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消費社會學領域中相繼出現(xiàn)的“符號消費論”、“麥當勞化消費論”和“第三種消費文化論”等理論分野雖然有助于我們從整體上把握現(xiàn)代消費的多樣性,可是在理解具體消費現(xiàn)象問題時卻往往會面臨一個困境:由于在某一具體的消費現(xiàn)象中往往同時存在著消費的功能性、關系性和文化性等價值,我們通常無法借用上述某一消費理論對實際消費生活中的具體消費現(xiàn)象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借用山崎正和在其消費概念理解中所聚焦的時間維度,嘗試對凡勃侖以來的消費及消費社會主要理論分野作重新闡釋和梳理,可以為解決現(xiàn)代消費理論困境、認識現(xiàn)代消費及其變遷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關鍵詞:消費;時間;閑暇;產(chǎn)業(yè)社會;符號消費
中圖分類號: C9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18)04-0077-09
一、問題緣起:一個消費社會學的理論困境
肇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消費社會化潮流,在其近一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中,給我們呈現(xiàn)了現(xiàn)代消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王寧認為,對消費的研究應該從認識人的需要開始,而需要是源于人的“物質(zhì)匱乏”、“社會匱乏”和“精神匱乏”三種存在狀態(tài)①。無獨有偶,日本學者間間田孝夫把現(xiàn)代消費的價值分為功能性價值、關系性價值和文化性價值三大類,提出了“消費的三相理論”,認為消費的三大價值如同三種顏色在調(diào)色板上描繪出了具有豐富多樣性的現(xiàn)代消費,并由此構成了現(xiàn)代消費文化②。事實上,正是基于對消費的三大價值中的某一價值的聚焦,在消費社會學領域中形成了三大理論板塊。
首先,消費的社會學研究長期以來所主要關注的是消費的關系性價值,特別是在凡勃侖“炫耀性消費”和波德里亞“符號消費”理論的影響下,把消費視為人與人之間差異化或社會競爭的研究可謂層出不窮。其次,美國學者瑞澤爾另辟蹊徑地對消費的功能性價值進行了探討,提出了“社會的麥當勞化”觀點,給我們提供了從理性化角度重新認識現(xiàn)代消費及其發(fā)展趨勢的路徑[美]瑞澤爾:《漢堡統(tǒng)治世界:社會的麥當勞化》,姚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梢哉f,“社會的麥當勞化”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長期以來波德里亞的“符號消費”理論在消費社會理論中獨占鰲頭的局面,引起了消費社會學界對消費的功能性價值的重新關注,也讓我們再次認識到韋伯的“理性化”趨勢的巨大威力。再者,關于消費的文化性價值的社會學研究,我們有必要關注日本學者間間田孝夫所作出的努力。間間田孝夫?qū)οM社會學長期以來過度關注消費的關系性價值的做法表達了異議,他認為追求消費的文化性價值的第三種消費文化正越來越顯現(xiàn)出其在現(xiàn)代消費中的重要性,因此對現(xiàn)代消費的多樣性價值特別是文化性價值的關注才應當是消費社會研究的重點所在[日]間々田孝夫:《21世紀の消費:無謀、絶望そして希望》,ミネルヴァ書房出版社2016年版,第154-160頁。。
如上所述,與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及其周邊相關學科僅僅依據(jù)其效用來理解消費的單純做法不同,消費社會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消費具有多樣的價值,給我們提供了理解現(xiàn)代消費的多種理論視角。上述三大理論分野有助于我們從整體上把握現(xiàn)代消費的多樣性,可是在理解諸多具體消費現(xiàn)象時卻往往會面臨一個困境。這一困境在于,由于某一具體的消費現(xiàn)象往往同時包含著消費的功能性價值、關系性價值和文化性價值等多種價值,這使得我們通常無法借用上述某一消費理論對實際消費生活中的具體消費現(xiàn)象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比如,奢侈品消費通常被解讀為是一種符號消費,然而奢侈品優(yōu)良的材質(zhì)和精細的做工往往使其品質(zhì)過硬、功能出眾,能給消費者提供更為出色的功能性價值。此外,奢侈品的設計美感以及其背后的品牌文化也是吸引消費者的一大因素,換言之,奢侈品也給消費者提供著普通商品不可比擬的文化性價值。所以,僅僅把奢侈品消費視為符號消費的做法是片面的甚至粗暴的,它掩蓋了消費者選擇奢侈品的其他動機。
筆者認為,導致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對消費概念的理解上存在不足:一方面,我們對消費概念的理解過于淺顯和寬泛,使得原本以完全不同邏輯而存在的現(xiàn)象都統(tǒng)統(tǒng)被納入了“消費”范疇;另一方面,我們又在缺少統(tǒng)一劃分標準和邏輯前提下把消費的價值加以人為的分類,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各自為政的多種消費理論。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理解消費概念呢?
二、消費概念的再認識
對于充斥于日常生活中的消費,或許由于其過于日?;木壒剩覀兺ǔ:苌偃フJ真地思考“什么是消費”這個問題。當被問及“何為消費”這一問題時,似乎我們很難一下子找出一個統(tǒng)一而明晰的定義。根據(jù)一些學者對“消費”詞源的考究,消費具有“完全消耗、吞食、浪費、花費、用光”等含義楊魁、董雅麗:《消費文化理論研究:基于全球化的視野和歷史的維度》,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4頁;[日]三浦展:《第4消費時代》,馬奈譯,東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134-135頁。。如果對消費的理解停留于這一層面的話,那么我們顯然是無法把生產(chǎn)和消費加以區(qū)別的。我們知道,經(jīng)濟學通常把消費分為生產(chǎn)消費和生活消費兩大類。而這樣的分類恰恰意味著消費與生產(chǎn)之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線。哪怕在一些“生活消費”中也通常存在著生產(chǎn)活動,比如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消費,就其可以實現(xiàn)勞動力再生產(chǎn)而言,我們亦可視其為一種生產(chǎn)。事實上,大多數(shù)消費社會學者沿用了經(jīng)濟學把消費分為生產(chǎn)消費和生活消費的含糊做法,把關注的焦點放在“生活消費”領域,并沒有對生產(chǎn)與消費的區(qū)別加以深究,從而也就有意無意地回避了對消費概念的深入探討和明確界定。
王寧認為:“所謂消費,是在現(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條件下,人們?yōu)闈M足其需求和需要,對終極產(chǎn)品(物品、設施或勞務)的選擇、購買、維護、修理或使用的過程,該過程被賦予一定意義,并帶來一定的滿足、快樂、挫折或失望等體驗?!蓖鯇帲骸断M社會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頁。這一消費定義似乎通過強調(diào)消費的對象是“終極產(chǎn)品”,進而試圖把消費與生產(chǎn)加以區(qū)分。但遺憾的是,這樣的定義依然沒能把生產(chǎn)和消費加以本質(zhì)地區(qū)別開來,因為所謂的“終極產(chǎn)品”很多時候只是相對而言的。比如在“消費者從宜家選購家具,然后回家組裝并使用”這一符合王寧所定義的“消費”現(xiàn)象中,不但消費者所購買的家具只是相對而言的“終極產(chǎn)品”,而且整個過程中甚至還包含著“組裝家具”這樣可以被視為生產(chǎn)的環(huán)節(jié)。
因此,依據(jù)人們的需求和需要的對象是否為“終極產(chǎn)品”來界定消費概念的做法依然存在著漏洞。那么到底何為消費?我們又如何區(qū)分生產(chǎn)和消費呢?日本學者山崎正和指出:“人類所有的消費行為都可以用生產(chǎn)的姿態(tài)來實施,同樣人類所有的生產(chǎn)行為也都可以用消費的姿態(tài)來實施?!盵日]山崎正和:《柔らかい個人主義の誕生:消費社會の美學》,中公文庫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頁。換言之,生產(chǎn)和消費的根本區(qū)別既不在于實施的主體不同,也不在于實施的客體不同,而在于人類實施這一活動(生產(chǎn)或者消費)的姿態(tài)不同。此處所謂的“姿態(tài)”即可以理解為我們對待時間的態(tài)度。因此在山崎正和那里,生產(chǎn)是以效率至上為原則的活動,而消費的本質(zhì)則是對時間的消耗。只有這樣定義消費才能讓我們實現(xiàn)對生產(chǎn)和消費的明確區(qū)分[日]山崎正和:《柔らかい個人主義の誕生:消費社會の美學》,中公文庫出版社1987年版,第167頁。。
由此可見,山崎正和從時間維度上對消費概念的重新詮釋不僅讓我們解決了一直以來經(jīng)濟學、消費社會學對生產(chǎn)和消費概念的含糊處理所帶來的困惑,使得生產(chǎn)和消費真正成為了互為對立面的概念;同時也給我們開啟了一扇從時間維度重新理解現(xiàn)代消費及其變遷的大門?;诖?,本文將借用山崎正和在其消費概念的理解中所聚焦的時間維度,嘗試對凡勃侖以來的消費及消費社會主要理論分野作重新闡釋和梳理,從而為理解現(xiàn)代消費理論困境和認識現(xiàn)代消費及其變遷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三、時間維度下消費的“產(chǎn)業(yè)社會之旅”
(一)閑暇的退場與消費的興起
眾所周知,我們對消費的社會學式關注肇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產(chǎn)業(yè)社會。生活于那個時代的凡勃侖因在其名著《有閑階級論》(1899)中提出了“炫耀性消費”概念,而被通常視為消費的社會學式研究的先驅(qū)者。值得注意的是,凡勃侖的“炫耀性消費”概念是其在闡述“炫耀性閑暇”概念的基礎上提出的,足見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凡勃侖曾指出:“關于明顯有閑與明顯消費發(fā)展情況的觀察來看,兩者同樣具有博取榮譽的功用,尤其是兩者共有的浪費這個因素。在前一情況下所浪費的是時間和精力,在后一種情況下所浪費的是財物。兩者都是表明擁有財富的方法,同時兩者也習慣地被認為是一體的?!盵美]凡勃侖:《有閑階級論》,錢厚默譯,南海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頁。然而在消費社會學領域,相比于“炫耀性閑暇”,我們長期以來似乎對“炫耀性消費”概念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學界對兩個概念冷熱不均的這種態(tài)度,當然也是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社會實際狀況的。因為在凡勃侖那個時代,作為表明擁有財富的手段的“炫耀性閑暇”就已經(jīng)逐漸退場了,取而代之的是“炫耀性消費”成為了人們證明財富、社會地位的主要手段。正如凡勃侖所言:“在準和平文化階段,不論作為財富的直接說明或禮儀標準的因素,有閑曾居于第一位,它所占有的地位都遠在浪費性消費之上。從那個時期以后,消費的勢力逐漸增進,到現(xiàn)在它無疑已占據(jù)首位。”[美]凡勃侖:《有閑階級論》,錢厚默譯,南海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頁。
按照凡勃侖的說法,產(chǎn)生這樣的變化的原因在于炫耀性閑暇的有效性降低和炫耀性消費的有效性相對增長。他指出,在早期占壓倒性優(yōu)勢的奴隸制和身份制,使得有閑階級的活動只能是以武力侵略敵對部落和在自己部落內(nèi)對奴隸階級進行鎮(zhèn)壓的日常工作,而不是從事實際有用或者甚至表面上有用的任何工作。但到了以工資勞動和現(xiàn)金支付為特征的和平階段,強迫勞動已不復存在,對生產(chǎn)勞動的恥辱感已經(jīng)沒有以前那樣敏銳,于是推崇事物實用性和有效性的“作業(yè)本能”(the instinct of workmanship)開始抬頭并發(fā)揮作用。這使得那些顯然無目的和無意義的閑暇漸漸受到輕視,但在對任何帶有生產(chǎn)勞動性質(zhì)的工作一概加以鄙視的榮譽準則依然存在的情況下,以浪費為特征的炫耀性消費就取代閑暇而成為了表明財富和地位的有效手段。[美]凡勃侖:《有閑階級論》,錢厚默譯,南海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105頁。在凡勃侖看來,炫耀性消費如果僅僅作為一種對財物的浪費,顯然是與“作業(yè)本能”相違背的,但正如他進一步指出的那樣,如果任何商品或勞務的根本目的是明顯浪費,即使是顯而易見的,也不能就此斷定它不存在任何實用性。因為在消費品甚至產(chǎn)品效用構成中,實用和浪費這兩種成分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美]凡勃侖:《有閑階級論》,錢厚默譯,南海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頁。
換言之,在“作業(yè)本能”日益發(fā)揮作用的社會背景下,作為浪費時間的炫耀性閑暇只能越來越被認為是無目的和無意義的而受到輕視,與此不同的是,炫耀性消費則不管實際上有多么的浪費,因其中伴隨著商品的實用成分,從而可以避免與“作業(yè)本能”之間的沖突,得到道德上的認可。因此在凡勃侖那里,作為浪費財物的炫耀性消費,通過伴隨于其中的“實用”要素這一道德“遮羞布”,在“推崇事物的適用性和有效性,鄙視不切實際、浪費和無能”的“作業(yè)本能”抬頭的背景下成為了作為證明財富、社會地位的有效手段。
凡勃侖通過“作業(yè)本能”的抬頭解釋了炫耀性閑暇的有效性降低的原因,然而其對炫耀性消費有效性增加的解釋似乎并不十分明晰。雖然消費所具有的“實用”成分這一道德“遮羞布”可以讓消費即使是一種極度浪費的情況下也避免與道德相悖,但這最多只能是炫耀性消費有效性增加的必要條件,而絕非充分條件。當然,在關于炫耀性消費的有效性增加的闡述中,凡勃侖提到了“個人接觸面”和“社會流動性”這兩個變化因素[美]凡勃侖:《有閑階級論》,錢厚默譯,南海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頁。,但關于這兩個變化因素究竟是如何導致炫耀性消費有效性增加的這一問題,其分析并不夠充分。
關于凡勃侖的這一問題,筆者曾在別文中通過“差異化的進化”角度對此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對炫耀性閑暇和炫耀性消費的差異化效用作了比較,進而認為炫耀性消費替代炫耀性閑暇是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則的“差異化的進化”的結果吳金海:《“差異化的進化”視角下的差異化消費:從Veblen到Baudrillard》,《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盡管如此,凡勃侖所呈現(xiàn)的“炫耀性消費替代炫耀性閑暇”和“作業(yè)本能”的抬頭這兩個歷史事實依然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因為這意味著人們的社會、經(jīng)濟生活正越來越被“效率至上”這一現(xiàn)代產(chǎn)業(yè)社會鐵律所滲透和主導。毫無疑問,作為社會、經(jīng)濟生活一部分的消費也不能幸免。霍克海默和阿多諾認為,生產(chǎn)領域中廣為人知的商品邏輯和工具理性,在消費領域同樣引人注目[英]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xiàn)代主義》,劉精明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0頁。。換言之,消費越來越傾向于采用生產(chǎn)的姿態(tài)來實施,人們對待時間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巨變,閑暇因違背“效率至上”原則而被輕視,消費則因向“效率至上”原則看齊而淪為一種生產(chǎn)。而波德里亞無疑是把消費視為一種生產(chǎn)活動的代表性人物。
(二)符號消費與“效率至上”原則
波德里亞因其提出的“符號消費”理論而在消費社會學界受到了廣泛而持續(xù)的關注。簡言之,該理論的核心內(nèi)容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借用巴特的符號學理論,把商品視同于和語言文字一樣由能指和所指構成的符號;第二,基于凡勃侖的炫耀性消費、齊美爾的“時尚”理論、里斯曼的邊緣性差異化以及尼采式的 “趨向權力的意志”和“更好、更快、更頻繁”的本能沖動的觀點,認為人具有永無止境的差異化欲望;第三,援用加爾布雷斯的“依存效應”(dependence effect)觀點,立足于生產(chǎn)者主權論,認為消費者受著生產(chǎn)者或資本的符號生產(chǎn)體系的完全操控。
波德里亞認為,消費的真相在于它并非一種享受功能,而是一種生產(chǎn)功能[法]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頁。。既然消費與生產(chǎn)之間并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那么,現(xiàn)代消費如同資本主義體系下的生產(chǎn)遵循效率至上原則一樣,其遵循的亦是“在更短的時間內(nèi)消耗或破壞更多的商品”這一效率性原則的?!?9世紀發(fā)生在生產(chǎn)領域中的那個生產(chǎn)力合理化進程在20世紀的消費領域中得到完成?!a(chǎn)和消費——它們是出自同樣一個對生產(chǎn)力進行擴大再生產(chǎn)并對其進行控制的巨大邏輯程式的?!盵法]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頁。所以在波德里亞看來,消費是對生產(chǎn)的“邏輯性替代”[法]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頁。。這樣,波德里亞通過把消費視同于生產(chǎn),使得產(chǎn)業(yè)社會生產(chǎn)領域中的效率至上原則同樣適用于消費領域。
當然,我們在理解以破壞和浪費為特征的符號消費所遵循的效率原則時,正如波德里亞所指出的那樣,浪費和破壞也是具有積極作用的,它在高級社會的功用性中替代了理性用途,成為了表現(xiàn)價值、差別和意義的地方。因此需要從更為廣泛的社會邏輯角度來考慮源于理性主義和經(jīng)濟學用途的概念。[法]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頁。由此可見,遵循效率原則的符號消費所指向的并不是經(jīng)濟學意義上的效用,而是一種更為廣泛的社會效用——差異化目的。借用費瑟斯通的話來說,“工具理性算計在生活之各個方面都成為可能,所有本質(zhì)的差異、文化傳統(tǒng)與質(zhì)的問題都轉化為量的問題”[英]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xiàn)代主義》,劉精明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頁。。
而山崎正和認為,當消費指向社會競爭和差異化時,那么就會導致我們忽視作為“個人生涯”的時間以及人在社會坐標中作為“生活縱軸”的存在,相反我們會專注于自己和他者之間關系并一股腦兒的生活于連接這種關系的“人生橫軸”之上[日]山崎正和:《柔らかい個人主義の誕生:消費社會の美學》,中公文庫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頁。。換言之,以差異化為目的的符號消費因其效率性原則而使得作為“個人生涯”的縱軸方向的時間與生活本身相分離,消費者如同流水線上的生產(chǎn)勞動者一樣機械地重復著浪費和破壞活動,消費變成了與個人的享受與欲求無關的生產(chǎn)勞動。正如波德里亞自己所說的那樣,“享受會把消費規(guī)定為自為的、自主的和終極性的。然而,消費從來都不是如此”[法]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頁。。
因此,在更短時間內(nèi)消耗更多商品的符號消費體現(xiàn)的是消費的效率性原則,這也意味著“效率至上”這一產(chǎn)業(yè)社會的原則已經(jīng)從生產(chǎn)領域擴展至消費領域。正如時空社會學家諾沃特尼所指出的那樣,時間的稀缺性成了產(chǎn)業(yè)社會的一個核心價值——其影響已經(jīng)超出生產(chǎn)領域而進入了所有生活領域[奧]諾沃特尼:《時間: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經(jīng)驗》,金夢蘭、張網(wǎng)成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73頁。。在這里,凡勃侖對消費中“浪費”成分的“道德”問題的擔憂已經(jīng)變得沒有必要了。一方面是因為,即使有“道德”問題,消費中的“實用”成分這一道德“遮羞布”總是存在的;另一方面更為直接的原因在于,隨著消費主義的興起,“浪費”已經(jīng)被大眾所接納而獲得了其合法性。恰如王寧所指出的那樣,正是因為具備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文化合法性”,消費主義才構成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王寧:《國家讓渡論:有關中國消費主義成因的新命題》,《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由此可見,齊美爾在凡勃侖的“炫耀性消費”概念之后不久提出“時尚”理論絕非一種偶然巧合。其時尚理論表明,時尚是下層階級和上層階級之間在“趨同”(imitation)和“標異”(demarcation)驅(qū)使下不斷模仿與拋棄的往復循環(huán)過程[德]齊美爾:《時尚的哲學》,費勇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版,第70-93頁。。其所揭示的,正是作為一種“追趕—逃跑”(chase and flight)的社會游戲的運行邏輯及其加速更替傾向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擴散。特別是在現(xiàn)代廣告、媒體等促銷手段的影響下,時尚體系的加速更替越發(fā)顯而易見。波德里亞也指出,如今生產(chǎn)的東西并不是根據(jù)其使用價值或其可能的使用時間而存在,而是根據(jù)其死亡。廣告的唯一目的不是增加而是去除商品的使用價值,去除它的時間價值,使它屈從于時尚價值并加速更新[法]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頁。。因此,正如人類學家米勒所言,對波德里亞這一類學者來說,人們不過是一群穿著衣服的模特,而使這些衣服確保了時尚產(chǎn)業(yè)能夠維持它持續(xù)獲利的動力[英]米勒:《消費:瘋狂還是理智》,張松萍譯,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62頁。。而這樣的狀況也可以在里斯曼那里得到確認,里斯曼認為,作為“孤獨的人群”的他人引導者看起來似乎不在乎浪費時間,但缺少自我內(nèi)核的他人引導者需要時刻像雷達掃描一樣收集他人的信息,實際上對于他們來說,生產(chǎn)與消費、順應團體和為個人興趣服務,以及工作和娛樂之間沒有清楚的界限[美]里斯曼等:《孤獨的人群:美國人性格變動之研究》,劉翔平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164頁。。在這樣的背景下,經(jīng)濟學家貝克爾甚至試圖把所有的人類行為都納入經(jīng)濟學意義上的“效用”體系來加以分析和理解參見[美]貝克爾《人類行為的經(jīng)濟分析》,王業(yè)宇、陳琪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基于此我們可以認為,符號消費依然遵循的是生產(chǎn)領域的效率原則,它總是試圖在更短時間內(nèi)消耗更多商品,從而確?;蛟黾悠洳町惢挠行?。在這里,時間總是作為消費的分母而存在的。
(三)符號消費的局限性與閑暇的回歸
1. 符號消費的局限性
毋庸置疑的是,波德里亞的符號消費理論給我們提供了審視現(xiàn)代消費的新視角,它從消費領域深刻揭示了資本的巨大權力及其貪婪本性,因此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波德里亞為找尋理想中純粹意義上的“消費”而展開的現(xiàn)代消費社會批判,由于其徹底的生產(chǎn)者主權論立場,導致其對消費的理解只能停留于“對物的消耗”這一與“生產(chǎn)”互為同義詞的層面。因此在波德里亞那里,生產(chǎn)的對立面是“破壞”,而消費卻成為了生產(chǎn)的同義語。山崎正和指出,波德里亞試圖尋找作為生產(chǎn)對立面的消費,但其到達的卻是對生產(chǎn)和消費的全盤否定,甚至是對人類文明構造本身的否定[日]山崎正和:《柔らかい個人主義の誕生:消費社會の美學》,中公文庫出版社1987年版,第155頁。。顯然,被視為凡勃侖“炫耀性消費”升級版的波德里亞符號消費批判理論,從其誕生開始就已經(jīng)排除了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主體性以及消費多樣性,限制了我們從更為廣闊的視野來看待現(xiàn)代消費[日]間々田孝夫:《21世紀の消費:無謀、絶望そして希望》,ミネルヴァ書房出版社2016年版,第128頁。。
不僅如此,即使聚焦于波德里亞所謂的“符號消費”本身,實際上其成立也是需要一定條件的。換言之,以資本操控下的“差異化”為目的的符號消費,只有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才能確保其有效性。山崎正和認為,符號消費只不過是特定社會的特定歷史階段中的現(xiàn)象。要使得這種差異化消費成為可能,首先是須對有關該商品的價值觀具有均質(zhì)性的特點,其次是該人的消費必須成為他人羨慕的對象[日]山崎正和:《柔らかい個人主義の誕生:消費社會の美學》,中公文庫出版社1987年版,第159-160頁。。筆者也曾指出,人們對某一消費的“關注度”和實施這一消費的“可能性”這兩大因素決定著差異化消費的效用吳金海:《“差異化的進化”視角下的差異化消費:從Veblen到Baudrillard》,《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事實上,符號消費的有效性正隨著社會條件的不斷變化而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在生產(chǎn)技術和生產(chǎn)效率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商品的生產(chǎn)和模仿變得越來越容易,這使得商品(=符號)達到了幾近泛濫的程度,消費者想通過商品來順暢地傳達以及準確地解讀其符號象征意義變得越來越困難。當然,社會上出現(xiàn)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規(guī)模越來越趨于小型化的“同輩集團”,也許可以被理解為是對這一狀況的一種應對措施,但這似乎也不足以阻止符號消費局限性的暴露。
針對波德里亞的符號消費理論的局限性,間間田孝夫指出,判定是否“超越生活所必需”這一問題本身就十分困難,以波德里亞為代表的消費文化批判論卻把超越生活必需品范疇的消費都認為是浪費的和不好的,并以此為前提試圖把凡是超越生活所必需的消費都納入到符號消費范疇加以批判和否定。但事實上,這些所謂超越生活必需的消費,其符號屬性正變得越來越稀薄,相反與消費者興趣愛好、閑暇生活等有關“第三種消費文化”屬性的消費正在迅速抬頭[日]間々田孝夫:《21世紀の消費:無謀、絶望そして希望》,ミネルヴァ書房出版社2016年版,第123-132頁。。
而山崎正和則從人的欲望構造層面上揭示了“人具有永無止境的差異化欲望”這一符號消費理論前提條件的倫理性謬誤。在山崎正和看來,在人類的欲望構造中,除了有限的物質(zhì)欲望之外,還存在著盡可能延長物質(zhì)欲望得到滿足的時間的欲望。因此,“人類的欲望本質(zhì)上具有權力的志向,通過對破壞和差異化的追求而無限膨脹”這一波德里亞的假設不僅是其本人的一種偏見,也是長期以來在產(chǎn)業(yè)社會環(huán)境下形成的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消費觀,這不得不說是一大深刻的不幸[日]山崎正和:《柔らかい個人主義の誕生:消費社會の美學》,中公文庫出版社1987年版,第160-164頁。。正是在此基礎上,山崎正和把消費定義為“對充實時間的消耗”,并進一步指出了以產(chǎn)業(yè)社會效率至上為原則的符號消費的歷史局限性。
2. 閑暇的回歸
雖然對于符號消費的局限性與閑暇的回歸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這一點,我們似乎不容易加以清晰地說明,但毋庸置疑的是,如今閑暇正重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按照凡勃侖的理解,閑暇是“非生產(chǎn)性地消耗時間”[美]凡勃侖:《有閑階級論》,錢厚默譯,南海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頁。,而這恰恰與山崎正和所理解的“消費”概念如出一轍。這樣一來,消費在凡勃侖那里自從閑暇手中接過“接力棒”成為差異化的有效手段以來,歷經(jīng)近一個世紀的效率至上產(chǎn)業(yè)社會的熏陶并與之合謀,而今又在山崎正和那里和閑暇重新相遇并合為一體。消費的這趟“產(chǎn)業(yè)社會之旅”,曾一度使消費遠離閑暇而披上產(chǎn)業(yè)社會的效率主義外衣,同時這也讓置身于產(chǎn)業(yè)社會的我們誤以為消費就如波德里亞把其視為生產(chǎn)勞動那樣,是一種差異化符號驅(qū)使下追求效率的無盡浪費和破壞活動。如此看來,與其說凡勃侖的貢獻在于“炫耀性消費”概念的提示,還不如說在于其書名《有閑階級論》所示的那樣對“閑暇”這一與消費之間有著根源性聯(lián)系的現(xiàn)象的關注。而波德里亞的符號消費理論則由于完全割裂了消費與閑暇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把兩者視為基于完全相反邏輯的對立概念,使得消費在他那里變形成了一種以效率為原則的生產(chǎn)勞動。這不免讓人對其書名《消費社會》產(chǎn)生一種“掛羊頭賣狗肉”之感。
話說回來,凡勃侖所關注的“閑暇”和山崎正和的“消費”雖然都被理解為“對時間的消耗”,但前者是把“消耗時間”作為差異化的手段——炫耀性閑暇——來對待的,而后者則是把“消耗時間”本身作為目的,為的是享受充實的時間消耗過程,因此實際上兩者之間是截然不同的。我們無法否認“閑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扮演凡勃侖所主張的差異化手段的角色,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正如山崎正和所指出的那樣,恰恰是因為“閑暇”的存在使得“有閑階級”創(chuàng)出了人類歷史上不朽的文學、藝術以及審美意識[日]山崎正和:《柔らかい個人主義の誕生:消費社會の美學》,中公文庫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頁。。間間田孝夫認為,凡勃侖之所以在其《有閑階級論》中通過閑暇和消費層面對有閑階級展開辛辣的批判,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其作為挪威農(nóng)民家庭出生的移民這一身世有關。這樣的身世使得其對當時美國“鍍金時代”(Gilded Age)富裕階層的奢侈和揮霍具有與生俱來的違和感和厭惡感[日]間々田孝夫:《21世紀の消費:無謀、絶望そして希望》,ミネルヴァ書房出版社2016年版,第104頁。。
因此,不管是閑暇還是消費,兩者從來都不像凡勃侖所理解的那樣僅僅作為一種證明財富和地位的手段。甚至可以說,凡勃侖的“炫耀性閑暇”、“炫耀性消費”以及波德里亞的“符號消費”,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在效率至上產(chǎn)業(yè)社會熏染下的一種偏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當閑暇和消費都指向?qū)Τ鋵崟r間的消耗,把“消耗時間”本身作為目的時,兩者就成為了一枚硬幣的兩個面而合二為一。所幸的是,這種山崎正和意義上的“消費”(=閑暇)如今正越來越被我們接受并加以踐行。比如周末攜家人或約朋友一起去看一場電影或欣賞一場音樂會、參觀博物館、進行登山遠足等戶外活動、邀請親朋好友聚餐喝酒和閑聊、在家進行DIY美食、打理自家院子(陽臺)的花草園藝、在咖啡店漫無目的地消磨時光、去主題樂園游玩、悠然地度過一個下午的SPA時光、去優(yōu)雅的民宿住上幾天等等。毋庸置疑,這些活動正成為我們消費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的部分。也正因為如此,作為構成我們大部分“閑暇”時間的節(jié)假日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和重視,雖然節(jié)假日具有恢復體力和緩解壓力的作用,但對于許多消費者而言,他們對待節(jié)假日的態(tài)度早已超越了這種以生產(chǎn)或再生產(chǎn)為目的的層面:節(jié)假日意味著要精心地思考并安排如何充實地度過這段時間。近些年來,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復興以及一些外來節(jié)日在我國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與山崎正和意義上的“消費”越來越普及的背景下出現(xiàn)的。許多人并不了解或者甚至根本不屑于了解“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萬圣節(jié)”到底為何物,他們想要的是借機和親朋好友及孩子們一起度過快樂的時光,僅此而已。此外,在營銷領域,消費者的“體驗”正成為營銷活動中越來越重要的著力點,諸如“迪斯尼體驗”參見[美]齊尼《迪斯尼體驗:米奇王國的魔法服務之道》,黃昌勇、周曉健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星巴克體驗”參見[美]米歇利《星巴克體驗》,陳小白譯,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體驗經(jīng)濟”參見[美]派恩等《體驗經(jīng)濟》,夏業(yè)良等譯,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6年版。等提法日益涌現(xiàn),大型商業(yè)中心越來越注重空間的設計感和設施的人性化,以滿足消費者在購物體驗中對舒適和審美上的需求,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消費者在對待“時間”態(tài)度上所出現(xiàn)的變化。
當然,這種作為“充實時間的消耗”的消費和閑暇,通常情況下總是伴隨著一定的“物的消耗”,但這并不能否定其把“時間消耗”本身作為目的的本質(zhì)特征。
四、結 語
至此,本文以山崎正和的消費概念中所關注的“時間”為維度,梳理了自凡勃侖時代以來的現(xiàn)代消費及其變遷脈絡。從中首先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跨越近一個世紀的歷史歲月中,我們的消費以及幫助我們理解消費的概念工具、理論主張是如何受著產(chǎn)業(yè)社會資本邏輯下的效率至上主義的深刻影響的。從凡勃侖那里開始,作為個體生涯的時間就受到了資本邏輯的強力吞噬,這不僅導致我們的閑暇幾乎消失得無影無蹤,也使得遠離閑暇的消費淪為了資本的附庸,而失去其作為“人的邏輯”的本來面貌。從這個意義上講,波德里亞是偉大的,因為他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但倘若把其置于整個人類歷史長河來看,波德里亞的符號消費理論卻帶有明顯的產(chǎn)業(yè)社會局限性。日本學者堤清二指出,消費是產(chǎn)業(yè)社會產(chǎn)生之前,人類開始活動以來就進行著的根源性的生活過程。如果我們從這樣的定義來考慮消費這一概念,產(chǎn)業(yè)社會的歷史局限性便一目了然。[日]堤清二:《消費社會批判》,朱紹文譯,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頁。因此,為擺脫這種局限性,消費社會學亟需進一步拓展視野,廣泛吸收諸如人類學、民俗學、歷史學、倫理學甚至哲學的智慧和營養(yǎng)或許是極為必要的。
其次,由于我們把現(xiàn)代消費統(tǒng)一納入到了時間維度上來加以考量,這使得我們可以對生產(chǎn)和消費加以明確的區(qū)分,從而解決現(xiàn)今消費社會學多個理論分野各自為政卻又難圓其說的困境。如果遵循山崎正和從時間維度上對消費概念的理解,那么我們就可以把瑞澤爾的“麥當勞化消費”以及波德里亞的符號消費都歸入生產(chǎn)范疇,因為這兩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消費的現(xiàn)象,實際上卻都是以效率為原則的,是依附于產(chǎn)業(yè)社會資本邏輯的生產(chǎn)或者再生產(chǎn)行為。顯然,這樣的做法一方面有利于我們擺脫消費社會學長期以來因過分關注波德里亞符號消費理論而導致該學科的發(fā)展空間日趨狹隘和單調(diào)的狀況,另一方面也同時給我們劃出了一個極為廣闊的研究領域——作為“對充實時間的消耗”的消費。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在對消費概念的理解上是否必須采納山崎正和所主張的消費定義這一問題本身其實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通過在消費概念理解中引入時間維度,可以讓我們清晰地看到現(xiàn)代消費所發(fā)生的重大變化,而這正是本文的最大意義所在。
當以波德里亞為代表的現(xiàn)代消費文化批判理論家正向我們展示現(xiàn)代消費及其未來趨向的悲觀絕望時,閑暇又回到了消費的身邊并與之合為一體。這樣的變化意味著,在凡勃侖那里被提及但隨即被消費所取代的“閑暇”,將很有可能成為今后消費社會學研究中的一個核心主題。在此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我們不能明確符號消費的局限性與閑暇回歸之間的因果關聯(lián),但“麥當勞化消費”似乎對閑暇的回歸起著顯而易見的作用,以“高效率、可計算性、可預測性、控制”為特征的“麥當勞化消費”無疑為我們提供了獲取更多閑暇時間的可能性。山崎正和也曾指出,一方面消費者越來越喜歡通過消費而充實閑暇生活,而另一方面消費者則極力追求便利和高效的商品及服務。在他看來,消費者或許正是依靠在日常用品消費中的這種效率化方式來節(jié)省時間,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自身特定的興趣愛好。[日]山崎正和:《柔らかい個人主義の誕生:消費社會の美學》,中公文庫出版社1987年版,第186-187頁。而如今,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AI(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可想而知的是,廣大消費者都將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如何安排并度過自己的閑暇時間?
當然,在一些屬于或親近于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家那里,如今回歸的“閑暇”也許同樣會被認為是資本邏輯下的產(chǎn)物。固然,在當今資本主義體系下,閑暇作為物理時間,我們對其的獲取無法輕易擺脫資本邏輯的束縛,我們不得不為了生活而把大量的時間投入生產(chǎn)。但就像消費不僅僅是“對物的消耗”一樣,閑暇也并不僅僅是一種物理意義上的時間流淌,更為重要的是,閑暇作為“非生產(chǎn)性時間的消耗”,它包含著我們對待時間的態(tài)度,是我們開展精神文化活動的過程本身。我們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著人類歷史上燦爛的文化,推動著人類的文明進程。正所謂“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時間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稀缺的,如果我們想要獲得時間上的自由,那么就必須同時接受我們所處的時代在時間上設置的枷鎖,這無關乎我們是否處于產(chǎn)業(yè)社會這樣的時代。只不過產(chǎn)業(yè)社會給我們所設置的時間枷鎖,無論從其深度還是廣度而言,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正是由于產(chǎn)業(yè)社會的這一特質(zhì),致使我們曾一度因閑暇和自由的喪失而對現(xiàn)代消費及消費社會產(chǎn)生了波德里亞式的絕望。但人類追逐靈魂自由的智慧和能力總是讓人贊嘆的,就消費而言,正如日本學者間間田孝夫的近著《21世紀的消費:從無謀、絕望到希望》(2016)這一書名所要表達的那樣,在經(jīng)歷了20世紀的無謀和絕望之后,21世紀的消費正迎來希望。
可見,我們所處時代中的消費正在迎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國內(nèi)學界也出現(xiàn)了關注“追求快樂和舒適的消費”這種近似于山崎正和意義上的“消費”研究參見朱迪《品味與欲望:當代中產(chǎn)階級的消費模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但從總體上講,當今中國消費社會學界對消費的研究,似乎還未能很好地擺脫符號消費范疇的桎梏,沒有對波德里亞消費批判理論本身展開更為廣泛的批判和反思,從而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與消費具有根源性關聯(lián)的“閑暇”以及作為“對充實時間的消耗”的消費。一方面,20世紀主導中國社會的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讓我們對“物的消耗”層面上的消費堅守著波德里亞式的批判;而另一方面,從更為久遠的中國社會歷史中傳承的以“勤儉節(jié)約”為核心的傳統(tǒng),則讓我們對“時間的消耗”層面上的消費(閑暇)依然缺乏足夠的寬容。正是因為這兩個傳統(tǒng)成為了絆腳石,阻礙著我們消費研究視野的進一步拓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在穿越消費的“時間隧道”進程中,我們依然徘徊在產(chǎn)業(yè)社會這一歷史階段。
(責任編輯:薛立勇)
“The Time Tunnel” of Consumption:
Modern Consumption and Its Transition under the Dimension of Time
Wu Jinhai
Abstract:Due to several values always exist in the same consumption simultaneously, although the theories such as “code consumption”, ”McDonaldization of consumption” and ”the third consumer culture” are good for understanding the variety of modern consumption, each of them can not explain a great deal of our realistic consumption clearly. This paper, by introducing dimension of time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consumption, is aimed to review the main theories in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and re-interpret modern consumption and its transition.
Keywords: Consumption; Time; Leisure; Industry Society;Code Consum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