認識黑龍江地區(qū)的歷史情態(tài),提供了比較重要的參考價值。通過對《龍沙紀略》的編撰及價值進行研究,可為黑龍江及東北其他地區(qū)的發(fā)展提供一點助力。
1《龍沙紀略》作者及成書背景
《龍沙紀略》作者方式濟(1676-1717)為清代桐城人(今屬樅陽縣),字屋源,號沃園,工詩善畫。康熙四十七年(1708)中舉人,次年中進士,授內(nèi)閣中書職位[1]。他出身于修志世家,曾祖父方拱乾著有《絕域紀略》,祖父方孝標所著《滇黔紀聞》也是邊域志書的名篇??滴跷迨辏?711),《南山集》案發(fā),方式濟全家受到此次文字獄案件的株連,同其父方登嶧、叔父方云旅并妻子等,全部被流放到黑龍江卜魁。
由于方式濟多年在邊城生活,對黑龍江的風土民情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注意到,自古以來,白山黑水間的地理歷史并不確切,又多為傳聞,以往史冊文典中很少涉及,當朝撰寫的史志也多記載不詳。于是,方式濟把卜魁這一區(qū)域作為文化考察的對象,進行古跡考查和文獻查閱,辯證史源,探諸風俗,根據(jù)實地考察,著述《龍沙紀略》。該書成書年代不詳,一說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前,一說是雍正十年(1732)以前[2]。據(jù)學者考證,該書應寫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前后[3]。
憑借邊疆生活的所見所聞,加之實踐中的切身感悟,方式濟對黑龍江地區(qū)的認識和了解獲得了極大的豐富,這為其著述《龍沙紀略》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二十多年艱難的邊疆生活中,心胸眼界的開拓,使得其著作在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上均達到了較高水平。此外,東北地區(qū)是女真發(fā)祥地,該地區(qū)的方志編纂尤其受到清統(tǒng)治者的重視,以宣揚開國業(yè)績,至康熙年間,方志編修事業(yè)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方式濟在此時成書,正是順應了清代統(tǒng)治者要求各地開展修志活動的需求??滴跄觊g,文人懾于文字獄,不言政事,注重征實考信、辨證體裁、考訂名物,故而在方志理論上多有創(chuàng)見,這為方式濟撰寫《龍沙紀略》提供了有利的理論基礎(chǔ)。
2《龍沙紀略》內(nèi)容概況
對黑龍江地區(qū)的記載,最早始于《山海經(jīng)》。此后,歷代史書中也對其進行涉獵。到清代,康熙年間纂修《盛京通志》,乾隆初年重編,兩次編修都專門列目以記載黑龍江地區(qū)的情況,仍舊比較粗略,尚顯簡闕。與之不同的是,《龍沙紀略》詳盡地記述了黑龍江地區(qū)的名山大川、歷史沿革、地理疆域、民族分布、時令風俗、物產(chǎn)貢賦、飲食起居等方面,內(nèi)容豐富而完備,多為《盛京通志》所不載。在當時,可稱黑龍江地方志書之首。
該書分為9門,即方隅、山川、經(jīng)制、時令、風俗、飲食、貢賦、物產(chǎn)、屋宇,共144條,詳細記述了黑龍江的疆域,山川,官制、兵制、人口、賦稅、邊防、物產(chǎn)以及風土人情等重要史實(具體情況見表1)
《龍沙紀略》所記內(nèi)容多為方式濟在東北地區(qū)的所見所聞,同時追述前代相關(guān)情況,記其源流,又涉及對外聯(lián)系,諸如對俄羅斯的記載等,內(nèi)容豐富。該書是清人在黑龍江地區(qū)進行生產(chǎn)和生活的真實寫照,展現(xiàn)了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fā)展情況,同時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這一地區(qū)進行研究的主要成果,到目前為止也是研究黑龍江歷史最為重要的典籍。
3《龍沙紀略》的版本
《龍沙紀略》原附于方氏三代家集精刻本《述本堂詩集》之后,由方式濟之子方觀承梓刊?!妒霰咎迷娂繁究套钤纾沂欠郊易钥瘫?,因此極精,為《龍沙紀略》的初本,也是后世流傳各版本的祖本。就版本??倍裕斠源吮緸榈妆?。
乾隆二年(1737),《昭代叢書》的主編楊復吉在其《龍沙紀略》跋文中記載,“此紀,向鮮流傳,自問亭梓入《述本堂文集》始行于世”。從楊復吉所寫的跋來看,乾隆二年有昭代叢書本《龍沙紀略》,且是根據(jù)方式濟家集《述本堂詩集》復刻的。有學者曾對各版本進行過考訂,指出《昭代叢書》本誤作的地方不足十條,比較其他諸本,可稱佳本[3]。此后,乾隆年間曾多次對《述本堂詩集》進行刊刻,至纂修《四庫全書》時,據(jù)《述本堂詩集》本對《龍沙紀略》進行抄錄,并將其從《述本堂詩集》中析出,收入史部地理類。四庫著錄為《龍沙紀略》一卷,實際上此書并未分卷,四庫失考[3]。
此后,嘉慶十四年再次刊刻《述本堂詩集》,其中均有《龍沙紀略》。嘉慶年間刻《借月山房匯抄》,此后的《指?!繁?、《澤古齊重鈔》本、《式澤古齊匯鈔》本均是《借月山房匯抄》本翻刻本[2]。清光緒七年何秋濤的《朔方備乘》收裨官外紀以資考核,收錄《龍沙紀略》為45卷,進行考訂及辯證[4],到目前已有很多版本。
關(guān)于《龍沙紀略》的版本,經(jīng)過收集和考述,版本情況大體如下所述:
(1)清康熙間修《四庫全書》本,收北京、故宮、甘肅、浙江等圖書館。
(2)清乾隆二十年(1755)桐城方氏刊《述本堂詩集》本[5]。
(3)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述本堂詩集》本,收清華、北大、上海、天津、吉大等九個圖書館。
(4)清嘉慶十四年(1809)刻《述本堂詩集》本,收清華、北大、上海、天津、吉大等九個圖書館。
(5)清嘉慶刻《借月山房匯抄》(第九集)本[5]。
(6)清道光三年(1823)據(jù)《借月山房匯抄》版重編《澤古齊重鈔》(第八集)本,收科學、天津、浙江、北京、上海、遼寧、吉大、吉林市、哈爾濱、南大等三十六個圖書館。
(7)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據(jù)《借月山房匯抄》版重編《式澤古齊匯鈔》本,收科學、天津、浙江、北京、上海、遼寧、吉大、吉林市、哈爾濱、南大等三十六個圖書館。
(8)清道光間刻《指?!罚ǖ谑思┍荆毡本?、清華、上海、南京、南大、吉大、浙大、吉林市等三十三個圖書館。
(9)清道光間刻《昭代叢書》本,收北京、科學、北大、上海、天津、遼寧、黑龍江、哈爾濱等二十六個圖書館。
(10)清咸豐十年(1860年)《朔方備乘》刻本。
(11)清光緒間重刻《昭代叢書》本。
(12)清光緒六年(1880)清河王氏排印《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卷三)本,收北京、清華、上海、天津、南京等十六個圖書館。
(13)清光緒七年(1881年)《朔方備乘》鉛印本,畿輔通志局刻印,收入臺灣出版《中國邊疆叢書》[6]。
(14)清光緒十七年(1891)《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一秩)本,共8頁。收北京、科學、北大、清華、上海、天津、遼寧、吉林市、浙江、南京、武大、川大、等三十一個圖書館。
(15)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鉛印《小方壺齋輿地》本。
(16)光緒間上海南清河王氏排印的《小方壺齋叢鈔》本。
(17)光緒間上海著易堂排印的《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本。
清光緒(1875-1908年),《朔方備乘》石印本,寶善書局刊行。
(18)清宣統(tǒng)六年(1909)鉛印《龍沙六種》本。
(19)大正年間日本東京排印的《滿蒙叢書》(第五卷)本,收北師大、遼寧等圖書館[5]。
(20)民國九年(1920)影印《借月山房匯抄》(第九集)本,收科學、天津、浙江、北京、上海、遼寧、吉大、吉林市、哈爾濱、南大等三十六個圖書館。
(21)民國二十四年(1935)影印《指?!繁荆ǖ谑思荆?,收北京、清華、上海、南京、南大、吉大、浙大、吉林市等三十三個圖書館。
(22)民國53年(1964年)《朔方備乘》本,文海出版社。
(23)楊賓:《龍江三紀》本,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24)張伯英:《黑龍江志稿》(據(jù)1933年鉛印本整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25)《渤海國志長編(外九種)》(黑水叢書),李興盛等主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此外,《龍沙紀略》還曾被中華書局《歷代筆記全集:清卷》收錄。
4《龍沙紀略》的體裁特點
《龍沙紀略》的體裁特點是采用筆記體進行記述,它不僅是黑龍江地區(qū)最早的一部方志著作,也是一部頗具史料價值和較高文學價值的筆記體著作。筆記作為一種傳統(tǒng)著作體裁,起于漢魏,至清代尤為興盛,是筆記集大成的時代。通常,此體裁一般多以記載作者自身經(jīng)歷為主,是個人情志的表露和記錄。另外,筆記體不拘形式,而又以精練為要,語言文字并舉,雅俗共賞。
《龍沙紀略》中所載,大多為方式濟所見所聞,親身經(jīng)歷,反映了當時黑龍江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真實情況,文字簡練而內(nèi)容豐富,以區(qū)區(qū)一萬字左右的篇幅,概述了黑龍江地區(qū)方隅、山川、經(jīng)制、時令、風俗、飲食、貢賦、物產(chǎn)、屋宇等各個方面的情況。書中多記其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認識與看法,并做出評論,進行辨證。諸如關(guān)于墨爾根的得名,“相傳康熙初年,掘井得石,有“莫來耕”三大字,系唐年號”,方式濟指出唐代疆宇并為達到黑龍江地區(qū),也不是因誥誡眾人不要來此耕種的勒石語。方式濟對邊界道路進行敘述時寫到:“至界碑,路多蜢如蜂,其長徑寸,天無風或雨后更熾,行人嘗虛廬帳以納蜢”,“馬軼覓深草,間見蜢高如邱”,“囊糇糧于樹,歸時取食之,近頗為捕生者所竊,乃埋而識之”,這些均是作者的所見所聞,切身感觸,對地理環(huán)境和民風的記載,為我們提供可資借鑒的史料外,亦使人如同身臨其境。
《龍沙紀略》采用筆記體,就使得其在語言的運用上十分精美,引人入勝。諸如對黑龍江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的描寫,形象生動如同畫作,卜魁以南至新城數(shù)百里之間的平漠,“三面之二百里內(nèi),亦無山,過此則巖蠻環(huán)疊,多從興安嶺發(fā)脈。而溪澗陂湖之水,瀠洄于境內(nèi)者,以數(shù)百計。”興安嶺“盤旋境內(nèi)數(shù)千里,襟帶三江之左右,為眾流發(fā)源?!策呎?,渡諾尼西北數(shù)百里,則陟降取道。松柞數(shù)十圍,高窮目力。穿林而行,午不見日。石色斑駁,若趙千里畫幅閑物。有石洞,洞中幾榻,天然如琢?!辈旃O(jiān)峰,“腰亙兩帶深黑,火光出帶間,四時騰熾不絕。大雨,則煙煤入雨氣中,延罩波上。”又如對薩麻帽的形容,“如兜鍪緣檐,垂五色繒,條長蔽面”。再如對當時事件情景的記述繪聲繪色,水師出征時“揚旗鳴鉦鼓,使風于中流,凡三日”,戰(zhàn)艦出發(fā)的恢弘氣勢,可見可感。
筆記體大多篇幅很短,成條記錄,雖然形式自由,卻不是散漫無章的。從內(nèi)容上來看,筆記體有特定的限制,即圍繞特定時間內(nèi)的某一類對象進行記敘;從形式上看,筆記體著作分類編纂,形制特征十分直觀。方式濟所著《龍沙紀略》記述清康熙及以前的黑龍江地區(qū)歷史、地理和社會等方面的面貌,其在寫作時或許是隨筆記錄的,但在編輯成書時,經(jīng)過了一定的編纂和排列。他以黑龍江地區(qū)為一特定對象,將所見所聞和自身認識按照方隅、山川、經(jīng)制、時令、風俗、飲食、貢賦、物產(chǎn)、屋宇九個門類進行系統(tǒng)編排,所載均為考實性內(nèi)容,較為客觀嚴謹,有明顯的思想傾向和審美旨趣,易于閱讀和流傳。
除以上筆記體裁特點外,更為可貴的是《龍沙紀略》中保留了若干真實的歷史資料,內(nèi)容涵蓋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諸多方面,可補正史之不足,是比較可信的參考資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梢?,《龍沙紀略》作為一部筆記體地方志書,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珍貴史料著作。同時,筆記體裁也存在不足之處,諸如強烈的主觀性造成對客觀事實的誤解,往往因缺乏整體把握而出現(xiàn)評價、描述片面化等,這在《龍沙紀略》中也略有反映,應當注意避其缺陷,發(fā)揮和利用其價值。
5《龍沙紀略》的價值
自清至今,《龍沙紀略》的重要性為學者們所稱贊,其重要的史料價值也備受關(guān)注。清代,四庫纂修館臣在《龍沙紀略》提要中對該書做出評價,認為書中對某些江河水系的考辨詳切,足以訂遼、金諸史之訛,而可補《盛京通志》之所未載,因此,是“志輿圖者所必考”的。何秋濤極為推崇此書,在《考訂龍沙紀略敘》中寫到“事復語詳,既是訂遼金諸史之偽,并可補《盛京通志》之闕。原附載式濟詩文集之后,《欽定四庫全書》析而錄諸史部,誠是編乃輿地家不可少之書也”[7]。學者李慈銘曾贊其書說:“其書記載詳核有法,于山川尤考證致慎,為言北塞者所必需?!鼻迥┟癯?,林傳甲的《重刊〈龍沙紀略序〉》中對該書作了評述,他認為《龍沙紀略》“簡要質(zhì)實,猶九州之有《禹貢》,單詞只字皆可寶貴……實為黑龍江文化之祖,千載以下,萬里以外,考茲土之物產(chǎn)風俗者,孰不珍重之。此邦人尤宜家置一編,以識舊聞……更愿江省視學員、勸業(yè)員、歷史地理各教習,中學、師范、高等諸生,咸取斯編誦習之”[8]。顯然,林傳甲的評價存在過譽,但從以上這些評價來看,足見《龍沙紀略》的重要價值。作為黑龍江少數(shù)幾種古代方志之一,它確實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著作。
《龍沙紀略》的重要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其考辨、補史、正史和內(nèi)容的豐富性方面。就其對史實的考辨而言,《龍沙紀略》對黑龍江地區(qū)的地名沿革、民族情況等方面多有辨正,可為邊疆歷史地理的研究提供參考?!遁洷怼酚涊d“札賴特西至郭爾羅斯鎮(zhèn)國公界二十五里”,《龍沙紀略》中提出質(zhì)疑:“西至當是科爾沁鎮(zhèn)國公界,郭爾羅斯似誤”。《盛京通志》與《金史》中對黑龍江的記載誤作混同江,方式濟對其進行考證指出,混同江“源出長白山,舊名粟未江,遼改為混同江,土人呼松阿里江。金志誤宋瓦,又傳誤松花。其流自南而北,黑龍江自北而南。其與黑龍會,歷二千五百里之遙,則兩江不得混稱明矣”。諸如此類,茲不贅述?!洱埳臣o略》中對黑龍江地區(qū)歷史地理等方面的考辨,對其他書籍記載中訛誤的糾正,有助于更加清晰和充分的了解黑龍江地區(qū)歷史地理的發(fā)展源流。
在考辨之外,《龍沙紀略》的記載,多《盛京通志》等官方志書所不載的內(nèi)容,體現(xiàn)出其補史之缺的功用。以黑龍江發(fā)源為例,《明一統(tǒng)志》記載黑龍江源“出北山”,《盛京通志》只記“出西北塞外”。方式濟在《龍沙紀略》中進行了詳細的記載:“江源出俄羅斯境,其上游為敖嫩河。敖嫩源出阿母巴、興安諸山之南,東流六百里,與科勒蘇河合。又東北八百里,受眾流為黑龍江,北會泥樸處河,經(jīng)泥樸處城東又三百余里,北流至昂班格里必齊河界碑,入我境?!逼溆涊d是對《明一統(tǒng)志》和《盛京通志》的詳細補充,彌補了正史記載中的不足之處,為相關(guān)研究提供了更為詳細的史料信息。
《龍沙紀略》的史料價值突出地表現(xiàn)在其內(nèi)容的豐富性上,為研究黑龍江地區(qū)提供了諸多史料。以東北地區(qū)的經(jīng)濟研究言之,《龍沙紀略》載有豐富的農(nóng)史、商業(yè)貿(mào)易等方面的資料。“飲食門”中記載當?shù)氐闹饕Z食作物和耕作方法,“物產(chǎn)門”中介紹該地野生動植物的生長、分布情況,以及人們對其利用情況?!敖?jīng)制門”中記述黑龍江地區(qū)的賦稅和貿(mào)易情況,既有與俄羅斯等的對外貿(mào)易,又有與內(nèi)地的經(jīng)濟交流情況,而其中關(guān)于人口的記載,反映出流人對于該地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濟發(fā)展等反面的作用。以東北地區(qū)的社會生活與風俗言之,《龍沙紀略》表現(xiàn)出其特有的邊塞特色。諸如“風俗門”中對黑龍江地區(qū)社會風俗、吉慶節(jié)日等記載,“飲食門”對日常飲食習慣與食物烹飪技法等的記述,以及“屋宇門”對房屋建筑的記載等等,各個方面無不體現(xiàn)該地的風土人情。以地理環(huán)境言之,“山川門”“時令門”等對黑龍江地區(qū)的山川地理、氣候環(huán)境等進行了詳細的記述,并多有考辨。另外,《龍沙紀略》在清代行政區(qū)劃、建置沿革、官職設置、對外關(guān)系、軍事戰(zhàn)爭等方面均為今人研究提供了參考史料,諸如“方隅門”“經(jīng)制門”“貢賦門”等的相關(guān)記載。
《龍沙紀略》是一部兼具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的筆記體地方志書,其關(guān)于黑龍江地區(qū)歷史情況的考辯訂正、對各個方面歷史及現(xiàn)實情況的記載,對研究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為后人留下了研究黑龍江歷史的第一手資料。由于《龍沙紀略》所載多為方式濟在當?shù)氐乃娝?,是其親身經(jīng)歷與切身感悟的記述,因而該書中所保留的史料極其珍貴。尤其是關(guān)于河流山川、邊疆物產(chǎn)、邊界等方面的記載,向來受到史志界和外交界研究的重視。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龍沙紀略》也存在不足之處,諸如對某些內(nèi)容的記載過于簡單,甚至存在史實錯誤。諸如關(guān)于唐代黑水府府治的記載,方式濟認為“府治在今開原縣”。唐開元十四年(725),設置黑水都督府,由河北道幽州都督管轄。歷來學界對黑水府府治所在地的考辨并無確論,或認為駐于伯力(今哈巴羅夫斯克)[10],或認為在今黑龍江和松花江合流處同江縣境內(nèi)圖斯克古城一帶[11],又有學者認為黑水都督府大致在黑龍江下游俄羅斯境內(nèi)阿紐依河口附近[12],也有認為是今松花江與黑龍江交匯處的同江市同江鎮(zhèn)[13],等等。方式濟在黑水部的活動地域定位在黑龍江流域基本正確,但由于開原縣的地理位置已遠遠超出黑水靺鞨的地理范圍,因此將黑水府府治定位在開原的記載顯然是錯誤的。因而,《龍沙紀略》作為研究黑龍江地方史的重要參考書,在使用時亦當慎重鑒別。
參考文獻
[1]趙忠山.清初黑龍江卜魁流人方氏父子的悲苦情結(jié)[J].教育教學論壇,2015(4):78-79.
[2]張?zhí)┫?,吳文?方式濟與《龍沙紀略》[J].學習與探索,1979(5):135-138.
[3]方衍.《龍沙紀略》考述[J].學習與探索,1982(6):137-139.
[4]楊雪.何秋濤《朔方備乘》述論——19世紀中期經(jīng)世學風的個案研究〔碩士論文〕[D].導師:王民.福建:福建師范大學歷史學專業(yè),2009:6.
[5]刁書仁.清前期東北流人編撰的幾種方志及其史料價值[J].中國地方志,2007(8):30-37.
[6]馬大正.朔方備乘[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1(2):99-100.
[7]何秋濤.朔方備乘·考訂龍沙紀略敘[M].北京:文海出版社,1972.
[8]柳成棟,宋抵.東北方志序跋輯錄[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93.
[9]方式濟.龍沙紀略篇:龍江三紀[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10]顧頡剛,馮家升.述肅慎系之民族:禹貢[M].北京:禹貢學會出版,1935.
[11]趙振才.松花江畔的突斯克——黑水府、貧奴里部、考郎古城址[J].求是學刊,1980(4):106-110,31.
[12]張博泉.東北地方史稿[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5.
[13]張亞紅,魯延召.唐代黑水靺鞨地區(qū)思慕諸部地望新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25(1):107-115.
AStudyontheCompilationandValueof TheSummaryofLongsha
XueHuan-xueYanChaoLiuXiao-fengSuiGui-ling
Abstract:TheSummaryofLongshaisalocalchroniclesofHeilongjiangregionwrittenbyFangShiji.ItwaswrittenintheQingDynastyKangxiyears.ItistheearliestlocalchroniclesofcomprehensiverecordofthehistoryoftheHeilongjiangregion.Thebookemploysthegenreformofkeepingnote.Mostlyofitscontentarefromtheauthor'slocalexperience.ThePastorpoetryeditionofTheSummaryofLongshaistheoriginaleditionofotherversions.Itscontentisrichandcomprehensive.ItisthebestreflectionofFangShiji'srecordofHeilongjiangatthattime.TherecordsonthepreviousgenerationsfromTheSummaryofLongshapossessmanydiscriminationandsupplement,richandcomprehensivecontent,quitevalueofhistoricalmaterials,whichprovidefirsthandinformationforthestudyofHeilongjianglocalhistory.
Keywords: TheSummaryofLongsha ;Compilation;Edition;Gen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