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中國小提琴藝術的發(fā)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表現(xiàn)在學習者數(shù)量的增加、教學體系的完善、理論研究的深入和作品的豐富等多個方面。在此基礎上,應樹立起構建中國小提琴學派的遠大志向,使之成為中國小提琴藝術發(fā)展的里程碑,并對世界小提琴藝術的繁榮和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鑒于此,本文從構建中國小提琴學派的意義談起,就具體的構建路徑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中國小提琴學派;構建意義;構建路徑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12-0141-02
一、構建中國小提琴學派的價值和意義
(一)中國小提琴藝術發(fā)展需要
小提琴是一門地地道道的西方藝術,于一百年前傳入中國。而中國的音樂工作者隨即開始了小提琴民族化的改造歷程,在經(jīng)過一個世紀的發(fā)展后,已然獲得了豐碩的成果,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演奏、理論、普及等多個方面,使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小提琴藝術大國。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對百年的發(fā)展經(jīng)驗進行總結,并開辟出新的發(fā)展方向。而學派的構建正是實現(xiàn)這一目的重要途徑。作為一門藝術在一個國家和民族高度發(fā)達的標志,學派具有對內(nèi)和對外兩方面的積極意義。對內(nèi)可以使多年來的發(fā)展成果得到明確、梳理和整合,堅定信心,提升士氣,朝著新的方向而努力;對外則可以有力擴大中國小提琴藝術的影響,助力中國文化的傳播。所以學派的構建,正是中國小提琴藝術發(fā)展的新課題之一。
(二)世界小提琴藝術的發(fā)展需要
從世界藝術發(fā)展歷史來看,凡是世界性的音樂藝術,無一不是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只有以開放的胸襟不斷吸收新的文化,才能獲得擴展和創(chuàng)新。小提琴在傳入中國后,始終將民族化作為重要的發(fā)展方向,為這門西方藝術注入了新的東方色彩,使小提琴藝術得到豐富和擴展。通過中國小提琴學派的構建,可以讓中國小提琴藝術的民族化色彩更加鮮明,與意大利、法國、德國等小提琴學派一道,繼續(xù)推動世界小提琴藝術的多元化發(fā)展。所以說,百年前小提琴藝術的傳入是對中國的饋贈,百年后中國小提琴學派的構建,則是中國對世界小提琴藝術的反哺,體現(xiàn)著中國作為一個文化大國的責任和擔當。
二、中國小提琴學派的構建路徑
(一)以理論研究為保障
學派的構建并不是突發(fā)奇想和興之所至,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個長期、系統(tǒng)的過程,必須要以正確、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包含為什么要構建中國小提琴學派、其價值和意義何在、目前已經(jīng)具備了哪些基礎、應按照什么步驟和階段進行等。只有對這一系列基本問題加以明確,才能避免誤區(qū)和彎路。但是從當下的實際來看,關于小提琴學派構建的理論研究十分有限,而且缺少專門的研究者和研究機構。對此還需要以國家文化部門為主導者,推進各項理論研究工作的開展。具體來說,首先是確定研究主體??梢酝ㄟ^文化或教育主管部門,對全國音樂理論研究專家進行召集,成立專門的課題組,全面負責中國小提琴學派構建的理論研究問題,并將研究成果及時以專著、論文的形式進行展示和發(fā)布,給諸多小提琴藝術工作者以方向引領。其次是擴大研究范圍。以專項課題組為引領者,面向音樂團體、高校等,開展中國小提琴學派構建的課題研究,鼓勵大家積極參與其中,各抒己見,各盡所能,營造出一個全員關注的氛圍。最后是借鑒成功經(jīng)驗。西方的意大利、德國、俄羅斯、法國等,均在一個世紀之前便形成了小提琴學派,并以鮮明的學派特點聞名于世,正是中國學習和借鑒的對象。所以應該對這些西方國家小提琴學派的發(fā)展歷史、主要特點、傳承機制等進行系統(tǒng)和深入的研究,并結合自身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為我所用。只有依托于強有力的領導機構,以及全面而深入的理論研究,才能真正改變當下人人認可卻無從下手的局面,為中國小提琴學派領航、引航和護航。
(二)以中國作品為基礎
藝術作品是一門藝術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中國小提琴學派的構建,也必須以量多質(zhì)優(yōu)的中國小提琴作品為前提。自小提琴傳入中國后,中國小提琴創(chuàng)作便一直走在不斷前行的道路上。下一步,則要結合學派的構建需要,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側(cè)重。首先是民族化。民族化應是中國小提琴創(chuàng)作的首要追求,既可以彰顯與其他作品的不同,也可以讓學派的演奏特點得到充分體現(xiàn)。在這一點上,很多前輩音樂家已經(jīng)做出了垂范。如《梁祝》《牧歌》《豐收漁歌》等,都是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的佳作。下一步的創(chuàng)作,則要在選擇民族音樂素材、融入民族音樂技法的基礎上,朝著民族意識的喚醒、民族身份的認同和民族精神的彰顯方面努力。民族意識的喚醒是指本民族生存、發(fā)展、權利、安危、利害等各個方面的認識、關切和維護。民族身份認同是指對中華民族這個族群歸屬的認識和情感的依附。而民族精神的彰顯則是指對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熱愛和平、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等民族精神的展示和傳揚。只有朝著這三個方向努力,作品才是真正的民族化佳作。其次是時代化。小提琴學派的構建,其基礎并不是精英創(chuàng)作者和演奏者,而是廣大人民群眾。只有高度地普及,才能為學派構建提供源源不斷的發(fā)展動力。而如何推動小提琴藝術的普及呢?一個重要渠道就是創(chuàng)作具有鮮明時代色彩的作品。當作品可以準確反映時代特征、生動描寫時代風尚、深刻揭示時代特質(zhì)時,作品就可以得到最多數(shù)當代人的認同。這一點也是當下中國小提琴創(chuàng)作的一個薄弱點所在,必須通過具有時代特色的作品,拉近普通人和小提琴之間的距離,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歡小提琴,才能為學派構建打下最堅實的基礎。
(三)以演奏技法為呈現(xiàn)
小提琴演奏技法既是學派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彰顯不同學派之間差異的重要標志。如意大利學派的激情和動感、德奧學派的理性和嚴謹、法國學派的輕巧和靈動等,都是本民族文化和審美的外在表現(xiàn),也自然成為學派的標簽。所以在中國小提琴學派構建中,也要努力形成一套特色的技法體系。具體來說,首先,這套技法體系是以小提琴基本演奏技法為基礎的。小提琴藝術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形成了科學、完善的技法體系,這是需要充分尊重和繼承的,而且這個基礎越扎實、越牢固,中國小提琴學派技法體系的構建之路就會越順暢、越寬廣。其次,要對中國器樂進行積極的吸收和借鑒。小提琴屬于弓弦樂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也有多種弓弦樂器,可以給小提琴演奏以多方面的啟示和借鑒。以著名的《梁祝》為例,多位演奏者都對二胡中的滑音技巧進行了有機的借鑒,獲得了切題的表現(xiàn)效果,也突出了作品的民族化色彩。最后,要推出一批以演奏中國小提琴作品為主的演奏家。中國是不乏世界級小提琴名家的,多位演奏者都曾斬獲國際大獎,在國際舞臺上享有盛譽。當代小提琴演奏者也是才俊輩出。對此應為這些演奏者量身創(chuàng)作作品,鼓勵他們多演奏中國作品,讓他們成為中國小提琴藝術的推廣者和代言人,讓更多世界觀眾領略中國小提琴藝術的獨特魅力。
(四)以專業(yè)教學為保障
小提琴學派構建的重要基礎,就是小提琴藝術的普及程度。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中國各地陸續(xù)掀起了音樂學習熱潮,小提琴也是主力樂器之一。至今,中國已經(jīng)成為世界上小提琴學習者最多的國家,是名副其實的小提琴大國。從學派構建的角度而言,還需要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科學、完善的教學體系,滿足學派發(fā)展對人才的需要。特別是對于小提琴人才培養(yǎng)的主基地——高校來說,更需要對現(xiàn)有的教學進行變革和調(diào)整。從宏觀方面來說,當下,國內(nèi)各類高校,如綜合類院校、師范類院校、藝術和音樂類院校等,都紛紛開設了小提琴專業(yè),正是小提琴藝術繁榮發(fā)展的見證。但是從學派構建的角度而言,還需要對不同的培養(yǎng)方向進行明確和側(cè)重。如藝術、音樂類院校,這些院校擁有強大的師資力量,且學生基礎水平較高,所以應重點培養(yǎng)高、精、尖的創(chuàng)作和演奏人才。而師范類院校以培養(yǎng)基礎音樂教育的師資力量為主,對此應該對學生的教學能力進行重點培養(yǎng);綜合類院校的學生就業(yè)方向較為廣泛,對此應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便于他們從事小提琴陪練、小提琴活動開展等方面的工作。只有不同院校在培養(yǎng)方向上加以側(cè)重,才能真正構建起立體化的人才體系。從微觀方面來說,則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勢利導。因為每一個學生基礎水平、性格愛好等都是不同的,所以應避免模式化培養(yǎng),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使學生真正學有所長和學以致用,為學派的構建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結 語
綜上所述,一百年前,小提琴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一百年后,中國小提琴藝術發(fā)展已經(jīng)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為了使現(xiàn)有的成果得到鞏固,并開辟出新的發(fā)展方向,理應將學派構建作為一個重要目標,體現(xiàn)出中國對世界小提琴藝術發(fā)展做出的特殊貢獻。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就中國小提琴學派構建的意義和路徑進行了探討。需要認識到的是,盡管當下已經(jīng)具備了學派構建的基礎,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但是學派的構建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仍然是一個長期的努力過程。只有每一個小提琴創(chuàng)作者、學習者、演奏者、教師,都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一步一個腳印扎實前進,才能早日到達成功的彼岸。
[參 考 文 獻]
[1]許 谷.中國小提琴藝術的本土化發(fā)展路徑探析[J].音樂創(chuàng)作,2017(01).
[2]王 冠.世界小提琴演奏藝術學派的發(fā)展及對中國的影響覽略(中)[J].樂府新聲,1989(02).
[3]郭媛媛.院校小提琴演奏教學的中國化改革分析[J].黃河之聲,2017(21).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