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流行音樂發(fā)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經(jīng)過百年歷史的磨礪,流行音樂的形式已越來越成熟,種類也越來越豐富,反映的內容也越來越廣泛,在當代文化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流行音樂是大眾的音樂,大眾是消費者和參與者。它反映的是來自平民階層的生活和情感,具有鮮明的親民化立場。本文從流行音樂歌友會這一具體對象入手,在吸取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審美文化角度,對流行音樂所獨具的文化價值與美學價值進行簡單的分析研究,旨在使人們進一步認識流行音樂的本質,促進流行音樂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流行音樂;審美;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3-0140-03
“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是用來特指產(chǎn)生于現(xiàn)代歷史條件下的一種音樂形式,是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為社會大多數(shù)成員提供精神娛樂功能的音樂形式。”[1]從英文名稱中,我們即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出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之間的關系。“popular”既有“流行”之意也有“大眾”之意,流行音樂與嚴肅音樂的本質區(qū)別,就在于流行音樂的生產(chǎn)者與消費者是大眾。例如西方17~18世紀的音樂,其消費者是皇宮貴族;我國宋朝時的音樂(以詞為例,文人填詞譜曲,作遣賓娛興之用),其消費者是封建士大夫,而不是大眾消費者。由于“流行音樂”這一稱呼使用得比較普遍,因此,流行音樂的形成與發(fā)展,必然離不開大眾的形成與發(fā)展,也離不開大眾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在此,我們主要探討的是流行音樂的歌友會的審美價值。
歌友會的審美價值取向是指流行演唱在使人們獲得審美經(jīng)驗時所引發(fā)出的審美趣味趨向。它是區(qū)別于嚴肅音樂和民族、民間音樂以及其他音樂藝術品種的一個最本質和最重要的審美指標。
一、流行音樂歌友會的審美價值取向具有親民性
所謂“親民性”即是蘊含于流行音樂歌友會之中的一種區(qū)別于嚴肅音樂的音樂會和主流文化,體現(xiàn)普通民眾的精神生活和真情實感的藝術品格。它的本質追求,“是希望酣暢淋漓地宣泄與表達積郁在大眾內心的喜怒哀樂之情”[2] 。流行音樂歌友會親民性的特征決定了其主題主要是反映普通民眾的精神生活和真情實感,所用歌詞一般都是貼近大眾日常生活的語言采用的題材,個人的情感抒發(fā)、青春的萌動愛情的體驗、對理想的追求、人生感悟及對成人世界的反抗等是流行音樂最集中的表達內容。如額爾古納樂隊的《往日時光》這首歌,最初是在《歌手》的舞臺上,由譚維維動情演繹。這首《往日時光》,也是讓人情不自禁晃了神的歌。生命好似輪回,我們總在不斷地追尋,追著時間的腳步,追著名利地位,然后,再去尋找從前的自己……
也許,我們該向美好的舊日時光致歉,因為我的不慎重,將你們打碎。從此我的心,變成無底的杯子。也許,我們該向美好的舊日時光致歉,因為我的不珍惜,將你們丟在腦后。友情的樹,愛情的花,一個孤零,一個凋落。是大多數(shù)人的美好祈愿,也契合了大眾珍惜時間謳歌美好的心理。親民性不僅包含大眾感情的宣泄這一方面,而且也指全民的參與性這一方面。所有聆聽這首歌的人都會把自己融入其中。流行音樂會的親民化立場使其發(fā)揮了它作為滿足大眾心理需求的精神產(chǎn)品的重要作用。 正是由于流行音樂的親民化立場,在世界各地,無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無論是階級,無論種族,無論文化背景如何,有無音樂細胞的人們,都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把對流行音樂的參與熱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使自己壓抑的情感得以釋放。
二、流行音樂歌友會的審美價值取向具有反叛性
所謂“反叛性”是指表現(xiàn)在流行音樂歌友會之中的一種特征。“這是一種長期遭受生活擠壓與文化遺棄的思想與情感的迸發(fā),是一種對命運不公平的抗爭,是一種心理被傷害的吶喊。反叛性既是大眾爭取自我存在價值的一種抗爭,也是智慧和才華的一種展現(xiàn)。”[3]主流文化竭力在全社會形成統(tǒng)一的“公共空間”,音樂廳即可以看作這種“公共空間”之一,人們進入音樂廳時,必須穿戴整齊,并按座位就坐。在音樂會演出過程中,人們不得出聲,而且只能或必須在恰當?shù)臅r候鼓掌。而在流行音樂演唱會中卻完全打破了這種禁忌。在流行音樂演唱會進行過程中,整個音樂會成了所有參與者汲取精神養(yǎng)分的盛宴,人人陶醉其中,得意忘形地又唱又跳。人們打破了正統(tǒng)文化的束縛,并獲得了一種肯定自我的力量。而流行音樂會的演唱者、表演明星作為大眾們的化身,集中體現(xiàn)了大眾對自由、自我生命的肯定性的理解,體現(xiàn)了替人們實現(xiàn)“形象”的所有的感性特征。
以搖滾音樂會為例,搖滾音樂以粗野強烈的節(jié)奏、激蕩洶涌的情感和詼諧調侃的歌詞,來表達對精英文化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反抗與追求人性自由的時代精神。這種反叛和顛覆性的力量如此之強,以致精英文化也為之恐慌,并將它視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加以批判。但是也正因為其強烈的反叛性,才使得眾人找到了宣泄不滿的出口。譚維維前無古人地把搖滾和華陰老腔結合起來演唱《給你一點顏色》,引起人們共鳴。在歌里面其實有對環(huán)境的呼吁,用音樂的形式,說了黃土,又說了霧霾,很有積極意義。在吶喊中,人人宣泄了自己的擔憂和郁悶,心理壓力得到緩解,進而使人們正確地看待自己的生活,努力使自己生活得更加美好。流行音樂會的反叛性,正是借助流行音樂的有關情感的吟唱和節(jié)奏的抒發(fā),宣泄壓抑,張揚情感,使大眾內心的幻想和現(xiàn)實之間保持一種穩(wěn)定的平衡。
三、流行音樂歌友會的審美價值取向具有娛樂性
所謂“娛樂性”是指包含在流行音樂中的一種濃厚的“商業(yè)性”氣質。它取悅于欣賞者,是流行音樂賴以生存的條件。“娛樂性意味著流行音樂不需要過多地關注、思考或表現(xiàn)社會生活的重大題材,也不必對所表現(xiàn)的對象作過多的哲理性思索?!盵4]流行音樂歌友會的“娛樂性”,使得歌友會的文化審美層面適合大眾口味,關注的是個人的情緒、興趣、個性的契合與滿足,參與其中的大眾通過投入現(xiàn)場的激情,獲得心理的釋放和宣泄的快感。流行音樂歌友會的“娛樂性”還體現(xiàn)在大眾情緒的“共鳴”方面。曲目大多以歡快與傾訴為主,這也是迎合大眾口味的一種表現(xiàn)。
流行音樂演唱者注重表現(xiàn)個體或某一群體的情感體驗和感受,需要將這種體驗和感受在流行音樂演唱會的特定場合中獲得最大限度的宣泄。臺灣著名女歌手蔡琴,演唱的歌基本都是以傾訴和懷舊為主,歌迷多為中年人。蔡琴的歌曲幽婉、浪漫而不失典雅,人們在其懷舊氣息與古典韻味的歌聲中,情緒上產(chǎn)生了共鳴,情感得以抒發(fā),精神得到了愉悅。從這個意義上講,流行歌友會在撫慰大眾孤寂躁動的心理,宣泄悲傷痛楚的情緒,穩(wěn)定個人的心理平衡和社會的融洽關系上的確功不可沒。
流行音樂歌友會的“狂歡化”特征也是其娛樂性的表現(xiàn)。臺上臺下一起扭動一起狂喊,在歡呼之中,所有人都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都處于同一個身份的平面上進行平等的對話,人人內心投射的是另一個自我的形象。流行音樂歌友會迎合了大眾心理,在現(xiàn)代社會中,緊張的競爭使許多人苦悶、困惑甚至精神抑郁,他們在業(yè)余生活中需要宣泄壓抑的情緒。由于歌友會往往在晚上舉辦,夜晚迷離的氛圍是人們釋放白天忙碌與疲憊心情的安慰劑,在這種放松的氣氛環(huán)境下,大家隱秘的心緒不經(jīng)意地被打開,在演唱者歌聲的引發(fā)下一瀉而出,伴隨強烈的節(jié)奏律動、瘋狂的音響效果,觀眾們徹底放松了自我,陶醉在音樂中。音樂使大家的內心情感得到了宣泄,身心得到了平衡,也使大家在回到現(xiàn)實生活時能夠更好地面對生活。
四、流行音樂歌友會的審美價值取向具有新潮意識
所謂“新潮意識”是指流行音樂歌友會在表現(xiàn)手法和表現(xiàn)風格上有一種引領時尚的作用。新潮意識的體現(xiàn)往往是流行音樂歌友會通過“夸張”或“媚俗”的表演方式來滿足人們欣賞需要,通過不斷地與觀眾進行交流等手段來創(chuàng)造獨特的視聽氛圍,以及借助于化妝、服裝、燈光、音響、舞蹈表演手段力求能使觀眾獲得感官刺激。流行音樂歌友會的歌手們都精心著裝,他們的服裝展示有時候表達的是對某一文化和道德習俗的不滿,如麥當娜通過內衣外穿這種“夸張”的著裝來表現(xiàn)反抗世俗倫理一些理念。歌手通過不斷變換服裝,給觀眾以新的感覺。在表演現(xiàn)場,歌手的身體已不再作為一個自然物而存在。在這種情緒中,歌詞的內容已不重要,大眾感受到的是歌曲的旋律和節(jié)奏,并通過歌手的肢體動作外化為一種視覺形象,人們在與歌手一起瘋狂搖擺中,釋放出自己的情緒。因此,大量熱歌勁舞在當今音樂會中大量出現(xiàn)。
當然,流行音樂歌友會審美價值取向與藝術鑒賞力密不可分。“所謂藝術鑒賞,是指讀者、觀眾、聽眾憑借藝術作品而展開的一種積極、主動的審美再創(chuàng)造活動。”[5]演唱者有什么審美,就出什么樣的聲音。比如,一個鄉(xiāng)村長大的孩子,他覺得衣服穿得暖就是好,但是城市的孩子追求款式和潮流,這些在那些只要穿暖就是好的孩子眼里會覺得很沒法理解(只是舉個例子,沒有任何褒貶,請勿過度理解)。再比如,有的人覺得嗓門大就是牛,但是當別人跟他說,唱歌是藝術,是創(chuàng)造音樂,唱修養(yǎng)。這些東西在他眼里肯定也覺得沒法理解,我能喊出一個很大的聲音很高的聲音我就牛啊,什么音樂不音樂、修養(yǎng)不修養(yǎng)跟我有啥關系? 所以說,審美強給給不了,只有自己想通了,藝術鑒賞力才能提升。
總的說來,流行音樂歌友會作為音樂藝術的一種類型,是大眾的文化。其基本的藝術風格、美學意義、價值取向,即謂大眾化和娛樂性。但是,無論其表面是如何喧鬧、如何煽情、如何時髦以及如何標新立異,但真正蘊含在這種大眾化和娛樂性之中的平民性、反叛性和新潮意識,卻是流行音樂歌友會的審美實質??傊餍幸魳犯栌褧倪@些審美價值取向,是區(qū)別它與其他音樂會的重要的審美指標。也是我們在認真地看待和把握流行音樂演唱會的時候,不該也不能忽視的重要內容。
結 語
流行音樂歌友會作為當今社會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擁有眾多的欣賞者與巨大的影響力。本文從審美文化的角度,簡析流行歌友會審美價值取向。流行音樂獨特的社會功能,對增強民眾的凝聚力,形成全民文化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對當下音樂歌友會領域審美文化的探索與分析,有助于進一步認識流行音樂,加強對當代流行音樂的研究,促進其健康發(fā)展,旨在更好地發(fā)揮其文化建設功能,發(fā)揮當代美學建構社會文化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劉可欣.流行音樂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2.
[2]張晨陽.流行音樂演唱會的文化解讀[J].河北學刊,2003(03):10.
[3]毛 凱.從通俗音樂的審美價值取向看我國的通俗音樂創(chuàng)作[J].黃鐘,2003(04):13.
[4]范曉峰.當代音樂文化審美的社會心理背景[J].中國音樂學,2001(01):21.
[5]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380.
(責任編輯:劉露心)